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8回复贴,共1
真实用功修行,但识法、理之益于己身及大众,此即“是”处,不明有疑则为“非”地,不涉足可矣!
否即如近时之太极拳原创之争,其始自三丰祖师也好,创自陈氏先祖也罢,与人学拳毫无关系!争之辩之,名虽究理析义似见治学之一丝不苟,实于学术学问无丝毫之裨益!各执一端,针锋以对,徒劳口水心神,反增诸多不快,非养生之坦途耳。
太上有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古道久远,变迁常情!今又去圣时遥,努力于当下,弃虚名之浮执,尽真心之有为,益己益人,不负人世一行,自然乐在其中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22 13:26回复
    古传功法虽繁,不出调身、调心二门;二门之目的亦一:息调以消,故凡用功,当以了知消息盈虚之数为入境。调身即练气,谓之命功;调心即养气,谓之性功。
    医典言人脏腑之中皆有火,唯心火为君,余皆为相!故心若不动,则相火不炎;因此可知:诸法以心静为法,以寂为境,以空为用。
    人体血分行于左、气分行于右;而气走于经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运气功夫,在以心生意,以意行气,以气攝血,所谓导心神、引气血以归正途,故称之力导引术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22 13:2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健身气功亦即卫生之道,在黄帝时代己完备了!因为黄帝,使中国完成了从野人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转!布衣代替了兽皮、文字结束了结绳……更重要的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明白了万物生化之道,作《归藏》以现天理,从此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哲学养生之道亦即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黄帝与岐伯桐君雷公等圣贤间的对话(见《内经》《外经》),则是卫生大道具体的文化起源;前者言性,后者析命,理、法兼备,道体自在!后世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为黄老学说,即因黄帝始传于先,老子遗教于后!从此来看,《内经》不单是本医学经典,实在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历代多有闲散无聊者,粗知文墨,未能深入,不能切实认知我华夏文化乃圣贤文化,以《内经》一书,无论词旨,太过完美,便疑非古圣所作,愚蠢至甚!
      2.《思想》
      练功的形式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练功思想:我们通过某一种或多种形式,是要获得一种技能?还是要回归自然的生命状态或叫做证明自然本能的原始存在亦即彻见自性?若是求取技能,虽易见效,但是局限;而自性则是一切具足的,
      同样用功,因为思想的不一,效果自然各异。
      3.《柔和》
      《柔和》
      柔者一团也,此一团中有阴有阳,阴者弱阳者强,强弱均衡即为柔,柔则含有顺、纫之义;顺指肢体动转柔顺(协调),纫指筋肌弹性良好;和者心性圆满也!心性本虚,能圆满者,即外无所求也!以圆满之心性合于柔顺之肢体,至一团和气无处不在,即成柔和!
      4.《阴阳》
      中国的文化是阴阳!阴阳无处不在,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有阴阳,其最大特性即是互倚相生,并无独立的阴或阳能够存在!所以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但我们看不到阴阳平衡,因为身处其中;同此理,我们只能感知识见不平衡,如个人身体正常时,什么也不却道,这即在平衡中,所谓“处道中而不觉”;生病了才感到不舒服,这即是平衡被破坏了;若能在平衡状态时就知其所以然,自然可以趋吉避凶,常在平衡中,恒常如一;欲感知平衡,又必于寂静之中用功,此千古不易之理!
      5.《有与无》
      常人以无为无,以有为有,以无来自有,以有前虽有无,无是贫无,不具富有,故生得失之心;圣人以有生于无而归于无,乃万物自然规律,有不见有,以有为无之用;无不见无,以无为有之本;有无虽有分别,心性本乎一元,而无执着之念。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2 13:27
      回复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打败,或一个人打败了另一个人,比武必有胜负,这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在有些人的心中成为不正常的事呢?
        就因为失败者是练太极的,就因为他练太极而失败,就成为“假”、而被“打”?为什么这么多人看练太极拳人的笑话?太极拳就这么不招人待见?他失败了,只说明他还没练好太极拳,技不如人,继续练就是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胜利者也并不是天下第一啊!
        有些人看到练太极拳的败了,就欢呼:嘿,太极拳就是没有用;假设万一是练太极拳的赢了,便千方百计说不是用的太极拳功夫,而是散打加乱打功夫!这是何等无知的思想!
