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69

说《石壕吏》是编的,现在看来逻辑有点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我在本吧发过一篇文章,大意是《石壕吏》和可能是编造,其中举出的逻辑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大可能去抓一个妇人。但是现在我想想,这种逻辑有失偏颇。因为如果什么人都不抓,就不好交差,抓了一个妇人,至少可以勉强应付一下。上面问起来,就说壮年没抓到,我们倒是抓到了妇人,这总算尽职尽责了吧?
当然,这首诗看来现在还有诸多疑点,是不是完全是诗里面写的那样子的,真的不好说。但是如果从结尾去质疑,现在看来的确可能有失偏颇,当然也不排除确实是瞎编。


IP属地:江苏1楼2017-08-14 14:03回复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杜甫以文为诗,文学特别是诗歌和小说以现实为模板进行各种处理和编造,这是很正常的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14 14:56
    收起回复
      并且石壕吏中杜甫为何没有去当兵?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15 11:39
      收起回复
        菊花喜欢想入非非,大话谁不会说啊,我也会猜。我猜吏卒捉人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排查,手里大概有当地人的户籍信息,不然都躲起来了还捉什么。


        IP属地:哥斯达黎加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8-16 08:37
        回复
          第二楼说得对,诗歌是文学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允许想象、虚构、艺术加工。不能象要求记账本、日记那样逐样对照“与事实是否相符”。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16 21:27
          回复
            杜甫可能是瞎编的?就是无耻的钱谦益都不这么说。钱谦益自己是软骨头,但从不怀疑杜甫。有些人自己是软骨头不说,还质疑杜甫这么一位忧国忧民、触怒龙颜的伟大诗人,是一个可能瞎编乱造的键盘侠。这样的人真让我无语


