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走过一半的时间,各行各业都开始查看自己的“期中考”成绩单,一直备受期待却又饱受诟病的国内影视领域亦是如此。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初步统计来看,截至6月30日,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累计达271.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51%;观影7.81亿人次,同比增长8.02%;放映场次达到4458万,同比增长28.81%;上映影片221部,比去年同期多36部……
乍看之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成绩不俗,《冈仁波齐》、《一念无明》等口碑佳作频出,但在数量上占比76.47%的国产影片,却只收获了38.25%的票房,如再扣除互联网购票的服务费,国产影视的未来着实令人堪忧。
影视行业从制作到投放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由于行业极度缺乏内容分析把关、数据资源支撑和制作开发等协调统一的机制或平台,再加之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即便前期投入大量的制作成本,后期能否卖座也无法得到准确预估。
为了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影视公司除了广告植入、预售等方式提前回收部分投资外,效仿现今热门的制播模式成了他们的不二法则。
如近年来影视市场奉行“大IP+小鲜肉”,票房过亿,甚至超10亿都不是难事,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种类型的影片大都遭受重创,有的甚至只有700万的票房。
市场逐渐清醒,“内容为王,文创取胜”的信号也愈加强烈。除此以外,影视领域各方也都跟着相应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