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斌
在客籍名人中,与潮汕地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清末著名的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丁日昌。除任政在外,丁日昌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揭阳,也常以“潮人”自居,多次自称“某潮人也”“籍隶潮州”。丁日昌对潮汕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许多广为称颂的事迹。
“我家在蓝田”
“我家在蓝田,时农复时士。”丁日昌曾在诗中这样讲述自己的身世。1823年7月(道光三年六月初一),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今属梅州市)。据记载,丁日昌的先祖是原籍嘉应州长乐县排岭乡(今属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人,清初顺治年间为避“九军之乱”移居丰顺汤坑乡。汤坑乡原属揭阳蓝田十图,清乾隆三年(1738)划入丰顺县。由于丰顺、揭阳当年均属潮州府管辖,所以有人也把丁日昌列为揭阳人或潮州人。
丁日昌的祖辈以务农为生,父亲丁贤拔开设药店、盐铺,家境开始殷实。丁贤拔在《丰顺县志》有传,为人慷慨好义、敬礼儒士、怜恤孤贫。丁日昌8岁时随三兄丁达夫到丰顺县太平寺读书,13岁时父亲病逝,家里靠母亲纺织为生,他只得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农业劳动。后来丁日昌故地重游,回忆起童年的读书往事,题联曰:“古佛又来参,五千里外初归客;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
从潮州出仕
1842年,丁日昌赴潮州参加考试,中秀才。应试途中,丁日昌因饥饿昏厥于揭阳新圩树下,被一位农妇救活,从此视其为漂母。1843年,补为廪生。1844年,经潮州府教谕冯奉初推荐,延入潮惠嘉道李璋煜幕中任事,开始了在潮汕地区的幕僚生涯。尔后,又曾在揭阳、惠来等县当幕僚。1848年,丁日昌定居揭阳,曾在榕城梅林巷、县署石鱼斋居住过。
寓潮期间,丁日昌曾三次到省城广州参加乡试,均未考中。正当科举之路屡受挫折之际,1854年的一场农民起义却使丁日昌意外地走上仕途。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陈娘康、郑游春等先在潮阳县陈店圩起事,吴忠恕、陈阿十等在海阳县(今潮州市)起兵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包围了整个潮州城。时在潮惠嘉道府中当幕僚的丁日昌,“募汤坑勇三百人,颇精悍,扎桥东宁波寺及韩山书院,守东路”,同年十一月潮州解围。1856年,丁日昌因为“潮州军功”,得到了琼州府学训导的官职。1857年离潮赴任,次年改任江西万安县令,从此正式开启了政治生涯。丁日昌一生,历任苏松太道、江西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钦赏总督衔、节制沿海七省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器重,是近代著名的洋务运动实干家。
关心潮郡文化教育
丁日昌向来关心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尤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曾在丰顺汤西设帐授徒,有诗云:“不如息万缘,兀坐乌皮几。高声呼门徒,讲大学章旨”。“今年弃犁锄,翻就砚田辟。学作村夫子,俸钱月四百。”(《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一,丁自注:时余设帐蓝田书屋。)此外,丁日昌还在丰顺倡建蓝田、鹏湖书院,其中蓝田书院建于1847年,位于现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潮期间,丁日昌曾募款扩建金山、韩江和榕江等书院,重视知识和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1871年,揭阳知县周士俊倡建榕江试舍(俗称考院),两年后落成,位于县署东侧(今思贤中学内)。建成后的考院,东、西两廊座位2000号,厅屋合计32间,作为士子考试和平日讲学授业之所。丁日昌对此举十分赞赏和支持,并撰写《榕江试舍题记》,强调要振兴文教,以培植人才,要正经界、抑豪强、扶良儒,才能“家给人足,弦诵复兴”。