            7楼2018-03-20 16:36
            收起回复
              那个时候是战乱时期,唐朝正处于紧急状态。所以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就是这样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3-29 19:05
              回复
                。。。。真心觉得语文课外的现实世界真的'有点……整天就研究这个去了……现实主义诗人啊!我选择相信杜工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3-31 18:36
                回复
                  论《石壕吏》的逻辑特色
                  2021-04-13 22:41
                  代利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推理概念
                  【摘要】
                  “三吏”“三别”是杜甫反映安史之乱而精心结撰的组诗,《石壕吏》是这组史诗回荡着时代悲歌的经典乐章。当我们从逻辑的视角来欣赏这首名篇时,会发现其鲜明的逻辑特色。其简洁洗练的语言显现了概念的明确性;其通过描写老妪的致词,藏问于答,意在言外,蕴含着推理的严密性;其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高度体现了篇章结构的逻辑性。《石壕吏》鲜明的逻辑特色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石壕吏》 概念 推理 逻辑特色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诗人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绝对对立,对古诗词进行逻辑分析是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石壕吏》是杜甫的叙事名篇,是杜诗思想的集中反映。作者对诗歌的概念、推理、篇章结构都有精心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石壕吏》才表现出它独特的逻辑特色。
                  一、《石壕吏》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与词语紧密相连,概念是思维的结晶,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词语。《石壕吏》描写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作者暮投石壕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浓缩在一个地方、一个家庭、一件事情上。有感而发,通篇叙述,它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简洁洗练。这有赖于杜甫深厚的文字功底,对语词使用的正确性和概念表达的明确性的充分把握。[1]
                  “暮投石壕村”一句。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用“暮”字、“投”字而没有用“夜”字、“来”字,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由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相连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投宿到石壕村,这种异乎寻常的事情就富有暗示性。不仅点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战乱年代的不同寻常,这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在“有吏夜捉人”一句中,“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捉人”也与抓壮丁的内涵大有区别,这里的“人”是一般概念,而不是“壮丁”那样的具体概念。在国家战乱年代,哪有那么多壮丁可抓,抓完壮丁也只有退而求其次,老翁、老妇亦可,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官吏捉人的凶狠残忍。
                  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吏呼、妇啼都是诗人所闻。“呼”和“啼”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胥吏咆哮如雷,而老妇呜咽啼泣。这两个动作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两个不同的人身上发出,形成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场面是何等的令人战栗。诗人耳闻这一切却感到无能为力,任由事态向高潮发展开去。“怒”“苦”两个颇带感情色彩的概念都同属于“人的情感”这一范畴,但两个词语的内涵不同,“怒”是发怒嘶喊,“苦”是凄楚悲伤。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恰当表达了诗人对“吏”的憎恶和对“妇”的同情。
                  接着老妇的陈述使故事发展到高潮。在“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生”是指一家人只能顾着眼前,得过且过,这一词恰如其分地展示出老妇一家人对悲惨命运的无奈,“长”是时间长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永远,“已”的内涵是“停止”,但在这里引申为生命的完结,从这些语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妇在陈述失子时的痛不堪言。
                  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中。诗人在这里用的“出入”是一个偏义副词,偏“出”,也就是说它的外延不是“出”和“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单独概念,它反映的对象只是“出”。这里特别强调老妇的儿媳妇没有“完裙”不能出来见客,足以见这家人生活是多么贫穷。
                  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哭”“泣”“号”都表达“哭泣”这一概念,这里作者用“泣”字,为什么呢?作者这样用有其高明之处。“哭”“泣”“号”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哭”是有声有泪,“泣”是有泪无声,“号”是有声无泪,有泪无声的“泣”相对于“哭”和“号”更加凄凉、悲伤,在这里更加贴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而且暗合紧跟其后的“幽咽”所表达的意思。
                  “独与老翁别”。故事最终结束落在一个“独”字,一个“独’字,确有画龙点睛之笔,说明老翁回来了,老妇真的被抓走了。
                  二、《石壕吏》推理的嚴密性
                  《石壕吏》短短的十几行诗,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结果。但从逻辑的视角来分析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意在言外的逻辑特色,蕴含着其推理的严密性。
                  诗人一开始写“暮投石壕村”,转而就写“有吏夜捉人”,却没直接说投宿在石壕村的哪一户人家,然而我们往下读,通过诗人的所闻所感以及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稍微有点逻辑常识和思维能力的人都能确定诗人正是投宿在老翁家里。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这一家人的生计如何,诗中没有写穷、困难等等表现这一家人贫寒的字眼,战争给民众带来多大的灾难,诗人也没有正面写民不聊生,但我们稍作推理,答案就一目了然。
                  诗人用了大量笔墨写了老妇的致词,我们可以从老妇的致词作一些推理,便知道老妇充满智慧、能言善辩。这里只写老妇的哭诉,但胥吏的嚎叫却跃然纸上。诗人的逻辑推理甚为严密,读者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想象一下当时这对矛盾所激发的高潮场面。胥吏嚎叫着进门,问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老妇向前哭诉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哭诉的时候也许还拿出信给胥吏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也只有苟且偷生了。老妇或许在哭诉三个儿子从军的事实时有过这样的推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胥吏也是人,也应该有同情心吧!然而,如此悲惨的境遇却一点儿也没有感化、动摇胥吏那颗凶残的心。这正是胥吏不是“人”的地方,可见当时安史之乱时期民众遭受的深重灾难。
                  这时屋内传来声音,胥吏断定屋里藏有其他人——男人或者女人。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胥吏之所以断定屋里藏有其他人,是运用了这样一个假言推理:
                  如果屋里有人,那么我们就要抓去服役。
                  (屋里有声音说明)屋里有人。
