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整数维度吧 关注:22贴子:641

回复:尧唐虞舜,传说中的两个王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前3000年左右,Y染色体C2-F5,占人口总数3%

公元前2300年左右,正值尧帝时期,发大水,浙江这块地淹得不轻,良渚文化时期末尾,浙江当时出了个什么大人物娶了很多老婆生了很多孩子?



IP属地:山东16楼2017-08-07 16:56
收起回复

    矮小的丹尼索瓦人在亚洲,对,就是北京猿人和爪洼人,尼安德特高大帅还有一颗迄今为止最大的脑袋,可惜,并不是脑容量越大就越聪明。


    十万年前出走的cd在5万年前到达亚洲,灭/融合了丹尼索娃人,尼安德特人还在幸福的抓火鸡。







    IP属地:山东17楼2017-08-07 17:41
    回复
      话说10万年前世界三大人种并立,非洲的罗德西亚人,欧亚以帕米尔高原分界,西边是强壮的尼安德特人,东边是矮小的丹尼索娃人。非洲的智人过不下去了,想出去玩玩,于是到了中东被尼安德特人打回去了,憋了3万年,罗德西亚人不小心点开了语言技能树,于是把尼安德特人赶回寒冷的欧洲老家,并开始向温暖的东南亚、东亚移民。


      IP属地:山东18楼2017-08-07 17:53
      回复
        5万年前CD进入亚洲,丹尼索娃人灭绝,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IP属地:山东19楼2017-08-07 18:27
        收起回复
          第二条路线是珠江流域。百越先于汉藏进入两广地区,穿越南岭的变为北越,也就是后来越国的祖先,南方的越人自秦汉以来一直往广西山区迁移,南宋时候又发生迁移,后来形成侗族。所以,现在浙江一带越人的语言和侗族语言有相同之处。而吴国人则有不同的起源,吴越两国根本不同源,统一使用华语后才接近。历史学的猜测再次失败。
          吴国人从何而来呢,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原西侧进入中国后,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而行,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历史学家说的汉人扩张中不断融合当地人是不对的,当地人基本被驱逐了,福建人是最好的证明根据分子人类学分析,他们基本上是北方汉人的后代,语言上保留古代汉语尤其多。


          IP属地:山东20楼2017-08-07 18:46
          回复
            D-YAP矮黑人基因
            C-M130棕种人基因
            K-M9是黄种人基因
            P-M45是白种人基因
            D-YAP矮黑人基因、M130棕种人基因,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其中K-M9是黄种人基因,是中国人的主体类型。P-M45是白种人基因。
            C—M130是棕种人基因,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C—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汉族人中几乎没有C-M130基因的分布。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在汉族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现。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IP属地:山东21楼2017-08-07 18:55
            收起回复
              汉族没有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民族融合,是一个基因非常单纯的民族。
              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汉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看来我们和日本人和朝鲜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上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族人中的4%的P-M45白种人基因,最有可能的来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种。


              IP属地:山东22楼2017-08-07 19: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