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特吧 关注:393贴子:15,046

歌德《浮士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8-20 05:36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7-08-20 05:37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08-20 05:38
      回复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 向魔鬼出卖灵魂 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
        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
        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08-20 05:50
        回复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
          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当摩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
          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非斯特表示:“你给我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对此,甚至连魔鬼摩非斯特也无法看下去:“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3]
          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
          通过魔鬼摩非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
          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
          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浮士德有两种冲动。
          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
          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之后,他又经历了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
          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
          作为一种受到羡慕的古典美的典范,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和谐”与“静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难。
          人们认为人应该在婴儿时就回到古希腊,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将这种人格带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8-20 05:53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08-20 06:02
            回复
              冲突与追求
              知识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一个阶段。
              “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还对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我被称为博士,牵着学生们的鼻子,上上下下,纵横驰骋”饱学之士的荣誉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进入了知识的天堂,
              至尊的地位和处于知识颠峰的心态 显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体验。
              但对知识极限世界的清醒审视 和对鲜活生命的拷问之后,他又陷入了“枯守这个牢笼,
              在这里暗淡无光”的心理体验,乏味和僵死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发的阴暗、无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剧了无法预知未来的精神危机,百般的厌恶和极度的恐惧决定了他对无意义生命的剥夺。
              。。。。。。。。。。。。。。。。。。。。
              爱情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二个阶段。
              “啊,姑娘,我在这里,感到有你那充实、整洁、和谐的精神,啊,可爱的手,象天神的手一样,这间陋室被你布置成天堂”,“她以神圣、纯洁的活动、发展成为天神的化身”。
              浮士德与小城镇市民姑娘玛甘泪之间的真诚爱情,使他感受到鲜活生命的无限张力,更多的是爱情所给予的天堂般的神圣和幸福。
              但经过了世俗偏见与宗教压力后,爱情的自私和脆弱所带来的是地狱般的痛苦折磨,玛甘泪的最终溺死其子而发疯,使浮士德陷入了由衷的恐惧体验。
              “这个可爱的不幸的姑娘,竟落得如此下场,陷于不可挽救的悲惨的境地,委身于恶灵以及冷酷无情的裁判者之手,”
              “我许久没有这样浑身发抖,我痛感到人类的一切哀伤”,“我真是不如无生”。
              恐惧无望的心理体验来自于对爱情的失望和哀伤,备感煎熬的生命 忧郁和自我毁灭感成为地狱心态的真实表露。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08-20 06:07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7-08-20 06:10
                回复
                  政治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三个阶段。
                  “好,抓紧它,就添上新的力量,去干大事,只觉得胸怀坦荡”,
                  “生命的脉搏清新活泼地跳动,对那太空的曙光温柔地致敬,大地啊,你在昨夜也毫无变动,如今在我脚下又焕然一新,你已开始用欢乐将我包围,你鼓励我,唤起我坚强的决心,使我努力追求最高的存在。”
                  为国家服务的博大胸怀,让他感到生命的高尚,人的主体追求 与国家统一和平 融为一体,大展鸿图 并建构理想统一的辉煌王国 是浮士德精神世界中 光明的境界,天堂的绚丽色彩 更多地凝聚了主体价值的含金量。
                  但失败像阴影一样蚕食了浮士德的光辉和多彩,灰色的主调弥漫在浮士德的心理空间。
                  “如今,全国像发烧一样骚动,一桩桩的祸事层出不穷,从这座宫殿上面向全国遥望,就会觉得像在做恶梦一样,群丑竭尽丑态,握揽大权,非法的压制 却在合法地开展,迷误的世界 呈现在我们眼前。”
                  混乱不堪、暴政横行的地狱景象 正是浮士德心灵的写照。
                  正如他所言: “这是恐怖的征程,是闭塞而空虚的世界”。
                  心理的迷惘 和对现存世界的恐惧 无望 构成了地狱心态的基本情感。
                  艺术悲剧是他灵魂冲突的第四个阶段。“这里的传统,就是安乐,人人长生不死,各安其所”,“你被吸引到福地去栖身,遁入快活的命运中悠游!我们的宝座化为凉亭,让我们享受乐园式的自由!”追求和谐精神是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为载体的,宁静、和谐、纯洁、自由是理想王国的基本框架,天堂的境界是乳白色的快乐,浮士德此时的内心体验是完美境界的尽情享受。但和谐的完美却经受不住世间缺陷的打击,勇敢的飞翔竟是坠地而死的惨景,子死的悲痛使妻离成为现实,妻的痛苦离去是和谐理想的彻底破灭。“一句古话不幸也应在我的身上,幸福与美不能长久联合在一起,生命的联系,爱的羁绊都已割断,悼惜这二者,我要痛苦地跟你告别”。海伦的悲哀和远离显示了浮士德精神世界的空幻和虚无,消沉和心灰意冷正是他地狱般心理的情绪。[4]
