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锁志吧 关注:92贴子:255
  • 4回复贴,共1

孩子优不优秀,就看你能不能避开中国教育的这五大弊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发现,明明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是为何总是感觉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愿望了?
我们曾无数次的羡慕过国外的孩子,为何同样是父母,自己全身心的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一切,而人家国外的孩子看似没怎么管,却个个都那么优秀?
不要着急,既然你今天来到这里,能看到这篇文章,你的希望就不会破灭。来看看我们大多数中国家长在教子问题上存在的五大弊端吧!有效避开这些误区,成功教子就在这里。


1楼2017-07-24 09:56回复
    01.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
    他会说:“你看,我画得像不像?”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像”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2楼2017-07-24 09:57
    回复
      2025-05-19 09:41:13
      广告
      02 .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3楼2017-07-24 09:57
      回复
        03 .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4楼2017-07-24 09:57
        回复
          04 .精神方面,孩子是家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5楼2017-07-24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