                  所以,老妇必须交出人来,我们要抓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是一个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的有效推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时,老妇再怎么辩解“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也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因此,老妇也只好承认屋里确实有人。“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也就是阵亡将士的还在吃奶的孩子和无完裙的媳妇。她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家里也有母妻姊妹,总不能让一个衣不蔽体的少妇出来见人吧!事情发展到现在,老妇也不寄予胥吏会给予同情的希望。但同时她也明白,这些胥吏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可设想老妇在这紧急关头是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的。老翁逾墙走了,家里就剩自己、年轻的儿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胥吏今晚必须带走一个人,要么我去,要么儿媳妇去。可儿媳妇既无完裙,还有乳下孙,儿媳妇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开的。我也活不了几年了,往后的日子和这家人的香火延续就指望儿媳妇了。老妇权衡的心理过程蕴含在这首诗的逻辑之中。不必明显点出,意在言外,而是让它成为读者读罢全诗后的自然感受,这正是诗人创作手法的高超之处。如果我们能把老妇所想包含的推理正确显示出来,那么我们就会对老妇这一主人翁形象有更清晰、更深刻的了解,其实老妇的心里包含了这样一个选言推理:
                  (胥吏带走人势在必行)或者我去,或者儿媳妇去,
                  (儿媳妇无完裙且有乳下孙)儿媳妇不能去。
                  所以,老妇我必须去。
                  这是一个有效的相容选言推理。我们只能通过否定一个选言支(在前提中否定选言支——儿媳妇去或者老妇去),从而肯定另一个选言支(在结论中肯定老妇去或者儿媳妇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谁说只有壮丁才能应役,老妇人也能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主人翁形象!经受了命运无情打击(三男从军,两男战死),年老之时还去应征。
                  诗人长途跋涉,日暮投宿,本欲休憩,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见证了一幕悲剧的上演至落下帷幕。 “如闻泣幽咽”,这里不言而喻,肯定是儿媳妇在哭泣,而不是老妇。因为诗人离开时,“独与老翁别”。诗人前来投宿时,是老妇与老翁一起接待,离开时就只和老翁道别。能直接推断出,老妇真的被抓走了,儿媳妇出去无完裙,不能出来见客人也是真的。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2-10-25 07:50
                  回复
                    论《石壕吏》的逻辑特色
                    【续】
                    三、《石壕吏》篇章结构的逻辑性
                    《石壕吏》整篇诗紧紧围绕主题而依次展开,既有背景介绍,也有人物间矛盾关系的展示,同时也有情节发展结果的交待,前后呼应,层层深入。不仅显示了作品通过含蓄而生动的形象来刻画典型事件的高超艺术技巧,更显示了作品篇章结构的严密性和强烈的内在逻辑力量,这也是作品之所以具有极其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石壕吏》的主题明确性
                    《石壕吏》以作者暮来晨去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過老妇对其一家在战乱中悲惨遭遇的血泪控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拉夫抓丁的残酷性。诗歌一开头,直接入题,开门见山。“暮投石壕村”一句,简明扼要地为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诗的主题在人物关系上反映了出来,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捉人”与“反捉人”的尖锐矛盾显而易见。“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恶吏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这样渲染出了恶吏的凶残蛮横和老妇的悲痛。进而,通过“老妇前致词”,揭示了这一家农民在安史之乱中的悲惨遭遇。诗人把这一晚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下来。短短几行诗句,却句句折射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二)《石壕吏》情节展开的逻辑性
                    叙事性作品往往以情取胜。《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亦取胜于情节描写的成功之处。而这首叙事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其情节展开符合事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体现出明晰的逻辑层次。
                    “有吏夜捉人”是故事的开端。这样捉人与反捉人就形成一对矛盾,矛盾形成必然沿着一定的情节线发展开去,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应付,两个矛盾人物相交,使故事开始发展,矛盾逐步展开,趋于明朗化、尖锐化,进而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是诗人内心自发的感受。
                    老妇的致词是这首诗歌最为精彩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这首诗故事情节的逻辑性。首先,“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这五句,是老妇哭诉三个儿子一个不剩地上了前线,并且已有两个牺牲了。以这样的遭遇希望引起胥吏的同情,这是对官差逼问家中是否有男丁的回答。其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两句,意思是家中没有可上战场的男子,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幼儿,这显然是对胥吏怀疑家中有其他人的回答。再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说明家里还有儿媳妇在,这显然是对官吏继续盘问家中是否有壮年妇女的答话。最后“老妪力虽衰”到“犹得备晨炊”四句,是老妇面对官吏的层层逼问,为了掩护老翁,保全媳妇,更是为了保全这一家人的香火,不得不败下阵来,挺身顶差,慷慨赴难而做出的绝望决定。由此不难看出,虽然这里没有写官吏的逼问,但老妇的答话和对白,不仅显现了官差抓丁拉夫而对老妇的逼问,而且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展示了普通农民家庭成了战乱时代的牺牲品,其内在逻辑性和逻辑力量不言而喻。[2]
                    (三)首尾呼应,前后关照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胥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使得故事有起有落。其间的省略和言外之意,使读者能合乎逻辑地予以推出,使得故事达到了“其言何短,其事何长”的效果,这也是这首诗歌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力量之所在。
                    四、《石壕吏》逻辑特色的启示
                    通过对《石壕吏》逻辑特色的分析,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艺术成果的古诗词,难免会在不同程度上留下某些逻辑思维的痕迹,诗词逻辑两相宜。
                    首先,文学家创作古诗词时固然运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往往来源于艺术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象总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但是,这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想象,它需要遵守联想依据。也就是说,古诗词的创作,往往要从对象中选择最能揭示本质的艺术形象,用联想来把握形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具体的诗词意境。显而易见,形象结合的方式与概念的逻辑联系方式是根本不同的。然而,形象结合方式同概念逻辑联系方式的共同任务都在于把握具体对象,正因为如此,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也包含着理论思维。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明代杨慎曾提出批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一批评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创作与逻辑的关系问题。显然,诗词等文艺作品不是三加二等于五的数学公式,作者所谓的千里,并不是数学概念,只不过是泛指地域的辽阔罢了。这就表明,我们在解析诗词时,必须按照诗词创作本身的特点及其所遵循的规律来进行,不能用理论思维的方式及其所遵循的规律来判定衡量它。其次,古诗词作为艺术地再现历史现实的载体,尤其像《石壕吏》等叙事诗,它们总是再现历史风貌,并且围绕着古诗词的创作过程难免流传许许多多的逸闻轶事,这就不得不使古诗词涉及到某些逻辑问题。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涉及逻辑矛盾的问题;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对影成三人”,也涉及逻辑矛盾的问题。最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解读和领会诗词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也不乏逻辑论证和逻辑方法的运用。
                    总之, 通过适当的逻辑分析,既能有助于我们对某些古诗词丰富内涵更深刻、准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领略到一些活的逻辑知识。