                  浮士德在经过了地狱和天堂心理的几番较量之后,终于明确了地狱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频繁冲突的世界给予他丰富经验的汲取,事业的“大我”追求是经验积累后的总爆发,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唤出了浮士德的心声: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干大事的余地,我要做出惊人的成绩”,“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我的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永劫不会消逝,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请飞升到更高的境地,你们暗暗地在那里成长,按照永远纯洁的方式,天主会赐给你们力量,这是在自由的大气里所具备的精灵的养分,这是永恒的爱的启示,通往至高的天福之境”,天堂般的幸福以永远纯洁、自由、永恒的爱为内涵充满在浮士德的心理体验中,光明的精神境界更多地包容了对群体的无私奉献。由此,超个体的伟大功绩以神圣和崇高显示了浮士德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8-20 06:13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8-20 06:16
                    回复
                      浮士德 在经过了地狱和天堂心理的几番较量之后,终于明确了 地狱映照后的天堂 世界的最高定位,
                      频繁冲突的世界 给予他丰富经验的汲取,事业的“大我”追求是经验积累后的总爆发,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唤出了浮士德的心声: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干大事的余地,我要做出惊人的成绩”,
                      “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
                      “我的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永劫不会消逝,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
                      “请飞升到更高的境地,你们暗暗地在那里成长,按照永远纯洁的方式,天主会赐给你们力量,这是在自由的大气里 所具备的精灵的养分,这是永恒的爱的启示,通往至高的天福之境”,
                      天堂般的幸福 以永远纯洁、自由、永恒的爱为内涵 充满在浮士德的心理体验中,光明的精神境界 更多地包容了对群体的无私奉献。
                      由此,超个体的伟大功绩以神圣和崇高显示了浮士德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
                      从知识追求到事业追求,浮士德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追求过程。
                      虽然在每一个阶段的追求中都包含着辨证的分化和辨证的统一,但却时时显示出 二重心理结构的矛盾与组合,作为整一性的全人格,它不同于分裂的二重人格,它不是在痛苦的分裂中 而无法找寻到自我,却是在不断的分合中 使生命始终处于运动中,并使最终的自我 呈现为快乐的极限。
                      浮士德正是在一元的二重心理结构中进行着生命燃料的不断填充。
                      正如恩格斯所言: “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l|地狱和天堂的心理体验,不仅是矛盾的心理体验,也是创造生命价值的心理体验,更是人类原始心理体验的再度唤起。
                      故而,地狱和天堂已失去了宗教的含义,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心理体验叙述。
                      作品中的浮士德体现了二重心理结构的冲突:理性和感性。而浮士德本人正是这样一种冲突的融合体。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8-20 06:27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8-20 06:30
                        回复
                          古希腊崇尚自我的审美观点,强调行乐的及时性,对于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必然导致个体自身的冲突、矛盾和痛苦,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这种共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发现:
                          “对于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
                          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 继续不断地向他们袭来⋯⋯
                          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
                          “如果对财富的欲望 没有厌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更难堪”。
                          现代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则说:“临床病例显然表明,那些 致力于追求无拘无束的性欲满足的男性和女性,不但没有得到幸福,而且还得常常承受严重的神经质冲突 或神经症症状的痛苦。
                          全部本能需要的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甚至连精神正常也不能保证。”
                          当然,在这里 歌德通过海伦的幻化 在作品最后表达了反对,但我并不认为是歌德对当时人们对现世享受的一种反对。
                          人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存在物,仅仅只靠来世的追求所支撑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 缺少了使用来世的期望所得到的满足,生活也容易变得空虚。
                          在源于古希腊文化的西方文化中,“海伦”是美的象征。
                          由于特洛伊王子在宴会上将之拐走,导致了希腊联军 与特洛伊之间 长达十年的战争。
                          特洛伊的长老在刚开始时 并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 与希腊联军发生战争。
                          但是 当海伦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屏气凝神,最后爆发出“为了海伦”的口号。
                          由此可见希腊人,乃至西方人对美的追求的执著。
                          审美活动 本是一项精神活动,但是在科学日益发达的18世纪,审美活动 也希望将自己与逻辑缜密的科学研究靠上边,给自己披上科学的外衣。
                          在《浮士德之后》,歌德还创作了《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伊菲革涅亚在德尔斐》、《瑙西卡》、《被俘的普罗米修斯》、《海伦》等希腊题材的作品。
                          但是随着认知的深入,歌德逐渐明白,科学社会的理性原则 与古希腊式的审美追求 这两种思维方式 和内在追求 几乎是无法融合的:
                          古希腊追求现世的享受,而科学持续崛起的18 世纪则崇尚理性思维。
                          晚年歌德逐渐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古希腊的理想无法实现,所做的尝试归于无解。
                          《浮士德》中的海伦最终还是离去,只剩下一件薄衣 飘落在浮士德的手中,表明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08-20 06:36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8-20 06:58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7-08-20 06: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