丁日昌还亲自在揭阳的府第里举办文课,当地士子300多人云集应课,可谓极一时之盛。他曾为此作诗纪盛,如“兼收好采葑及菲,报恩或有屠与沽”“树人如树木,佳士任题品”“咀经复茹史,含任兼吐沈”等,表现了重视从下层士子中选拔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家乡文人志士的关怀、鼓励和期望。
深切体察民间疾苦
丁日昌出身寒素,起于州县,所以更能深切地体察民间疾苦。早在1842年8月,潮州发生水灾,河堤决口,丁日昌深切同情受灾百姓,遂作《决堤叹》:“楼头顷刻被水覆,百万生灵齐一哭。”这也是迄今所见丁氏最早的诗作。
丁日昌善作诗文,也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他生前即编有诗文词联集《百兰山馆诗》,收录诗631首、词14首、楹联41副。其中,有不少就是反映潮汕民间疾苦的诗篇,如开篇第一首就是上述的《决堤叹》。又如,“海滨邹鲁也干戈,遍地豺狼奈如何”“为盗为兵若转圜,但逢利薮便开颜”(《潮州感事诗二十首》),直率地批判黑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可见。更为典型的是,写于1870年至1874年间的《揭阳新乐府》六首,即秀才牙、新郎锁、寡妇簪、老农水、估客肠、远方药。这组乐府诗在《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没有收录,收录在温丹铭编《潮州诗萃》、饶宗颐编《潮州志》里。饶宗颐介绍说:“其时揭阳令周士俊虽有政声,而粮差衙役相继肆虐,日昌观感所得,谱斯乐府,盖实录也。”该诗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社会的黑暗、封建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同情受压迫的下层民众和要求澄清吏治、革除封建积弊的善良愿望,是历代潮汕诗歌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除了诗文创作,丁日昌也身体力行地纾解民困、改善民生,为潮汕地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1873年,潮汕地区暴雨成灾,韩江下游河堤决口,灾民流离失所,凄苦万状。丁日昌对灾民的境遇深为忧虑和同情,先后撰写《复潮城局绅论治水书》《代拟呈复潮州疏通海口情形书》《复张寿荃观察论水患书》三封书札,与惠潮嘉道张铨、署潮州镇总兵方耀等反复商议,提出全面治水方略。他认为治理韩江根本之计在于疏浚河道,提出采取将给发下游海口与水道沙田、渔塭执照与鼓励捐输开河经费相结合的变通方法,以解决藩库空虚无法支付治河经费的难题。在丁日昌的支持下,1874年潮州官府疏浚了韩江下游的梅溪河段,并开通了韩江从澄海下蓬至汕头入海直道,缓解了韩江水患。
最后归宿在揭阳
丁日昌在《榕江试舍题记》中这样写道:“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今侨寓于此复三年,故于邑中兴衰利弊,知之颇详。”对于潮汕地区,丁日昌历来有着很深的乡土情愫。他年轻时便定居揭阳,晚年更是在此度过了“丁母艰”(为母亲居丧守孝)、乡居养病的最后时光。
1870年11月26日,丁母黄氏病逝,享年90岁。当年12月,丁日昌扶柩返乡,葬母于丰顺。路过南京时,曾国藩冒雪专程前往凭吊。随后,丁日昌在揭阳榕城度过了四年“息影林泉”的生活,其中居丧守制三年,乞假养病一年。期间,丁日昌在揭阳城东筑建草堂,名为絜园(位于今榕城区元鼎路),把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也置其中,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这就是现存的丁日昌旧居(俗称“丁府”)。整座建筑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共有九十九间半屋室之多,是潮汕传统的“百鸟朝凰”格局。“絜园”原是丁日昌任上海道时,在道署西住所的名字,“取洁白戒养之意”,名士何绍基为之作《絜园记》。
1877年秋,丁日昌回到揭阳养病,翌年四月获准退休。直到1882年2月逝世前,丁日昌几乎都住在絜园里。解官返籍时,丁日昌将全部藏书运到絜园,藏书楼名为百兰山馆,乡居期间常邀请各地学者文士前来观书交流。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王韬曾前往拜谒丁日昌,写道:“往谒丁大中丞于揭阳,下榻絜园,一住十日。中丞挥麈纵谈,极论时事,日讲指画,朝夕罔倦。”丁日昌生前酷爱藏书,早在1848年就曾购书藏于揭阳县署石鱼斋内,以后十余年间,所藏书籍有十万卷之多,且藏书质量很高,多为宋元版本、抄本等古书善本。遗憾的是,在丁日昌去世后,因家道中落,二十年间藏书散佚殆尽。丁氏藏书,不仅对近代潮汕、乃至岭南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作出了积极贡献。丘逢甲曾为丁日昌藏书楼题联:
