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一月看的迷之历史研究文献写一小段,对,是糖】
关于孙家藐视儒家礼法的一切
弟承兄位,不立后,不立嫡,军权下放,重视商经,几度迁都,那些汉末的老儒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孙权是如何平稳运转庞大的东吴帝国,并使其与两个承袭汉制正统的政权长期抗衡,实力上不分伯仲。
传说中的江东国柱出身世家,虽一直喊着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内心里终是被孙家这套生存适应性发展规划和孙权那小老虎般软磨硬泡的攻势给驯服了。顾他眼里再怎么看重儒士风节,不还是被孙权抱在怀里上了这条贼船,离所谓的文明大陆越来越远么?
”公瑾呐,你看,兄长让我提领江东,不就是把你送到我身边么?“
”公瑾呐,你听,整个江东都在拥护他们的大都督,只要能在乱世求得一片生存之地,我这个做主公的,也自然可以由着你的性子。“
”公瑾呐,那皇后的位子自是留给你的,你在我心中自是最好的,任谁都取代不了的。“
”公瑾呐,我命人出海去寻找仙岛了,若是找到了......你是不是就在那里等着我了,不会走了......"
......
"公瑾呐,我抛弃那汉制礼法的一切,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能把你从那牢笼中解脱,留住你,认认真真光明正大的好好爱你......"
“公瑾呐公瑾......你造就了我的世界,却放弃了我啊......"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孤若不帝,得与公瑾长相守之,此生足矣。
--〉总之这是一个很迷的思路,在LA那边看了王永平老师的《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其中有几章主要就是在讲孙吴政权不重视甚至藐视儒家礼法,当时第一次得知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儒家弟子我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接受,后来想明白了些,发现这个理论的意思并不是孙吴的制度设计者受制于出身的底层阶级文化程度不高,而是孙吴的发展思路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是超前的,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儒家政法制度中为了国家维稳而产生的刻板教条的方面,而保留了它精神层面上中庸、传承等思想精华。用通俗的话来说,如果策权都有自己独到的一套国家维稳手段的话,为什么还要按照汉代的来呢?隔壁俩国采用旧制也没见得好到哪去。
但如果把这个原因归结为爱~就非常有趣了不是么~

说好的发糖,写着写着却又变得奇怪了,不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