东旭吧 关注:114贴子:994
  • 0回复贴,共1

从装备制造到石墨烯、新能源汽车 东旭集团持续“做实”资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去20年,东旭集团从石家庄一个民营小厂壮大成现在总资产1300多亿,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和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经营业务也从单一的光电显示,逐步涉足新能源、生态环保、新材料、园区开发等领域。
1997年东旭创办, 2007年年中,东旭总部刚搬到北京,生产基地也仅限于河北当地。东旭从CRT向平板显示的这次转型,始于2003年。这次转型对于一家效仿国企管理的企业来说,有着样本性的对比意义。正当东旭在CRT行业呼风唤雨时,李兆廷从中嗅到了危机。
“回到2003年东旭发展液晶玻璃基板的前夜,如果当时对行业走向没有足够的判断,而是被行业牵着鼻子走,那东旭接下来的生存就会面临很大难题。”14年后,当李兆廷再次回忆起那次转型,仍心有余悸。
于是,从2004年开始,李兆廷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和研发重点,做出了向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和当年辞职一样,李兆廷的这一举措再次引起震动。一些业内专家曾直接对他说,在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自主研发液晶玻璃基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液晶玻璃基板对尺寸、外观、性能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几乎是零缺陷标准,因此对原材料的选用、设备的精度、操作的精细化、工艺控制、环境的要求等都非常苛刻。
残酷的现实证明了李兆廷的预判。到2006年,卖场中已难见CRT彩电的踪影,平板显示取而代之。当年曾风光无限的CRT彩电生产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局。
长期以来,液晶玻璃基板生产被国外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美国康宁占据国际市场50%以上份额,日本的旭硝子、电气硝子和安瀚视特又占据了40%多。“当时面临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打破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的液晶玻璃基板制造难题。”李兆廷如是说。
到2009年底,东旭开始着手在郑州旭飞公司(东旭投资集团的合资公司)建设第一条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成为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意味着东旭实现了国内液晶玻璃制造业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
“我很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由于东旭的贡献,原来三四万块钱的液晶平板彩电中国老百姓只需要花三四千元就能买到。”李兆廷说。
这是东旭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李兆廷值得骄傲的一次成功转型。
东旭的光电显示产业板块已然成为行业龙头。目前,东旭在玻璃基板的布局上已完成4.5-8.5全世代布局,生产线达到20多条,从而奠定了行业地位。但李兆廷并不满足此现状。
一方面,多年前与康宁的一场事关生死的纠纷让他看到了一条腿走路的风险;另一方面,平板显示产业技术更替快速,市场变幻莫测。于是,东旭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了李兆廷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与很多民企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转型走轻资产路线不同,李兆廷的选择则是把资产做实。
在众多布局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石墨烯。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
东旭早在2006年就开始研发石墨烯锂电池,但开始成规模布局则是从2014年。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王忠辉称,3年来,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布局初步完成,已拥有实体公司7~8家。当石墨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李兆廷决定把石墨烯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来对待,将石墨烯上升到战略高度,而不是依附于显示产业。
去年7月,东旭对外推出了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为此,东旭计划在泰州投资16.5亿元建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顺利摘得土地并完成备案。此外,东旭已经成功开发出石墨烯LED灯、石墨烯电热膜等系列石墨烯应用产品,且均已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并致力于在煤改电、智慧城市、动力电池等领域大面积应用推广。
除了石墨烯产业,2015年,东旭集团收购宝安地产,并将其更名为“东旭蓝天”(000040.SZ),成为李兆廷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平台。
去年10月底,东旭集团再次收购嘉麟杰(002486.SZ),后者也成为东旭集团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未来,嘉麟杰将成为生态健康战略布局平台。
除了上述两项并购,东旭继续“做实”产业,又发起了对上海申龙客车的并购,这也是李兆廷颇为看重的一次布局。他希望借助此次并购,打造一个从“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闭环路径。
“国家政策发展什么,我们东旭就投资什么,东旭之所以大部分员工都有国企和政府工作经历,正是因为经过体制锻炼后,更能踩准政策时点,更具有大局意识,公司只注重结果,谁干得好谁就上。”李兆廷说。


1楼2017-08-22 20: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