                    参考文献:
                    [1]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7.
                    [2]彭涟漪.古诗词中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2-10-25 07:53
                    回复
                      歪解《石壕吏》!康震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最大的漏洞在这里
                      庭州史臣论古今【保留作者是为负文责】
                      2021-03-28 20:45
                      康震教授最近又火了!但这次却是因为负面新闻而上了热搜。他因为新解杜甫名篇《石壕吏》而引发争议。

                      《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色彩最浓厚的诗篇之一,但凡上过高中的朋友应该都学过这首诗。在课堂上,老师会告诉我们,石壕吏通过对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小吏征兵情况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我们听到这种解读的第一反应是“没毛病”,但当你的知识储备增加之后会发现,这完全是有问题的。其余暂且不论,就说表达的感情这方面,杜甫再怎么伟大,他也是个封建知识分子,在当时怎么可能直接去控诉封建统治者?莫非他真的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所以,显然是高中语文老师刻意拔高了杜甫的形象。
                      如果看完了康震老师解读《石壕吏》的视频,会发现他实际上通过所谓的“新解”石壕吏传递出了一种教育理念。
                      康震教授对于石壕吏的解读,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石壕吏抓人的目的是临时补充兵源,因为郭子仪(史实错误,此处应该是李光弼)与安禄山叛军大战损失惨重,急需补充力量。但康教授刻意强调了这是非常规的征兵
                      其次,石壕吏的身份是大唐帝国的公务员,他们征兵目的是抵御叛军,且也是奉命行事。所以直接将石壕吏定义为“罪魁祸首”是不妥的,至少他们的行为是在唐帝国的授意下进行的,具有合法性依据
                      三者,石壕吏征兵的态度是有问题的,所以老妇人的反应也没毛病。
                      最后,康教授假设了一个场景,即便是石壕吏放过了这一家子,但当叛军打过来之后,他们的结局依旧悲惨。所以,无论如何,老百姓都要做出牺牲。
                      以上就是康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你不能说它完全错误,因为按照常理来说,他分析得没啥毛病。石壕吏之所以要抓人是因为上面有命令,虽然这一家已经没有男丁了,但唐军高层的命令是只要有男人那就抓来当兵,所以石壕吏也只是奉命行事,你不能说这锅全部由他们来背;再者,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这一家人即便不被征兵,那么等安禄山叛军打过来,那也是要没命的,两害相权,与其被叛军干掉那么“等死,死国可乎”。

