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编于北宋时期,主要由欧阳修、宋祁等人组织编纂。前人已著《旧唐书》,北宋王朝为何重修唐史,在欧阳修起草的《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十分明白。总结有三点:一是向往唐政权“为国长久”,希望效法“其典章制度之英”;二是感叹继唐之后竟是一个“衰世”,割据时期所修《旧唐书》“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因而达不到“垂劝戒,示久远”的目的;三是北宋君臣都希望另修一部唐史,“补缉阙亡,默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以上三点,尤其是后两点反映了宋代编史者对五代时编撰的《旧唐书》指导思想的不满意,认为《旧唐书》“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达不到“垂劝戒,示久远”的目的,因此要重修唐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新唐书》对那些动摇唐代统治地位的“祸根罪首”,抨击得非常严重,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武则天的评价上,《新唐书》编者以武则天为“弑君篡国之主”,甚至恨不得她遭“大戮”,而李勣从侧面支持了高宗立武氏为后。永徽六年(655),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遂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商议。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坚决反对,于志宁不敢发言,李勣借口有病未参加。后来,高宗私访李勣,并征询其意见,李勣言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并进一步驳斥褚遂良所谓的“违先帝之命”,乃是臣下对天子家事的干预。这样,就把高宗从道德和伦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而且还进一步维护了皇权。如此一来就坚定了高宗更换皇后的决心,不久,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李勣被批的原因之一,李勣认为易后是皇帝的家事而没有反对,编者因武后的罪过而迁怒于李勣,认为其私己畏祸,未具备为人臣子的气节。至于李勣赞同高宗易后一事,纵观《旧唐书·李勣传》全篇,传中并未提及李勣支持高宗易后的对话,但《旧唐书·褚遂良传》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遂良固执不从„„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