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毛笔书法教学初探
泉州七中金山校区 陈可可
摘要:书法是写字的升华。在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对书法和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校积极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尝试,初见成效。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重视学生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四.加强临帖训练,授以眼法,归纳总结出书写规律。五. 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以致用,以教创作为主。六.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兴趣、“双姿”、 眼法、笔法、创作、品质
新课程标准把书法定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把书法提升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无论从书法教学还是书法教育,完全是一个教学观念形态上的重大转变,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侧面反映。做为一名书法教师。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去。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沉重的负担。那么在书法教学中,如何使初中生产生并保持这种兴趣呢?
1、采用“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的方法进行师生互动。提倡“快乐书法”学习风气。认真严谨,临学苦练!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教师在书法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书写的自信心。良好融洽的学习气氛,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授课者的教学态度从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授课者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而是带着“任务”观点搞教学,照本宣科读教材,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授课者要热爱书法教学,以和蔼、热情、尊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既是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创设和谐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能否激发培养的关键所在。
2、用古今书法名人勤学故事激励学生。《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张芝—墨池》、《柳公权谦虚学书》、《钟繇得笔法—学书更刻苦》、《怀素种芭蕉学书》、《颜真卿的故事—下苦功才会有成就》、《岳飞沙土练字》等故事让学生明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都是依靠远超其他人的苦练才获得了比别人更高的成就。这个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也没有天生写不好字的人!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舒缓一下学生浮躁的心态,并且为自己的书法练习树立一个追逐的榜样;让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书法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书法由象形文字慢慢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的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为中华书法的传承和发展认真地去学习!
3、丰富教学手段让书法课堂更加多姿多彩。如:在书法课教学的导入设计中可以采用:音乐导入、电影导入、诗歌导入、文学导入、活动性的导入等等。既丰富课堂又让书法课与其他科目融合生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将声、电、光、色加入到书法教学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式、资源会愈来愈丰富,有关书法教学的资料也会应有尽有。在教学中,可利用投影仪、VCD给学生展示或播放书法名家的有关讲座、欣赏名碑帖的投影,甚至“带领”我们的学习进行各大博物馆欣赏古代书法家的真迹、精品。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拍摄后制作成课件,播入到大屏幕上在课堂上与别的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 创设一个学习书法的环境。好的书法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所谓良好的学书环境:其一,需要有一个较宁静、宽敞的书法教室,从而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书。其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书氛围,在书法教室的墙上张贴书法家或教师写的勉励语言的书法作品;并可把学生所学的范本,多用几本拆开,一张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耳濡目染;还可张贴优秀学生的书作。学生学书在“环境浸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地形成审美意识,从而让他们在学书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书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双姿”即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正确的书法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也直接影响书写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错误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要时时提醒、不断纠正,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养成提笔不忘正确“双姿”的好习惯。
书写姿势
坐姿:
1、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势要领:
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易得要领,运笔便能得心应手。详尽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若倚靠桌缘,便无活动之余地。腹部微缩。左手按纸,稳定躯体。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执笔姿势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三.授以笔法,以教运笔为主,加强对线条的书写训练。
初中书法教育首先要加强基本笔画训练,把写好基本笔画,写出笔画粗细、轻重、俯仰等质感作为书法入门最初的重点内容。训练时强调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并注重提按变化,力求把笔画写得挺拔有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想写成点画方圆兼备,字形工整美观的楷书,就必须掌握笔法技巧。
运笔要领
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提笔与顿笔:
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转笔与折笔:
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四.加强临帖训练,授以眼法,归纳总结出书写规律。
指导学生临习古代法帖,这是初中书法教育的关键。如何才能临得像,临得好,入帖快呢?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就是所说的眼法。其实练习毛笔字,主要是练眼,而不是练手,只有看得准,才能写得好。书法教学中书写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紧迫感。
