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修身是为了转化“气质”。“气质”之“气”是指生物性(兽性)的本能,如自私、自我、自恋、五毒(贪、嗔、痴、慢、疑)、性欲、非理性、偏执等等;“质”是指生物性的遗传缺陷、较差体质、不良秉性等等。气浊质碍,是儒家认为难以践行德性人生,或践行而难达透彻和尽力的根本原因。
《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的缘由
“修身”就是修行、修炼、修养之义。
佛曰“修行”,道曰“修炼”,儒曰“修养”。
佛家需要修行,是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没有觉醒,故需修行;
道家需要修炼,是因为我们都是“伪人”,不是“真人”,故需修炼;
儒家需要修养,是因为我们都是“小人”,不是“大人”“君子”,故需修养。
那么我们为什么是“凡夫”,是“伪人”,是“小人”呢?
佛家认为是“颠倒妄想”所致,道家认为是“有为造作”所成,儒家认为是“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像耳朵和眼睛这样的感觉器官,它们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感受着外界事物,被外界的事物牵引着而不能自已。久之,我们的耳目必为变幻无常的种种物相所眩晕蒙蔽,使我们越来越为物相所眩,为物欲所牵而不断地被物化。被物化就是被现象化、机械化、工具化、感官化、本能化(生物化)、功利化、经验化、后天化、肤浅化、被动化、局限化、情绪化(非理性化)等。
有没有办法扭转之呢?有的,孟子教导我们“心之官则思”。“心”指的是心体之心,是本心,是化性为心、全性为心之“心”,“官”指的是功能、作用、属性之义,“思”含有入理、思考、觉知、省察等义。整句意思为,心体是我们觉醒、照察、反省之本。思则得之,守护或保存此心体而不失,是我们圆满和解脱之本;若不能很好地守护此心体,“则不得也”。心体于我们而言,是本有的、先天的、天然(自然)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不再如小人那样为物相所眩,为物欲所牵)。
修身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修养的原因。修身是为了转化“气质”。“气质”之“气”是指生物性(兽性)的本能,如自私、自我、自恋、五毒(贪、嗔、痴、慢、疑)、性欲、非理性、偏执等等;“质”是指生物性的遗传缺陷、较差体质、不良秉性等等。气浊质碍,是儒家认为难以践行德性人生,或践行而难达透彻和尽力的根本原因。
儒者修养之目的,即是彻底转化气质。转者,转变也,使浊者清之,偏者正之,极者和之,不足者补之,依此类推;化者,升华与畅通之义,以心性内涵之无穷生化之力,通贯于身心内外、言语举止等一切之中。如有不通之处,只需稍一静心觉察,即可知之,孔子谓为“默而识之”。若再辅以圣贤指点和义理辨析,则更为清晰明确。知自己不足、不通、不彻、不尽之所在,在充分信任心性拥有无穷生化之力的前提下,觉照之、涵养之,很快就会实现疏通与透彻,最终达到整个身心(心理学之心,后天造作之心)皆融化于心性之中,心性即可无拘束、无封限地透过身心彰显出来,以圆满实现德性人生。
——节选自潘麟导师著作《〈大学〉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