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尧历史看赵郡李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31 李印林 隆尧广电
隆尧历史悠久,位于黄河故道的大陆古泽及其右岸,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带。史书记载的尧时所都柏人城就在隆尧境内,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史,是远古时期的都城之一。隆尧境内的尧山古曰大麓,史前的唐尧时期,尧帝曾在这里试舜,禅让帝位,开创了远古时期的社会文明。隆尧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战国时期,柏人侯李昙在这里繁衍李氏后裔,成为衍派赵郡、陇西李氏的祖庭。隆尧是李唐皇室祖籍,境内有唐高祖李渊四世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三世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和护陵行宫光业寺。隆尧是五代后周故里,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就诞生在隆尧境内的尧山脚下。隆尧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的赵郡李氏文化,标示着华夏文明的光华和中华李氏文化的璀璨。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这是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年前年,我们李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大诗人李白,在其从叔李阳冰处为自己的家族写出的豪壮诗篇。时值今日,中华民族之李氏,不仅遍布中州,而且走向世界各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分布在海内外的李氏人口达一亿多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阶段,侨居海外的华裔李氏基于热爱祖国之情,纷纷来华旅游观光;或探亲访友;或应聘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文化交流;或洽谈贸易;或投资兴办企事业;更有要者,则为寻根问祖。正如古人所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那么,世界李氏的这个根源在哪里?让我们从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跨度来认识一下便知道,他的根源就在被世人所称谓的李氏发祥地——隆尧。鉴于此,笔者从五个方面简述古隆尧与中华李氏的形成和发展,并让大家了解认识其间密不可分的宗族血缘关系。
一、史前至战国时期柏人李氏的脉络
唐代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修国史的李延寿在其《北史》卷100,《序传》第88中写道:“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隶为冀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氏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妻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魏,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曰兴族……”
从以上文中可以看出,李氏的血缘始祖皋陶,早在史前的尧舜时期就活动在古隆尧这一带。隆尧境内的尧山和柏人城是尧帝的始封之地,尧山古称大麓。阚骃《十三州志》载尧山:“尧纳舜于大麓,即为此山也,今上有尧祠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大明一统志》《城塚记》《顺德府志》《唐山县志》皆载:“柏人,尧之所都也。”《竹书纪年》载记的“尧十九年暴发洪水”,从那时起,皋陶就随舜到了尧山、柏人这一带。皋陶任理官,佐尧舜六十余年,在这里繁衍后裔,以理为姓,之后,尧山、柏人就成了理氏的发祥地。
皋陶之26世孙理征为殷纣时期的冀隶中吴伯,即在冀州为官,常以直言进谏纣王,冀州牧反商失败后,理征被诛,其妻契和氏携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北唐县、顺平一带的大茂山中)隐藏起来,靠食木子得以活命,因以李为姓,被后人尊为受姓始祖。文中的伊侯即《史记·五帝纪》中的伊耆侯,也作伊祁氏,是尧母庆都的养父,掌伊耆国。李利贞的母亲契和氏是陈国(今河南省境内)人,周朝建立后母子俩回归陈国,利贞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今河南鹿邑)为采邑,遂家苦县。其后的李耳,字伯阳,周朝的史官,著《道德经》81篇,是影响较大的李氏祖先。此后,其后裔相继北迁,并多有建树。春秋时期晋国的李离,文公时拜为“理官”,其执法严正,以身殉法。战国时期赵国柏人的李同、李兑、李昙一脉皆为赵国重要人物。李同拜大将军,李兑是赵惠文王时的相国,官至司寇,李昙在赵孝文王时封柏人侯,官拜上大夫、司徒。《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皆载:“李昙,字贵远,因功封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官至司徒,卒,葬柏人城西。昙生四子:崇、辨、昭、玑。”公元前259年,秦国遣王陵、王龁率65万大军围攻赵都邯郸,李昙参加了长达一年之久,且极其残酷的邯郸保卫战,以战功拜柏人邑长镇守柏人。公元前251年,燕国以栗腹率40万大军,驱战车2000乘攻打赵国,李昙在柏人发动军民12万,配合廉颇展开了震惊诸侯的对燕反击战,追杀燕军500里,围攻燕都,燕割5城与赵。此次战役,确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诸国中的地位,战后,李昙封爵柏人侯。李昙曾以御史出使秦国,受到秦王的敬重。李昙去世后葬在柏人城西900米处,其墓至今尚存。根据省、市文物勘测单位勘测,李昙墓前有墓道及墓区周围的28个族墓,即战国时期柏人李氏族墓群。李昙的长子李崇,字伯祐,随父李昙出使秦国,李昙返赵,李崇质留秦国为陇西郡守,因功封南郑公,在那里繁衍陇西李姓,被奉为陇西李氏始祖。四子李玑,字伯衡,是秦始皇13岁前在赵期间的老师,所以史载李玑为秦太傅。李玑与李辨、李昭在赵国柏人繁衍李氏诸姓,后人称赵郡李氏。李玑三个儿子:云、牧、齐,李牧为赵国名将,屡立战功,封武安君;李齐拜中山相。由此而知,枝繁华夏、根播世界各地的中华李氏无不出赵郡、陇西者,柏人侯李昙是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的共同始祖,隆尧也就固然被称之谓李氏的祖源。
