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吧 关注:3,846贴子:62,676
  • 2回复贴,共1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讲究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在练习拳法的同时,太极之道也开始深入人心。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然各种名利纷争,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菜根谭》有说:心圆而安,天下自宽。又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恻之人情。也正是庄子所说的:"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太极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练拳的基本要求是:心怀中正,不偏不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王宗岳《太极拳论》。因此,太极看是练身、实是练心。  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提醒学员们要做到"心静神宁,平心静气"、"不丢不顶",所谓"静而生定、定而生慧",这将有助于练习者抛弃俗间杂念,修身养性,探寻太极先贤"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洒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在太极拳的课堂里,所有人都在感悟太极神韵中,变得倍感轻松融洽,体味到和谐的玄微之美。


1楼2017-08-11 14:39回复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于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志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 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此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检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是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仁,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且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概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而发猛醒,此余区区之志,不能自己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敬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妨果决之精神,报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慎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3楼2017-08-20 10:27
    回复


      IP属地:安徽4楼2017-08-22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