传统的书法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选定范本后。让学生恪守范本,从描红开始,再仿影,再双钩,再临写,如此苦苦练习。数年不殆。期待某日能“功到自然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对书写技法的传授是零碎的经验性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练就学生较强的书写功夫。其缺点是:片面强调“手”的临写功夫。忽视了“眼”和“脑”方面审美素质的培美。片面强调了教师的督促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书法教师,应该承担起从总体上归纳总结出书写的一般规律的任务,从而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提高书写技能的基本途径是掌握笔法、墨法、结构、章法,书法审美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书写技能的训练中。教师对于书法理论的学习与传授是很重要的!。
五. 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以致用,以教创作为主
经过一堂课、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应该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书法入门时,要学的基本笔画数量多、耗时长,掌握它们最快的也要一年,让学生一直跟笔画打交道,容易感到疲劳、枯燥。而有机渗入字和作品的启蒙练习,也使他们知道了笔画和一个字乃至整幅作品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去练习笔画。这即所谓“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每走一步都将新和旧来一番综合提高,这样更巩固、扎实,也更有趣味。
所以,习字是很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要让学生长期练下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需要激励学生兴趣。学生在临习字帖时,就可以间隔进行创作,通过创作,来巩固临帖技巧,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在具体创作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章法。章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整齐式,二是参差式,三是整齐参差兼有式。有了一定创作基础,还要多实践,多组织一些比赛和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书法的兴趣。
六.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字如其人”,“字乃人之衣冠”,写好书法对一个人还说是多么重要!练字就是练心、练人。当书法技能得到一定的掌握时,书法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告诉学生“心正则笔正”的道理。
1、书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
2、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专注的精神和爱动脑的习惯
3、书法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记忆力
4、书法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5、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6、书法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书法艺术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体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变。通过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消瘦的身体变为雄健;毛躁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通过练习书法,可使人生得到改变。练习书法——练心、练身、练性灵。然而,从总的书法教学的角度看,书法教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好的方法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来完善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运笔方法》
初中书法的“教”与“学”
谈书法课的“导”与“教”

泉州七中金山校区 陈可可
摘要:书法是写字的升华。在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对书法和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校积极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尝试,初见成效。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重视学生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四.加强临帖训练,授以眼法,归纳总结出书写规律。五. 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以致用,以教创作为主。六.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兴趣、“双姿”、 眼法、笔法、创作、品质
新课程标准把书法定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把书法提升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无论从书法教学还是书法教育,完全是一个教学观念形态上的重大转变,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侧面反映。做为一名书法教师。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去。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沉重的负担。那么在书法教学中,如何使初中生产生并保持这种兴趣呢?
1、采用“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的方法进行师生互动。提倡“快乐书法”学习风气。认真严谨,临学苦练!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教师在书法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书写的自信心。良好融洽的学习气氛,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授课者的教学态度从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授课者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而是带着“任务”观点搞教学,照本宣科读教材,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授课者要热爱书法教学,以和蔼、热情、尊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既是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创设和谐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能否激发培养的关键所在。
2、用古今书法名人勤学故事激励学生。《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张芝—墨池》、《柳公权谦虚学书》、《钟繇得笔法—学书更刻苦》、《怀素种芭蕉学书》、《颜真卿的故事—下苦功才会有成就》、《岳飞沙土练字》等故事让学生明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都是依靠远超其他人的苦练才获得了比别人更高的成就。这个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也没有天生写不好字的人!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舒缓一下学生浮躁的心态,并且为自己的书法练习树立一个追逐的榜样;让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书法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书法由象形文字慢慢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的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为中华书法的传承和发展认真地去学习!