2017-07-31 李印林 隆尧广电
隆尧历史悠久,位于黄河故道的大陆古泽及其右岸,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带。史书记载的尧时所都柏人城就在隆尧境内,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史,是远古时期的都城之一。隆尧境内的尧山古曰大麓,史前的唐尧时期,尧帝曾在这里试舜,禅让帝位,开创了远古时期的社会文明。隆尧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战国时期,柏人侯李昙在这里繁衍李氏后裔,成为衍派赵郡、陇西李氏的祖庭。隆尧是李唐皇室祖籍,境内有唐高祖李渊四世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三世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和护陵行宫光业寺。隆尧是五代后周故里,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就诞生在隆尧境内的尧山脚下。隆尧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的赵郡李氏文化,标示着华夏文明的光华和中华李氏文化的璀璨。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这是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年前年,我们李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大诗人李白,在其从叔李阳冰处为自己的家族写出的豪壮诗篇。时值今日,中华民族之李氏,不仅遍布中州,而且走向世界各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分布在海内外的李氏人口达一亿多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阶段,侨居海外的华裔李氏基于热爱祖国之情,纷纷来华旅游观光;或探亲访友;或应聘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文化交流;或洽谈贸易;或投资兴办企事业;更有要者,则为寻根问祖。正如古人所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那么,世界李氏的这个根源在哪里?让我们从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跨度来认识一下便知道,他的根源就在被世人所称谓的李氏发祥地——隆尧。鉴于此,笔者从五个方面简述古隆尧与中华李氏的形成和发展,并让大家了解认识其间密不可分的宗族血缘关系。
一、史前至战国时期柏人李氏的脉络
唐代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修国史的李延寿在其《北史》卷100,《序传》第88中写道:“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隶为冀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氏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妻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魏,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曰兴族……”
从以上文中可以看出,李氏的血缘始祖皋陶,早在史前的尧舜时期就活动在古隆尧这一带。隆尧境内的尧山和柏人城是尧帝的始封之地,尧山古称大麓。阚骃《十三州志》载尧山:“尧纳舜于大麓,即为此山也,今上有尧祠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大明一统志》《城塚记》《顺德府志》《唐山县志》皆载:“柏人,尧之所都也。”《竹书纪年》载记的“尧十九年暴发洪水”,从那时起,皋陶就随舜到了尧山、柏人这一带。皋陶任理官,佐尧舜六十余年,在这里繁衍后裔,以理为姓,之后,尧山、柏人就成了理氏的发祥地。
皋陶之26世孙理征为殷纣时期的冀隶中吴伯,即在冀州为官,常以直言进谏纣王,冀州牧反商失败后,理征被诛,其妻契和氏携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北唐县、顺平一带的大茂山中)隐藏起来,靠食木子得以活命,因以李为姓,被后人尊为受姓始祖。文中的伊侯即《史记·五帝纪》中的伊耆侯,也作伊祁氏,是尧母庆都的养父,掌伊耆国。李利贞的母亲契和氏是陈国(今河南省境内)人,周朝建立后母子俩回归陈国,利贞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今河南鹿邑)为采邑,遂家苦县。其后的李耳,字伯阳,周朝的史官,著《道德经》81篇,是影响较大的李氏祖先。此后,其后裔相继北迁,并多有建树。春秋时期晋国的李离,文公时拜为“理官”,其执法严正,以身殉法。战国时期赵国柏人的李同、李兑、李昙一脉皆为赵国重要人物。李同拜大将军,李兑是赵惠文王时的相国,官至司寇,李昙在赵孝文王时封柏人侯,官拜上大夫、司徒。《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皆载:“李昙,字贵远,因功封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官至司徒,卒,葬柏人城西。昙生四子:崇、辨、昭、玑。”公元前259年,秦国遣王陵、王龁率65万大军围攻赵都邯郸,李昙参加了长达一年之久,且极其残酷的邯郸保卫战,以战功拜柏人邑长镇守柏人。公元前251年,燕国以栗腹率40万大军,驱战车2000乘攻打赵国,李昙在柏人发动军民12万,配合廉颇展开了震惊诸侯的对燕反击战,追杀燕军500里,围攻燕都,燕割5城与赵。此次战役,确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诸国中的地位,战后,李昙封爵柏人侯。李昙曾以御史出使秦国,受到秦王的敬重。李昙去世后葬在柏人城西900米处,其墓至今尚存。根据省、市文物勘测单位勘测,李昙墓前有墓道及墓区周围的28个族墓,即战国时期柏人李氏族墓群。李昙的长子李崇,字伯祐,随父李昙出使秦国,李昙返赵,李崇质留秦国为陇西郡守,因功封南郑公,在那里繁衍陇西李姓,被奉为陇西李氏始祖。四子李玑,字伯衡,是秦始皇13岁前在赵期间的老师,所以史载李玑为秦太傅。李玑与李辨、李昭在赵国柏人繁衍李氏诸姓,后人称赵郡李氏。李玑三个儿子:云、牧、齐,李牧为赵国名将,屡立战功,封武安君;李齐拜中山相。由此而知,枝繁华夏、根播世界各地的中华李氏无不出赵郡、陇西者,柏人侯李昙是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的共同始祖,隆尧也就固然被称之谓李氏的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