西北揭阳岭,东南太平洋,此楼萃山海奇观,望远登高,顿生八表经营志;
刺史韩昌黎,衙官赵天水,所学得圣贤宗旨,读书论世,莫负千秋尚友心。
1882年2月27日(光绪八年正月初十),丁日昌在揭阳逝世,终年59岁,葬于絜园,后迁榕城区仙桥镇桂竹园。
与故乡梅州相比,丁日昌在潮汕地区留下的文化遗产较多,影响也比较深远。如揭阳的旧居丁府恢宏大气,是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旧居,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现辟为“丁日昌纪念馆”和“揭阳市民俗文化博物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而丰顺的故居都转第,早已面目全非,现状堪忧。与此同时,潮汕地区也很重视丁日昌研究,注重挖掘和发扬丁日昌文化。近年来,揭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丁日昌旧居修缮工程,守护好文化遗产”,“启动丁氏光禄公祠修缮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潮汕学者先后出版了《丁日昌交游考》(孙淑彦)、《丁日昌论》(郑智勇)、《丁日昌先生年谱》(孙淑彦)、《丁日昌》(黄赞发、陈琳藩)等研究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潮剧《丁日昌》通过舞台艺术演绎丁日昌,二十几年来长演不衰,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并赴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反响,使丁日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客家人》杂志执行主编,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
在客籍名人中,与潮汕地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清末著名的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丁日昌。除任政在外,丁日昌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揭阳,也常以“潮人”自居,多次自称“某潮人也”“籍隶潮州”。丁日昌对潮汕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许多广为称颂的事迹。
“我家在蓝田”
“我家在蓝田,时农复时士。”丁日昌曾在诗中这样讲述自己的身世。1823年7月(道光三年六月初一),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今属梅州市)。据记载,丁日昌的先祖是原籍嘉应州长乐县排岭乡(今属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人,清初顺治年间为避“九军之乱”移居丰顺汤坑乡。汤坑乡原属揭阳蓝田十图,清乾隆三年(1738)划入丰顺县。由于丰顺、揭阳当年均属潮州府管辖,所以有人也把丁日昌列为揭阳人或潮州人。
丁日昌的祖辈以务农为生,父亲丁贤拔开设药店、盐铺,家境开始殷实。丁贤拔在《丰顺县志》有传,为人慷慨好义、敬礼儒士、怜恤孤贫。丁日昌8岁时随三兄丁达夫到丰顺县太平寺读书,13岁时父亲病逝,家里靠母亲纺织为生,他只得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农业劳动。后来丁日昌故地重游,回忆起童年的读书往事,题联曰:“古佛又来参,五千里外初归客;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
从潮州出仕
1842年,丁日昌赴潮州参加考试,中秀才。应试途中,丁日昌因饥饿昏厥于揭阳新圩树下,被一位农妇救活,从此视其为漂母。1843年,补为廪生。1844年,经潮州府教谕冯奉初推荐,延入潮惠嘉道李璋煜幕中任事,开始了在潮汕地区的幕僚生涯。尔后,又曾在揭阳、惠来等县当幕僚。1848年,丁日昌定居揭阳,曾在榕城梅林巷、县署石鱼斋居住过。