                      康震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交给学生知识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和他们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带入到《石壕吏》中的不同角色,看看自己会如何抉择?毕竟,战争离我们虽然狠遥远,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话依旧适用;其次,他告诉我们,杜甫的伟大之处不是抨击了什么,而是在自己无法做出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将事实如实的记录了下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因为根据正史来看,杜甫是希望朝廷打赢的,但朝廷想要打赢就必须牺牲这些可怜的百姓,杜甫的心态当然矛盾。
                      所以,康震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和作为普通个体的自己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为了洗白“黑暗的封建统治者”。
                      他的落脚点没毛病,但这个例子明显有问题。这个问题不在于事实层面,在于价值层面。你仅仅去看石壕吏征兵这件事,当然可以得出康震所说的结论,但深挖的话我们会发现绝不是这么简单。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这和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沉溺享乐而忽视内地军事建设,以及宠信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有直接关系。换言之,仗之所以打起来就是因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的问题,李唐皇室腐败,军阀安禄山有野心,这场因李隆基昏聩而引发的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却要由无辜百姓来承担恶果。凭什么?所以一切痛苦,本身就是封建统治者造成的!

                      张养浩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真实写照。唐朝是李家人的私有财产,既然如此,他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征兵天然不具有正义性,这和爱国没有丝毫关系,因为封建时代爱国的本质是“忠君”。当你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非正义的,那么在这个逻辑体系下一切“合理”的行动都是非正义的。所以,石壕吏抓人并没有合法性依据,因为大唐是李隆基的而不是百姓的,百姓没有义务为李隆基去拼死拼活。这就是康震解读中最大的逻辑谬误之所在。


                      所以,康震想举个例子说明语文教学中知识和学生自身的紧密联系,想法没毛病,但所举的例子实在是屁股有点歪,并不恰当。所以,我们可以批判这个解读本身,但如果上纲上线到人身攻击,那可真没必要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2-10-25 08:19
                      回复
                        康震教授新解《石壕吏》,为什么令人如鲠在喉?
                        断箭DUANJIAN 【保留作者是为负文责】
                        2021-03-29 21:45

                        杜甫本来就是个情绪化的文人
                        康先生如果穿越回唐朝,当委以“礼部秘书监”之要职(列位可以自行查阅“秘书监”的具体智能)。
                        康先生选取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为千古名篇《石壕吏》重新赋予了高山仰止的意义。然而康先生对该诗的新解读,却令人如鲠在喉,五味杂陈。
                        《石壕吏》虽然只有短短120个字,但过目之后,浓厚的辛酸与悲苦扑面而来。只要稍有人文情怀和阅读素养的人,应该都能从作品中深刻感知到战乱时期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生存状态——诗人经历的那一夜,几乎就是生离死别与家破人亡的剧情再现。
                        康先生认为,杜甫本人见证了那天夜晚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将其记录了下来,并未做过多评价,诗人不但未对老妇一家表示过多同情,反而更侧重于歌颂老妇的家国情怀。
                        从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其他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是个多愁善感,心存悲悯的文人。《石壕吏》的用词,延意和情绪,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作者的悲愤与怅然——实际上,诗人已经用作品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如果连这都看不出来,老杜在泉下只能对我们报以苦笑了。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2年),已经48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宫参军(相当于地方武装部参谋)。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前往华州任职。其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夜宿老妇之家并目睹了当夜发生的一切……试问:文人有着天然的思辨精神,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之下,诗人的内心怎么可能毫无波澜?怎么可能仅仅是一个麻木的记录者?

