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锁志吧 关注:92贴子:255
  • 3回复贴,共1

别把儿女养成高级打工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1楼2017-08-03 11:24回复
    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宠爱,不是真爱!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再象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有他们的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3楼2017-08-03 11:25
    回复
      2025-05-19 10:48:44
      广告
      再过几年,中国的宝宝只配给美国的宝宝打工,你信不?
      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我第一次被惊到了。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晚餐,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开心。吃完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连忙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我第二次一惊,看着这个孩子真诚的样子,我连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


      4楼2017-08-03 11:25
      回复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去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最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尝尝最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煲翅”,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5楼2017-08-03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