        我华夏民族的传统文明乃黄老学说,而其核心即为太极文化!太极道理的应用,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哲学、医学、信仰、是非观、因果律、乃至日月交替、天地运行、四季相续,甚至人类生命的延续,哪一个不是太极大道的体现?
        互联网的世界不知有多少人,而只有我们有幸得到老师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武学方面的教导!我们本该珍惜这个机会,不知为什么总有人胡扯八道而扰乱老师三令五申的课堂纪律?
        大家是来学习的,要研究讨论也只能是老师所讲的范围内,要谈别的完全可以到其它地方去,为什么一定要扰乱这个清静道场呢?老师是一个比我们自己还盼望我们学有所成的人,每天半夜三更不睡觉给我们写东西,几个月没有一天间断,也没收到一分钱学费,现在却放弃了我们,大家想想他的心情吧……
        我们这个程度,有什么资格去“研究讨论”其他东西呢?就象这次有些人谈论的引发老师离去的这个问题:试问一下,大家之中有没有敢去挑战失败了的那个人呢?而且:大家都见过老师,我再问一句:各位是用自由搏击能打败老师,还是用太极拳能打败老师?既然都不能,对这事老师都不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谈论”呢?
        我们在学习班里上课,却在老师不允许的情况下谈论其他问题,对老师有没有起码的遵重呢?还是真就象曹老师说的:没有钱自然是得不到遵重的?
        这算是我的临别赠言,我也撤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22 13:31
        回复
          一场闹剧,如从蛮荒而来,石破天惊般登场,却又如日出而云散,自然间消融,又恰似一江春水,携卷风沙,藏污纳垢直向东,虽有惊涛骇浪,总归风平浪静,亦正如毛主席的历史诗篇: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历史偶然的瞬间,总是会暴露出一些隐藏很深的东西,在这场一闪而过的闹剧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些同胞另类的一面……
          多少年来,尤其是现代武术散打兴起后,不乏无知者以及别有用心者糟蹋传统武术,几乎演绎成了一种风尚!
          官方的导向并不能说明真实的存在!我们只要从所有的传统武术门派都出自民间这一点上,就该明白:我中华武术不是官方能代表的!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场闹剧中,先期愈是露脸的、后来制造的笑柄愈大!因为他们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强出头的,连自己都无法代表。而真正在承传传统武术事业的民间艺人,却没有一个来参与这场闹剧的演出!为什么呢?传承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只管传承!而是非强弱,则是追逐名利者的专业!这也是我在事件一开始即制止学生参与讨论之原因。
          但:我不是个合格的老师,因为没有几个学生真听我的!这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质量极差,差到学生竟敢公开在课堂上玩耍而无视老师的存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直到把我的课堂拆散,我因此而得以失业休息,真得感谢您们!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22 13:32
          回复
            《太极拳轻重沉浮解》注二
            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半重无过,因偏则滞。)。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半轻无过,偏即成执,执虽生灵但不周遍。)。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半沉虚而无过,偏即失中成病。)。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半浮若虚可取,有偏则茫然不知方圆,故成病。)。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轻灵出自天然,浮是心意浮动,所以前者是后者非。);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沉是日久积累之功,如重物坠地,气自上升,故能离虚;重是当时用力之效,遇小力或能胜之,却悖太极之理!),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平手者:阴阳平恒也)。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有病当知,知或知改。)。盖内之虚灵不昧(内者心神意气也),自然致于外(外者肤发形势也),则清明在躬,(清明者性之神)流行于乎肢体间矣(流行者若有若无之意)。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若不究理,犹掘井不知向下,只管东西南北搜寻,成平面耕地,永难见泉。)。
            然方圆四正之手(方圆者规矩,四正者常规。),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表则形于外,里者行于内,精者言其神,粗者言其意。),则已及大成(大成指已能出入于身手之有无之间),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矣(拳术体用,採挒肘靠之形象、大多出规矩之外,恐他人言不合规矩。)!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出象外,(此言得拳之真意,形神合一,虚无之中自有神明。)得其寰中之上手也。(寰者虚有之圆,中者实有之法。上手者不见于形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22 13:35
            回复
              《世说新语》二则
              (其一)自助早餐时:一约三十岁少妇问服务员“豆浆是豆浆粉还是豆浆?”,听到回答“是豆浆”后,才接了一杯……吃饭如此讲究,幸亏人只能活几十年,不然,往后吃啥呢?