                        作品充满了写实主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个“”字,已经为后面发生的一切定了性:抓壮丁。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兵役制度,战时状态也有紧急征兵的惯例,但征兵必须在尊重家庭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在合乎法律的前提之下。即使在艰难的抗战时期,征兵也不大可能出现全家“一锅端”的断根式挖掘。杜甫自己身为国家公务员,都用“捉人”来形容这次残忍而豪无人性的“征兵”。可以想象,当时的“收割人口”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也就是说,作者立意之初,根本就没有“歌颂”谁的心情,只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同情——如果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作者。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当时史思明的援军攻势凶猛,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老翁之所以“逾墙而走”,显然该地区的“抓丁”之势,已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老翁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在战争与家庭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老翁的“逃跑”无可指责。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怒,一啼一苦,写尽了捉人者的霸道与野蛮,老妇人的悲苦与无奈。
                        在康先生看来,该二吏是政府委派的武装干部,“征兵”是其职责所在,前方战事吃紧,态度稍显恶劣,当也无可厚非。
                        从康先生的语境中,我们不难读到当下的部分价值观,然而即使是当下,我们倡导的不也是民本位的人性化思想吗?我们的干部序列中同样不能容忍这种野蛮作风(近期执法队员的一声“格杀勿论”,目前已经在查办之中)。即使在当时,杜甫作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连他都不忍卒读老妇人在强权之下瑟瑟发抖的惨状,我们怎么能够将其解读为“无可厚非”呢?

                        《石壕吏》全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老妇一家不爱国吗?抗拒国家征兵制度了吗?没有。
                        试想,人丁对于一介平民之家有多重要,老妇一家却将3个儿子都送去战场,而且还牺牲了两个。如此沉重的打击,不管是谁家的政府,无论如何都应该给予抚恤和奖励,至少也应该宽待。
                        然而即使人已亡,家已破,酷吏仍然不放过这可怜的一家人。甚至连老翁都不得不背着“不忠”的标签“逾墙而走”。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也没办法。在横扫一切的战乱中,人们已经看淡了生死,根本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与权利。甚至对死去的亲人,都表现出了令人唏嘘的无奈和令人齿冷的麻木——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除了咬着牙活下去,还能怎么办呢?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残破的家中眼下只剩下3口人,婆婆,儿媳和尚在吃奶的孙子,媳妇连一连体面的衣服都没有。因为嗷嗷待哺的孙子,儿媳仍在坚守(看得出来,这应该是个善良之家,兵荒马乱之时,还能容留陌生人过夜)。我们完全可以将媳妇的“未去”理解为改嫁,回娘家甚至寻短见。可以想象,战争几乎击垮了一个完整和安宁的家庭。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康先生对老妇仍有“爱国情怀”的解释,就来自这四句。
                        康先生认为,尽管已经家破人亡,老婆婆仍然愿以老迈之身奔赴战场,以尽绵薄之力——问题是,这种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解释,您相信吗?
                        在那个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蒙昧时代,普通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活下去。我们当然无权指责他们的“自私”与没有“觉悟”。
                        我们可以假设,当二吏发现这户人家已无男丁可“捉”的时候就转身离开,老妇不可能主动要求“请从吏夜归”(除非老太太急糊涂了)。然而二吏显然没有就此罢休,其一定还有其他要求,因为“征兵”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他们不能空手而回。

