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反抗的其实是自己——《死亡诗社》
小强 发布于:2007-04-22 18:38
《死亡诗社》,看了;别人的影评,也读了。都挺好的,无论是电影还是影评。
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地反抗着。
反抗什么呢?教育制度或者传统的束缚。
高中时,流行看新概念作文。看韩寒那帮人激昂澎湃地痛斥应试教育的累累罪行,自己也心头痒痒,时不时的会在课堂作文上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当时,干这事的绝非我一个,估计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些牢骚的。
只是我们也只是发泄着痛快而已,没有几个人敢身体力行的去反抗的。最终大家还都是,老老实实的参加了高考,并老老实实的上了大学。
曾经天真的以为,大学就意味着自由。这也是促使我上大学的最大动力,结果失望的发现,我不过是脱掉了脚镣,换上了手铐。还有什么好说呢?还有什么好反抗呢?
山的那边不过还是山,实在没有什么好期待了。反抗的疲惫不堪的人,最后会如此安慰自己。并开始尝试曾被自己唾弃的生活方式,结果他们发现,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安安稳稳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再后来,他们又开始要求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若遇子女的防抗,他们也会像当初自己的父母那样严厉对待。
就是这样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确实,人生就是不断地轮回,不同的人拥有着相似的经历,一轮又一轮。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要吧!!!!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反抗的对象。一个人去反抗整个教育制度,去反抗传统本身,那不纯粹是把自己当做鸡的产物吗?
确实,当一个小小的个体站在一个庞然大物面前,高叫我不会顺从与你,我要反抗你时,会有不少人佩服他的勇气,并几乎有点崇拜了。那个个体也乐意沉浸于那种集体崇拜之中,或者是他幻想出来的集体崇拜之中。
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更多是放弃的时候,旁观者,助威者也不会咬牙切齿的骂他。反而觉得,一个小小的人,能做这么一次抗争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于是乎,抗争的人越来越多,失败的人也随着越来越多。
高中时,有位颇有姿态的老师,每每上课必言中国教育体制之腐败,说到痛心之处必当咬牙切齿不足表恨。当时很是佩服这位老师,就是觉得这么一个小县城的老师敢如此防抗那么庞大的体制,真是厉害。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傻的出奇。
《死亡诗社》的影评中,多半也是反抗的呼声,反抗的对象同样的庞大。
我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电影,至少我没有看到基丁老师让他的学生去反抗什么体制或者传统。他所做的不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而已,同时帮助学生远离那些不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人,比如那个写了用坐标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什么博士。
有人觉得,基丁老师又鼓动学生的嫌疑,当让片中也是如此给他定罪的。我坚决不能同意这一点,鼓动一定要有反抗的对象的。基丁只是让学生认清自己,并没有告诉学生要反抗什么。
其实,我们这么个小小的人,根本不可能去反抗那些庞大的体制或者传统。我们最有能力去防抗,也最需要去防抗的其实只是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有种被传统束缚,被体制约束的惯性,所以我们要努力认清真正的自己。“认识你自己”不是希腊的神谕吗?
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应该反抗自己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影片最后,几个学生站立在书桌上给基丁送行,基丁笑了。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学生中还有人能懂得反抗自己,如此足矣
小强 发布于:2007-04-22 18:38
《死亡诗社》,看了;别人的影评,也读了。都挺好的,无论是电影还是影评。
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地反抗着。
反抗什么呢?教育制度或者传统的束缚。
高中时,流行看新概念作文。看韩寒那帮人激昂澎湃地痛斥应试教育的累累罪行,自己也心头痒痒,时不时的会在课堂作文上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当时,干这事的绝非我一个,估计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些牢骚的。
只是我们也只是发泄着痛快而已,没有几个人敢身体力行的去反抗的。最终大家还都是,老老实实的参加了高考,并老老实实的上了大学。
曾经天真的以为,大学就意味着自由。这也是促使我上大学的最大动力,结果失望的发现,我不过是脱掉了脚镣,换上了手铐。还有什么好说呢?还有什么好反抗呢?
山的那边不过还是山,实在没有什么好期待了。反抗的疲惫不堪的人,最后会如此安慰自己。并开始尝试曾被自己唾弃的生活方式,结果他们发现,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安安稳稳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再后来,他们又开始要求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若遇子女的防抗,他们也会像当初自己的父母那样严厉对待。
就是这样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确实,人生就是不断地轮回,不同的人拥有着相似的经历,一轮又一轮。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要吧!!!!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反抗的对象。一个人去反抗整个教育制度,去反抗传统本身,那不纯粹是把自己当做鸡的产物吗?
确实,当一个小小的个体站在一个庞然大物面前,高叫我不会顺从与你,我要反抗你时,会有不少人佩服他的勇气,并几乎有点崇拜了。那个个体也乐意沉浸于那种集体崇拜之中,或者是他幻想出来的集体崇拜之中。
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更多是放弃的时候,旁观者,助威者也不会咬牙切齿的骂他。反而觉得,一个小小的人,能做这么一次抗争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于是乎,抗争的人越来越多,失败的人也随着越来越多。
高中时,有位颇有姿态的老师,每每上课必言中国教育体制之腐败,说到痛心之处必当咬牙切齿不足表恨。当时很是佩服这位老师,就是觉得这么一个小县城的老师敢如此防抗那么庞大的体制,真是厉害。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傻的出奇。
《死亡诗社》的影评中,多半也是反抗的呼声,反抗的对象同样的庞大。
我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电影,至少我没有看到基丁老师让他的学生去反抗什么体制或者传统。他所做的不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而已,同时帮助学生远离那些不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人,比如那个写了用坐标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什么博士。
有人觉得,基丁老师又鼓动学生的嫌疑,当让片中也是如此给他定罪的。我坚决不能同意这一点,鼓动一定要有反抗的对象的。基丁只是让学生认清自己,并没有告诉学生要反抗什么。
其实,我们这么个小小的人,根本不可能去反抗那些庞大的体制或者传统。我们最有能力去防抗,也最需要去防抗的其实只是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有种被传统束缚,被体制约束的惯性,所以我们要努力认清真正的自己。“认识你自己”不是希腊的神谕吗?
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应该反抗自己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影片最后,几个学生站立在书桌上给基丁送行,基丁笑了。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学生中还有人能懂得反抗自己,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