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咸阳”以“咸亭”“阳里”而得名,“咸亭”,“阳里”本就是地名,“咸阳”的得名与此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山水俱阳”无关。他们的依据主要有:第一,山水俱阳说只说明了“阳”字,而“咸”字无法解释;第二,当时的咸阳城实际横跨渭水两岸,渭北有咸阳宫,渭南有兴乐宫,两宫之间有渭桥连接,这点在秦故宫遗址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可见秦地有渭南渭北,并非山水俱阳。第三,在咸阳战国、秦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铭文中多次出现“咸亭”地名。秦国设乡亭里,兴起于商鞅变法以后。秦孝公时,在此设立了“咸亭”“阳里”,而秦故宫刚好在“阳里”地区,故秦将此地叫做咸阳。秦的“咸阳”不仅是“咸亭”“阳里”的简称,而且是包括咸阳城为中心渭河两岸一带广阔地域的总称。
针对这种观点,有史学家提出新的证据来说明“山水俱阳”的历史观点。首先,在近几年咸阳、始皇陵和阿房宫等地,发掘戳印有关咸阳里名的陶文达26种之多,但尚未发现有“阳里”的。其次,史书记载咸阳名称出现于亭里之先。再次,宁夏固原县发现的一批铜器中有一件战国早中期鼎,在接近口沿处刻“咸阳一斗三升”,这也间接证明了“咸阳”在秦迁都咸阳之前就已经成为地名。另外从古代皇家建筑布局来讲,目前还没有发现宫城与民居区混杂在一起的。作为帝宫的秦咸阳宫肯定不会建在咸亭、阳里’这样一个以制陶为主的手工业区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