                        杜甫洞悉当时局势的混乱
                        二吏有可能盘问了老翁的下落,并要求老妇应该端正态度,积极配合他们找回老翁,甚至有带走儿媳充数的可能,儿媳如果被带走,吃奶的孙子必死无疑。
                        如果按照人性取向和基本逻辑来推演,几欲绝望而又极度恐惧的老妇,此时能够想到的一定是掩护逃走的老翁,保住这个家,以及最后的血脉。
                        老妇之所以希望来人能够连夜将她带走,并不是急着要为前方将士准备早餐,而是急迫的想让“捉人者”尽快离开,结束眼前的一切,以避免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不测——如果说献身,老妇将自己奉献给了家庭。
                        然而我们不知道康先生是如何品出老妇人超越了人性的“家国情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纵是铁石心肠,应该也不能再带走老妇,然而,老妇还是被带走了。
                        当一切结束了的时候,诗人在死一样的寂静中,似乎听到了如泣如诉的幽怨之声——他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他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老妇用自己的老迈之身,换来了老翁,儿媳和孙子的平安。不管怎么说,残破的家庭至少因为有人撑着,还能够延续下去,而且他们还有唯一的念想: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孙子还能长大,只要有人活着,未来就有希望。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没有断代,而且发展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种群,并不是杀伐决断的朝代更迭,而是在苦难的煎熬中,仍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此情此景,我们无话可说
                        我们认为,如果是一支理论正确,法度严明,以国家为本,以民众为亲的国防政策,无须“捉丁”,民众自己就知道该做什么。
                        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如此强大,那是因为国家与民众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催生出了军队和民众之间的鱼水之情,这才有了踊跃参军的积极反应。说白了,只要民众知道应该为什么而战,参军者想挡都挡不住。
                        “安史之乱”本来就是封建治度之下的非正义战争,胜利者只是为了占领至高无上的朝堂,普通民众只不过是他们纳税的工具和提供武力的源泉。如果用现代进步的价值观去硬套一千年前的封建道德,我们一定会出现理论上的差池——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某个“盛世”的繁荣和威武,但华丽的披风之下,有多少底层民众“幽咽”的哭泣。
                        总之,每次读完《石壕吏》,总能感觉到一股寒彻骨髓的疼痛,以及萧瑟秋风掠过的凄凉。反正感觉不到康先生所提出的“新观点”,丝毫感觉不到。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2-10-25 08:33
                        回复
                          何家老大27回答于 2021-03-28 19:03:22
                          康震解析《石壕吏》前后两次观点相反,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至180度翻转。这在客观上至少给人造成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觉。
                          他把战争中死去的人,谓作为国家牺牲。模糊了阶级属性,搅浑了国为谁国,民该何奉的政治原则。指鹿为马一派烂言,白面康震,真是善用"春秋之笔"。
                          翻开历史书回答于 2021-03-29 13:43:15

                          这位教授估计很多人都认识,我是在《诗词大会》上知道他的。反正名头一大堆,我也记不住——不过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教授”。这哥们最近解读《石壕吏》这首诗让我们三观尽毁,说良心话,政治正确是没有错。错就错在解读的是《石壕吏》这首诗,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了,听完教授的解读以后完全可以送他两个字——荒谬。
                          他是这样解读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朝廷虐我千百遍、我一定要待朝廷如初恋……

                          他把郭子仪的军队说成是“咱们的军队”;他将夜半抓丁的酷吏,说成是“国家的公务员”;他把“吏呼一何怒”,说成是征兵的公务员虽然态度不好,但他是“组织派来的”;最后他把老太婆的不得已之下说出的“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主观升华到爱国赴死的高度。
                          这样的解读说白了也就一句话解释:生拉硬拽的往爱国主义上面去碰瓷而已。
                          先来看看《石壕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吧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就是写出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那位诗人。这首诗是杜甫根据亲眼所见而创作的一篇不朽的名作。
                          当时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唐军的郭子仪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一度感觉胜利在望了。
                          可是在第二年,由于史思明派出了大量的援军到来,外加上唐军自己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自己全线崩溃了。于是乎,唐朝这边郭子仪的部队,开始了一贯的工作——抓壮丁。

                          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杜甫看见了,杜甫当时有官位在身:华州司功参军,要不然估计杜甫都会被抓走了。这就是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用两个词语形容当时的唐朝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对这首诗里描写的内容都会黯然泪下的:
                          大唐的时候,一天夜里差役来抓壮丁了,这户人家本来有七口人的:三个儿子、老夫妻两个、一个儿媳妇、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户人家在有人来抓壮丁的时候,家里还剩下四个人,那三个儿子已经被抓走了,其实二个已经死了,,剩下一个儿子还在前线打仗。

                          由于这户人家知道来人的目的,所以家里仅剩下的一个男人,也就是老妇的丈夫翻越围墙逃跑了。然后老妇出来应付这凶神恶煞般的衙役们,杜甫诗里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的悲伤……

