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浔镇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北部,总面积64 3平方公里。南邻长桥镇及赤岭乡,东邻玳瑁山茶场,北与龙海市东泗乡、西与龙海市程溪乡交界。发源于漳浦、平和二县交界处的石屏山和三平山的南溪流经漳浦南浦乡,流至龙海程溪镇的官园村折向东进入漳浦县境的官浔镇溪坂村,经官浔镇的省炉、康庄、赵厝、锦江4村(在南岸),龙海东泗乡的下溪坂、渐山、下浦3村(在北岸)之间,折向北又转东,流经东泗乡、白水镇,在浮宫、东园二镇之间汇入九龙江下游。
乡镇概况:
西北村、锦江村、洪霞村、下炉村、赵厝村 、溪坂村、康庄村、省炉村、春建村
历史沿革:
官浔宋代属漳浦县嘉宾乡钦贤里,明清时代属二十八都。清代设上下何、霞帐、溪坂、横口、顶赵等保。民国初期,官浔为北区,民国23年为第四区,区之下设官浔联保,民国29年改为官浔镇,辖西行、北行、市场、董门、洪霞、霞炉、西林、赵厝8保。民国33年撤销"区"一级,松庄乡(今属龙海)并入官浔镇,保甲缩编为大埔、山边、大霞、三美、磁美、西山(以上今属龙海)、锦江、西北、炉山、大溪边、赵厝、洪霞12保。
新中国初期,官浔为第三区,辖官浔镇及横口、大溪边及现在属龙海的山尾、磁灶、下厝、山边、董门头、南炉等乡。1955年,第三区改称官浔区,辖官浔镇和溪坂村、康庄村及今属于长桥镇的甘棠、长桥、青果,今属于赤岭乡的石椅、赤岭,今属于龙海的董浦、三美、山边等乡。1957年3月,董浦、山美、山边3乡划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管辖,12月,官浔区公所迁长桥,改称长桥区。1958年9月成立长桥公社,官浔设管理区,辖省炉、康庄、赵厝、西北、锦江、洪霞、下炉7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属于长桥公社。1984年9月,大队改为村,公社改为乡,从长桥乡分出成立官浔乡,把原长桥公社官浔管理区7个大队改为7个村。以后,原属长桥乡的春建、溪坂2村分别于1985年5月和1986年5月划属官浔乡。至此,官浔乡共辖锦江、西北、洪霞、下炉、赵厝、康庄、省炉、春建、溪坂9村。1990年4月,官浔乡改为镇。现总人口2.3万人。
历史沧桑:
自古至20世纪60年代初,南溪受潮汐影响,潮水能涨到溪坂马口桥,官浔至厦门可通行帆船、汽船,上游龙溪墟(今南浦乡)、长桥、溪仔(今东升、友爱)一带土产用小船运到官浔锦江,改用帆船运到石码、厦门等埠,转输各地。那时,官浔已是土特产和工业日用品进出的集散地,而有"小厦门"·"小台湾"的称誉。60年代中期,龙海建造南溪大桥,蓄水、通行两用。后来,南溪淤浅,船只不通,官浔的商贸地位中落。1957年3月起,官浔区所辖的董浦、山美、山边3乡划归海澄县管辖,12月,官浔区公所移设长桥,改称长桥区,官浔原来在漳浦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因而改变。1985年5月起,官浔设乡设镇,开始恢复漳浦北部政治中心地位,随后,在锦江以北建成跨南溪桥梁,三古通官浔通海澄的公路(海三线)改造扩建,官浔将又成为漳浦北大门之一。
官浔镇西部的溪坂村马口,自古是闽粤古驿道的要冲,然而由于历代几次战乱,马口一带村落稀疏。解放后为国道324线的重要路段,逐渐改变荒凉状态。自1995年漳州市主持的"闽南花卉中心"和1996年省市联办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花卉公司"相继在马口成立,1998年建花卉博览园及"闽南花卉批发市场",以后又有"漳州花卉超级市场"设立,组成"花卉大世界",马口热闹起来。自1999年起,由省政府主办,市政府承办,每年于1月份举办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客商、观光游客云集马口,以花为媒,招商引资,交流观赏,人山人海。从此,沿国道324线自龙海九湖至漳浦县城形成"百里花卉走廊"的旅游胜地。
2001年,漳州市在马口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马口成为漳浦北大门的繁荣地带。园区内的景观不断充实。吸引无数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官浔镇在马口成立经济开发区,供电、通讯等设备配套完善。有7家三资企业和"恒达加油城"等企业投建。并有新加坡、台湾、香港、广东、上海、沈阳、福州、厦门等地客商来此经营种植业和花卉业。官浔酥贡(贡糖),著名食品茶点,誉闻远近。