寓潮期间,丁日昌曾三次到省城广州参加乡试,均未考中。正当科举之路屡受挫折之际,1854年的一场农民起义却使丁日昌意外地走上仕途。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陈娘康、郑游春等先在潮阳县陈店圩起事,吴忠恕、陈阿十等在海阳县(今潮州市)起兵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包围了整个潮州城。时在潮惠嘉道府中当幕僚的丁日昌,“募汤坑勇三百人,颇精悍,扎桥东宁波寺及韩山书院,守东路”,同年十一月潮州解围。1856年,丁日昌因为“潮州军功”,得到了琼州府学训导的官职。1857年离潮赴任,次年改任江西万安县令,从此正式开启了政治生涯。丁日昌一生,历任苏松太道、江西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钦赏总督衔、节制沿海七省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器重,是近代著名的洋务运动实干家。
关心潮郡文化教育
丁日昌向来关心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尤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曾在丰顺汤西设帐授徒,有诗云:“不如息万缘,兀坐乌皮几。高声呼门徒,讲大学章旨”。“今年弃犁锄,翻就砚田辟。学作村夫子,俸钱月四百。”(《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一,丁自注:时余设帐蓝田书屋。)此外,丁日昌还在丰顺倡建蓝田、鹏湖书院,其中蓝田书院建于1847年,位于现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潮期间,丁日昌曾募款扩建金山、韩江和榕江等书院,重视知识和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1871年,揭阳知县周士俊倡建榕江试舍(俗称考院),两年后落成,位于县署东侧(今思贤中学内)。建成后的考院,东、西两廊座位2000号,厅屋合计32间,作为士子考试和平日讲学授业之所。丁日昌对此举十分赞赏和支持,并撰写《榕江试舍题记》,强调要振兴文教,以培植人才,要正经界、抑豪强、扶良儒,才能“家给人足,弦诵复兴”。
丁日昌还亲自在揭阳的府第里举办文课,当地士子300多人云集应课,可谓极一时之盛。他曾为此作诗纪盛,如“兼收好采葑及菲,报恩或有屠与沽”“树人如树木,佳士任题品”“咀经复茹史,含任兼吐沈”等,表现了重视从下层士子中选拔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家乡文人志士的关怀、鼓励和期望。
深切体察民间疾苦
丁日昌出身寒素,起于州县,所以更能深切地体察民间疾苦。早在1842年8月,潮州发生水灾,河堤决口,丁日昌深切同情受灾百姓,遂作《决堤叹》:“楼头顷刻被水覆,百万生灵齐一哭。”这也是迄今所见丁氏最早的诗作。
丁日昌善作诗文,也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他生前即编有诗文词联集《百兰山馆诗》,收录诗631首、词14首、楹联41副。其中,有不少就是反映潮汕民间疾苦的诗篇,如开篇第一首就是上述的《决堤叹》。又如,“海滨邹鲁也干戈,遍地豺狼奈如何”“为盗为兵若转圜,但逢利薮便开颜”(《潮州感事诗二十首》),直率地批判黑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可见。更为典型的是,写于1870年至1874年间的《揭阳新乐府》六首,即秀才牙、新郎锁、寡妇簪、老农水、估客肠、远方药。这组乐府诗在《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没有收录,收录在温丹铭编《潮州诗萃》、饶宗颐编《潮州志》里。饶宗颐介绍说:“其时揭阳令周士俊虽有政声,而粮差衙役相继肆虐,日昌观感所得,谱斯乐府,盖实录也。”该诗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社会的黑暗、封建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同情受压迫的下层民众和要求澄清吏治、革除封建积弊的善良愿望,是历代潮汕诗歌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除了诗文创作,丁日昌也身体力行地纾解民困、改善民生,为潮汕地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1873年,潮汕地区暴雨成灾,韩江下游河堤决口,灾民流离失所,凄苦万状。丁日昌对灾民的境遇深为忧虑和同情,先后撰写《复潮城局绅论治水书》《代拟呈复潮州疏通海口情形书》《复张寿荃观察论水患书》三封书札,与惠潮嘉道张铨、署潮州镇总兵方耀等反复商议,提出全面治水方略。他认为治理韩江根本之计在于疏浚河道,提出采取将给发下游海口与水道沙田、渔塭执照与鼓励捐输开河经费相结合的变通方法,以解决藩库空虚无法支付治河经费的难题。在丁日昌的支持下,1874年潮州官府疏浚了韩江下游的梅溪河段,并开通了韩江从澄海下蓬至汕头入海直道,缓解了韩江水患。