              (其二)古时的匠人如雕刻工,现在叫雕刻艺术家;不会种地也扛不动大包的在大街上摆个桌子拿个纸笔代人写信,古时叫腐儒现在叫文学艺术家;同样是这类人,租不起个桌子,就在地下辅纸给人或写字或画画,古时称酸丁,现在叫书、画艺术家;古时这些人上不起美发店,只能等老天下雨洗头,所以“发覆眼耳而不羁”;古人是无奈,现在却是“艺术家”的特用形象……孔子及其后代子孙,千百年来不停感叹人心不古,但就看这一条,现在人这个心虽非古人的那一颗,但表现还是一致的,此或谓之古今大同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22 13:35
              回复
                李瑞东著《艺学练法总论》(木头人评解)
                  夫学而不练,负师之传(不如不学);练而无规,成艺之病(须尊师教)。受病于前,而欲除病于后,不亦难哉(受病故好用功也)!故此有初练所忌、单练四要、双练三要之分,明艺学之规矩,应注意参考(此二字现代汉语,疑非李氏亲笔。)。
                一:太极拳初练所忌
                夫初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端者正心诚意,趋者恭敬之心,向者向道不舍之意。),最忌粗心浮气(粗心来自轻视,浮气出自狂妄,粗心浮气言人但欲速成极效也。),精神不属(神者动静之要!不属即无明,未得其传也。),眼不顾手(六神无主),手不顾眼(心神不一),此谓瞎练(统论之)。
                尤忌身形不活(神未领起也),手脚不随,即用猛力(不能自量其力也)。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此气浮之本,实出于心。),而力与气连(力出于气),气与神通(神引气行。又曰气至虚无而神始通灵。),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夺力(夺力者力减也),而反能显力者乎(处处用力,自无余力。),故此谓之痴练(概言古今习拳者之通病矣!)。
                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注目远则自得凝神之效),轻摇之以松其肩(轻摇者心,以心荡漾其意,则肩自松!),柔随之以活其身(心能随人,久而意自柔,心意柔和则身、体自活。),徐行之以稳其步(徐者踏实也,行者散意以合于万物尔);待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镇者坐镇也:目前远视,顶劲上领,使头脑有后贴靠坚其所依之感,而神意愈稳定也。),以渐至其身力顺利,则气自流通(气足则血畅,力自生也。),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所学之法,习演务斯纯熟;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眼到——“眼须先到”一语可知为先贤诀要也)。
                二:单练四要
                夫单练者,乃一人独练也,独练不必贪多(多难一一顾及,更有何益?),务求纯熟(求者:以身心意气之行求无身心意气之感也)!或择一、二势而单练之,此为练势(练势即修身);或练三、五势而急练之,此为练气(气足始能驭势以平和);或趁势之便力,而任意练之,此为练机(此求灵动之本);或酌势之运用,想象练之,此为练理(法也),合之单练之要也。
                夫人本理以造势(故凡动必合理),借势以运气(行气必随势),借气以生机(气足机自生),行机以达理(归于自然),四者本一贯之道,绝不可混言乎(一贯之义乃是循序以次第进)。然道可混言,而练有专规,不练势而势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道可混言者:无处非道而不一而论,练有专规者:各有其道也。)
                且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真者心无所在也)。不练势而徒练气,则气不贯(不贯者气运不知所为也)。不练气而徒练机,则机不活(无灵性也)。不练机而徒练理,则理不圆(以理无出处也)。学者宜沉思之。
                三:双练三要
                夫双练者,乃二人对练也,对练不可吸取成套,盖成套为一定不移之法,练者心于神驰,手脚俱设假象(积久则认假为真,真反成假。);屈而不伸,如戏台之比势(比划动念),无非虚应故事也(虚应的好,亦足以假乱真!),练之即久,不但无益,而反有害之(害未必有,益亦未必无,但真拳意则必失矣!)。
                惟此发彼接而较,比练之以试远近之分寸,此练节数之要也(此要即今言之距离感)。或傍恭证而问难练之,以及来往之变化,此练见识之要也(亦假设一敌也)。或各势所长,而争强练之,以考因应之得,此练用度之要也(此言把握功力也)。合此之要,此为双练,则益斯大矣。
                要之单练、双练,非初学之功,无以神艺之用(初学用功则为筑基,远未及用也。);而初练、单练、双练非用纲领、修目、总论口诀之亦无以讲明体用之理、而长艺,欲人人之知此,余故立说之次序也(师者之心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22 13: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教学大纲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静功无极桩为载体,说明《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解析养生之道,附文《详析无极桩》;
                  第二部分以动功禹步(或八卦行步)为载体,解析自然运动规律;前两部分以明了健身功法所以能健身之理,目的是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通过武门内传的混元易筋经练习(精功三式),切身体会大道至简至易的法与理,快速获得强身健体功效。
                  《提纲》黄帝时代,史称中古;因为黄帝,中国完成了从野人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转!布衣代替了兽皮、文字结束了结绳……更重要的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明白了万物生化之道,作《归藏》以知天理,从此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哲学养生之道亦即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黄帝与岐伯桐君雷公的对话,则是文化、卫生具体的理法;前者言性,后者析命,理、法兼备,道即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黄老学说,即因黄帝始传于先,老子遗教于后。从此来看,《内经》不单是本医学经典,实在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历代多有闲散无聊者,粗知文墨,未能深入,不能切实认知我华夏文化乃圣贤文化,以《内经》一书,无论词旨,太过完美,便疑非古圣所作,愚蠢至甚!