                          老妇人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痛哭流涕地对这些衙役们说:
                          “我家的三个儿子都去前线参加邺城之战了。其中一个儿子带了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都战死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需要照顾,所以他的母亲还在家没有离去,但是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我自己虽然年老力衰、体弱多病。但是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跟你们去,如果现在就启程的话,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大家看了这首诗里面的内容有何感想呢?我想说,这户家人太惨了,家里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两个了,剩下的那个估计想活命也难。
                          家里唯一的男人逃走了,只剩下一个老妇、一个还在喂奶的媳妇以及一个小孙子。如果老夫人也被抓走了的话,儿媳妇和小孙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估计也活不成了。这家人随时面临着”灭门之灾”。

                          老妇去从军是为了保护家里的儿媳妇,而不是什么狗屁的“爱大唐”;郭子仪的军队是谁家的,我认为是朝廷家的,反正不是老百姓家的;半夜来抓人的酷吏确实是大唐的公务员,不过显然不是为大唐群众服务的公务员,而是半夜来索命的“夜叉”而已。
                          试想一句话,如果这位教授就是这户人家的人话,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抛下还在喂奶的媳妇慷慨为“大唐”去赴死。这是典型的把悲剧当喜剧说,目的不言自明。

                          唐明皇与杨贵妃
                          延伸阅读一下:当时的大唐、当时的安史之乱和这户人家又有啥关系呢?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明皇时期,也就是那个宠爱杨贵妃的皇帝——李隆基。安禄山和史思明原来是大唐的两个节度使,后来权力太大了、实力太强了之后,就开始发动“起义”了。说白了,这是一场争夺大唐皇帝大位的战争。
                          这户人家和这场战争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制度不靠谱,地方的权力过大导致的。

                          我想这户可怜的人家,平时肯定是老实巴交的过日子、种地交税、还要服徭役,总之是过着贫苦而简单的日子。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能平平安安的生活、儿子们都能找个媳妇生个可爱的孙子而已。

                          这场本来与这户人家毫无相关的安史之乱,最后的代价却是普通百姓的妻离子散、赤地千里、饿殍满地。 我认为这户人家没有义务去为大唐的不靠谱、皇帝李隆基的不靠谱承担任何代价的。
                          因为他们平时该交的税已经交了、该服的徭役已经服了,他们已经为大唐服务过了,还让他们来承受大唐自己不靠谱的政策导致的灾难,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话说回来,最终不管是安禄山、史思明胜利了,还是大唐胜利了,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该种地还是种地、该交税还是交税、该服徭役不还是服徭役。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国不知有民、民也不知有国了;国不爱民,民凭什么爱国呢?


                          IP属地:上海15楼2022-10-25 08:42
                          收起回复
                            词赋无聊多论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05 12:09
                            回复
                              说《石壕吏》是编的,现在看来逻辑有点问题
                              *
                              《石壕吏》并非虚构,其逻辑合理
                              认为《石壕吏》是编造且逻辑有问题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从创作背景、文学手法和历史事实等多方面来看,这首诗具有合理性和逻辑性。
                              *
                              基于真实的创作背景
                              《石壕吏》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当时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后因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此诗。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杜甫亲身经历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并非凭空编造14。
                              *
                              运用巧妙的文学手法
                              藏问于答显逻辑
                              诗中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县吏的追问,但通过老妇的回答可以推测出县吏的逼问。例如,老妇先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是针对县吏可能的“你家男人都去哪了”的逼问而诉苦;接着县吏可能不相信家里再无他人,老妇又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县吏进一步追问孩子母亲的情况,老妇解释“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最后为了保护儿媳和孙子,老妇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种藏问于答的方式使诗歌情节紧凑,逻辑连贯。
                              *
                              叙事剪裁含深意
                              诗人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如“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还营造出兵荒马乱的氛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既表现了儿媳妇的悲痛,也显示出诗人的关切。这些描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和情感。
                              *
                              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官吏深夜捉人、百姓为躲避兵役而恐慌、家庭因征兵而破碎等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石壕吏》所展现的老妇一家的遭遇是当时无数家庭的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其情节和逻辑是合理的。
                              *
                              综上所述,《石壕吏》是杜甫基于真实的社会现实创作的,通过巧妙的文学手法展现了当时的历史画面,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并非是编造的。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25-03-08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