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青少年和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有八个方面的需求: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家庭与社会应提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生活和养育需求;2.获得健康照顾:包括适当的身心医疗照顾和预防保健服务;3.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家庭应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管教的环境;4.满足学习的需求:社会和家庭提供青少年充足的就学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5.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家庭和社会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备,并教导其养成良好的娱乐态度及习惯;6.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家庭与社会应培育青少年有关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技巧、锻炼其生活技能和适应能力,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7.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家庭和社会应协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机制,增进自我成长的能力;8.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家庭与社会应保障青少年人身安全、个人权益使其免于被伤害等等。
社会心理学家哈斯格威特认为,6到12岁孩子有九项普遍的发展任务:1.学习普通游戏所需的身体技能;2.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形成全面的看法;3.与同龄伙伴处好关系;4.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社会角色;5.学习文化和科学;6.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概念;7.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8.获得个人情感独立;9.对社会集团和社会制度形成个人看法。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比以上九项更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与同龄青少年形成更成熟的关系;充当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的体格并有效使用之;从父母或他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独立;获得经济独立的保障;选择和准备就业;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准备结婚和新的家庭生活。在实际的青少年教育中,国家、社会一般情况下只管其中的2到3条任务,第一管学习文化,第二管发展道德,第三管政治观念,其他就管不到了;家庭教育更是被一些家长简化为吃饱穿暖,只管学习好不好。青少年的大多数发展需求在社会教育体系当中没有得到满足,没有人为青少年或儿童提供全面的成长辅导。
健康的思维方式造就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或者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同学发生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失败,就标志着孩子的心理基本健康。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所谓健康心理就是对外界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的适应,这种快乐的适应不是被动的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快乐。
第一, 引导孩子发展健康心理
第二, 训练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
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4个关键:
(1) 父母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创造民主型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3)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4)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各种压力。
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7个细节:
(1) 让孩子知道控制自我是成熟的标志。
(2) 让孩子学会着眼于远大的目标。
(3) 要让孩子确立坚定正确的立场,学会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要失去自我。
(4) 教会孩子做事不要只想自己,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自己做得是否适当,温和地对待周围的人。
(5) 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评价自己。
(6) 让孩子学会忍耐。
(7)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让他学会先分析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培养健康心理与培养健康体质密切结合
其实,人生就像长跑,从坚持“长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享受人生,更能够磨练意志、锻炼耐力、实现美好人生。
家长应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坚持体育锻炼,培养毅力。跑步,特别是长跑,是锻炼意志品质、锻炼毅力的最好活动。比如绕操场跑一圈,起跑很轻松,跑到中途累得难耐,想打退堂鼓,这时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只有坚持跑到终点才是最后的胜利。当孩子鼓起劲跑到终点,他已经经历了一次考验,战胜了一次磨难,增添了一份自信。如果孩子能够坚持不懈的参与锻炼,就会逐渐养成顽强的毅力,那么,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告诉孩子,其实,人生就像长跑,长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享受人生,更能够磨练意志、承受耐力、实现美好人生。
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锻炼的效果才能积累起来发挥作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是达不到锻炼目的的。要求孩子把坚持体育锻炼作为磨练自己的意志、毅力的过程,是聪明家长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