最后归宿在揭阳
丁日昌在《榕江试舍题记》中这样写道:“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今侨寓于此复三年,故于邑中兴衰利弊,知之颇详。”对于潮汕地区,丁日昌历来有着很深的乡土情愫。他年轻时便定居揭阳,晚年更是在此度过了“丁母艰”(为母亲居丧守孝)、乡居养病的最后时光。
1870年11月26日,丁母黄氏病逝,享年90岁。当年12月,丁日昌扶柩返乡,葬母于丰顺。路过南京时,曾国藩冒雪专程前往凭吊。随后,丁日昌在揭阳榕城度过了四年“息影林泉”的生活,其中居丧守制三年,乞假养病一年。期间,丁日昌在揭阳城东筑建草堂,名为絜园(位于今榕城区元鼎路),把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也置其中,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这就是现存的丁日昌旧居(俗称“丁府”)。整座建筑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共有九十九间半屋室之多,是潮汕传统的“百鸟朝凰”格局。“絜园”原是丁日昌任上海道时,在道署西住所的名字,“取洁白戒养之意”,名士何绍基为之作《絜园记》。
1877年秋,丁日昌回到揭阳养病,翌年四月获准退休。直到1882年2月逝世前,丁日昌几乎都住在絜园里。解官返籍时,丁日昌将全部藏书运到絜园,藏书楼名为百兰山馆,乡居期间常邀请各地学者文士前来观书交流。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王韬曾前往拜谒丁日昌,写道:“往谒丁大中丞于揭阳,下榻絜园,一住十日。中丞挥麈纵谈,极论时事,日讲指画,朝夕罔倦。”丁日昌生前酷爱藏书,早在1848年就曾购书藏于揭阳县署石鱼斋内,以后十余年间,所藏书籍有十万卷之多,且藏书质量很高,多为宋元版本、抄本等古书善本。遗憾的是,在丁日昌去世后,因家道中落,二十年间藏书散佚殆尽。丁氏藏书,不仅对近代潮汕、乃至岭南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作出了积极贡献。丘逢甲曾为丁日昌藏书楼题联:
西北揭阳岭,东南太平洋,此楼萃山海奇观,望远登高,顿生八表经营志;
刺史韩昌黎,衙官赵天水,所学得圣贤宗旨,读书论世,莫负千秋尚友心。
1882年2月27日(光绪八年正月初十),丁日昌在揭阳逝世,终年59岁,葬于絜园,后迁榕城区仙桥镇桂竹园。
与故乡梅州相比,丁日昌在潮汕地区留下的文化遗产较多,影响也比较深远。如揭阳的旧居丁府恢宏大气,是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旧居,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现辟为“丁日昌纪念馆”和“揭阳市民俗文化博物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而丰顺的故居都转第,早已面目全非,现状堪忧。与此同时,潮汕地区也很重视丁日昌研究,注重挖掘和发扬丁日昌文化。近年来,揭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丁日昌旧居修缮工程,守护好文化遗产”,“启动丁氏光禄公祠修缮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潮汕学者先后出版了《丁日昌交游考》(孙淑彦)、《丁日昌论》(郑智勇)、《丁日昌先生年谱》(孙淑彦)、《丁日昌》(黄赞发、陈琳藩)等研究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潮剧《丁日昌》通过舞台艺术演绎丁日昌,二十几年来长演不衰,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并赴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反响,使丁日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客家人》杂志执行主编,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