乡镇概况:
西北村、锦江村、洪霞村、下炉村、赵厝村 、溪坂村、康庄村、省炉村、春建村
历史沿革:
官浔宋代属漳浦县嘉宾乡钦贤里,明清时代属二十八都。清代设上下何、霞帐、溪坂、横口、顶赵等保。民国初期,官浔为北区,民国23年为第四区,区之下设官浔联保,民国29年改为官浔镇,辖西行、北行、市场、董门、洪霞、霞炉、西林、赵厝8保。民国33年撤销"区"一级,松庄乡(今属龙海)并入官浔镇,保甲缩编为大埔、山边、大霞、三美、磁美、西山(以上今属龙海)、锦江、西北、炉山、大溪边、赵厝、洪霞12保。
新中国初期,官浔为第三区,辖官浔镇及横口、大溪边及现在属龙海的山尾、磁灶、下厝、山边、董门头、南炉等乡。1955年,第三区改称官浔区,辖官浔镇和溪坂村、康庄村及今属于长桥镇的甘棠、长桥、青果,今属于赤岭乡的石椅、赤岭,今属于龙海的董浦、三美、山边等乡。1957年3月,董浦、山美、山边3乡划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管辖,12月,官浔区公所迁长桥,改称长桥区。1958年9月成立长桥公社,官浔设管理区,辖省炉、康庄、赵厝、西北、锦江、洪霞、下炉7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属于长桥公社。1984年9月,大队改为村,公社改为乡,从长桥乡分出成立官浔乡,把原长桥公社官浔管理区7个大队改为7个村。以后,原属长桥乡的春建、溪坂2村分别于1985年5月和1986年5月划属官浔乡。至此,官浔乡共辖锦江、西北、洪霞、下炉、赵厝、康庄、省炉、春建、溪坂9村。1990年4月,官浔乡改为镇。现总人口2.3万人。
历史沧桑:
自古至20世纪60年代初,南溪受潮汐影响,潮水能涨到溪坂马口桥,官浔至厦门可通行帆船、汽船,上游龙溪墟(今南浦乡)、长桥、溪仔(今东升、友爱)一带土产用小船运到官浔锦江,改用帆船运到石码、厦门等埠,转输各地。那时,官浔已是土特产和工业日用品进出的集散地,而有"小厦门"·"小台湾"的称誉。60年代中期,龙海建造南溪大桥,蓄水、通行两用。后来,南溪淤浅,船只不通,官浔的商贸地位中落。1957年3月起,官浔区所辖的董浦、山美、山边3乡划归海澄县管辖,12月,官浔区公所移设长桥,改称长桥区,官浔原来在漳浦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因而改变。1985年5月起,官浔设乡设镇,开始恢复漳浦北部政治中心地位,随后,在锦江以北建成跨南溪桥梁,三古通官浔通海澄的公路(海三线)改造扩建,官浔将又成为漳浦北大门之一。
官浔镇西部的溪坂村马口,自古是闽粤古驿道的要冲,然而由于历代几次战乱,马口一带村落稀疏。解放后为国道324线的重要路段,逐渐改变荒凉状态。自1995年漳州市主持的"闽南花卉中心"和1996年省市联办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花卉公司"相继在马口成立,1998年建花卉博览园及"闽南花卉批发市场",以后又有"漳州花卉超级市场"设立,组成"花卉大世界",马口热闹起来。自1999年起,由省政府主办,市政府承办,每年于1月份举办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客商、观光游客云集马口,以花为媒,招商引资,交流观赏,人山人海。从此,沿国道324线自龙海九湖至漳浦县城形成"百里花卉走廊"的旅游胜地。
2001年,漳州市在马口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马口成为漳浦北大门的繁荣地带。园区内的景观不断充实。吸引无数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官浔镇在马口成立经济开发区,供电、通讯等设备配套完善。有7家三资企业和"恒达加油城"等企业投建。并有新加坡、台湾、香港、广东、上海、沈阳、福州、厦门等地客商来此经营种植业和花卉业。官浔酥贡(贡糖),著名食品茶点,誉闻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