                  后两部分讲课题目:
                  1.《提挈天地》
                  《提挚天地》
                  提的是一个诚字,所谓正心诚意,这是惯彻始终的要求!无诚则信无以立,诚于中自显于外,否则,即无学术可言!《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心真诚则于事物无不通达,即佛教彻见自性之开悟。)自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挈是和合。合于时也。古人以天地为莫大之物,上下两极,示阴阳之无尽,周遭四维,现浩然之无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可以正心诚意终趋自然。具体用功则是要正
                  位三才:头正象天以养神,足端象地以大方,心居中以虚无。
                  三才定,万化安!
                  2.《思想》
                  《思想》练功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我们通过某一种或多种形式,是要获得一种技能?还是要回归或叫做证明、自然本能的原始存在亦即彻见自性?若是求取技能,虽易见效,但是局限;而自性则是一切具足的,
                  同样用功,因为思想的不一,效果自然各异。
                  其实当我们把养性当做练功的目的时,我们己经走向无法归本的斜路上了。
                  3.《柔和》
                  《柔和》
                  柔者一团也,此一团中有阴有阳,阴者弱阳者强,强弱均衡即为柔,柔则含有顺、纫之义;顺指肢体动转柔顺(协调),纫指筋肌弹性良好;和者心性圆满也!心性本虚,能圆满者,即外无所求也!以圆满之心性合于柔顺之肢体,至一团和气无处不在,即成柔和!
                  4.《阴阳》
                  中国的文化是阴阳!阴阳无处不在,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有阴阳,其最大特性即是互倚相生,并无独立的阴或阳能够存在!所以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我们看不到阴阳平衡,因为身处其中,同此理,我们只能感知识见不平衡。
                  5.
                  6《有与无》
                  《有与无》
                  常人以无为无,以有为有,以无来自有,以有前虽有无,无是贫无,不具富有,故生得失之心;圣人以有生于无而归于无,乃万物自然规律,有不见有,以有为无之用;无不见无,以无为有之本;有无虽有分别,心性本乎一元,而无执着之念。
                  其一
                  气功古称导引,乃以心运意、以意行气,以气摄血,导心神而引气血以归正途也。
                  其二
                  练拳行功,中气必自身前降下,经丹田转运再下与地气浑合,久后始能去芜存精。此精积久,而自化气;此气精纯,而能自升即循背后上行至百会,则督脉先通。
                  身前下降之气乃人体营卫之气,降得下则神清气爽、腰松腹空、胸怀清明;与地气相接则可渐成深长厚重之功而循督脉上升,谓之阳升,升而通天而与天气交合,复自身前降于身中,谓之阴降,久则任脉通。上下贯通,周身皆得滋养,此所以名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
                  (个人行功且将气渐能至身前降下,与人合修则可引导精元上升。)
                  参考文献
                  「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比)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阴阳,分別四時。順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以現代觀點來說,是說我們要瞭解天地阴阳變化的規律,掌握養生之道,恬淡愉快,精神內守,心無罣礙,蓄精養氣,鍛鍊身體,和光同塵,逍遙自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就能延年益壽、身心健康,達到賢人、聖人,甚至是至人、真人的境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1-04 0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