3、丰富教学手段让书法课堂更加多姿多彩。如:在书法课教学的导入设计中可以采用:音乐导入、电影导入、诗歌导入、文学导入、活动性的导入等等。既丰富课堂又让书法课与其他科目融合生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将声、电、光、色加入到书法教学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式、资源会愈来愈丰富,有关书法教学的资料也会应有尽有。在教学中,可利用投影仪、VCD给学生展示或播放书法名家的有关讲座、欣赏名碑帖的投影,甚至“带领”我们的学习进行各大博物馆欣赏古代书法家的真迹、精品。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拍摄后制作成课件,播入到大屏幕上在课堂上与别的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 创设一个学习书法的环境。好的书法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所谓良好的学书环境:其一,需要有一个较宁静、宽敞的书法教室,从而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书。其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书氛围,在书法教室的墙上张贴书法家或教师写的勉励语言的书法作品;并可把学生所学的范本,多用几本拆开,一张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耳濡目染;还可张贴优秀学生的书作。学生学书在“环境浸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地形成审美意识,从而让他们在学书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书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双姿”即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正确的书法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也直接影响书写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错误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要时时提醒、不断纠正,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养成提笔不忘正确“双姿”的好习惯。
书写姿势
坐姿:
1、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势要领:
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易得要领,运笔便能得心应手。详尽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若倚靠桌缘,便无活动之余地。腹部微缩。左手按纸,稳定躯体。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执笔姿势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三.授以笔法,以教运笔为主,加强对线条的书写训练。
初中书法教育首先要加强基本笔画训练,把写好基本笔画,写出笔画粗细、轻重、俯仰等质感作为书法入门最初的重点内容。训练时强调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并注重提按变化,力求把笔画写得挺拔有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想写成点画方圆兼备,字形工整美观的楷书,就必须掌握笔法技巧。
运笔要领
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提笔与顿笔:
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转笔与折笔:
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四.加强临帖训练,授以眼法,归纳总结出书写规律。
指导学生临习古代法帖,这是初中书法教育的关键。如何才能临得像,临得好,入帖快呢?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就是所说的眼法。其实练习毛笔字,主要是练眼,而不是练手,只有看得准,才能写得好。书法教学中书写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紧迫感。
传统的书法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选定范本后。让学生恪守范本,从描红开始,再仿影,再双钩,再临写,如此苦苦练习。数年不殆。期待某日能“功到自然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对书写技法的传授是零碎的经验性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练就学生较强的书写功夫。其缺点是:片面强调“手”的临写功夫。忽视了“眼”和“脑”方面审美素质的培美。片面强调了教师的督促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书法教师,应该承担起从总体上归纳总结出书写的一般规律的任务,从而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提高书写技能的基本途径是掌握笔法、墨法、结构、章法,书法审美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书写技能的训练中。教师对于书法理论的学习与传授是很重要的!。
五. 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以致用,以教创作为主
经过一堂课、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应该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书法入门时,要学的基本笔画数量多、耗时长,掌握它们最快的也要一年,让学生一直跟笔画打交道,容易感到疲劳、枯燥。而有机渗入字和作品的启蒙练习,也使他们知道了笔画和一个字乃至整幅作品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去练习笔画。这即所谓“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每走一步都将新和旧来一番综合提高,这样更巩固、扎实,也更有趣味。
所以,习字是很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要让学生长期练下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需要激励学生兴趣。学生在临习字帖时,就可以间隔进行创作,通过创作,来巩固临帖技巧,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在具体创作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章法。章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整齐式,二是参差式,三是整齐参差兼有式。有了一定创作基础,还要多实践,多组织一些比赛和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书法的兴趣。
六.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字如其人”,“字乃人之衣冠”,写好书法对一个人还说是多么重要!练字就是练心、练人。当书法技能得到一定的掌握时,书法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告诉学生“心正则笔正”的道理。
1、书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
2、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专注的精神和爱动脑的习惯
3、书法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记忆力
4、书法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5、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6、书法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书法艺术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体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变。通过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消瘦的身体变为雄健;毛躁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通过练习书法,可使人生得到改变。练习书法——练心、练身、练性灵。然而,从总的书法教学的角度看,书法教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好的方法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来完善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运笔方法》
初中书法的“教”与“学”
谈书法课的“导”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