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工作之所以在我们所熟知的香港、欧美等地有如此大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社会工作与其他行业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而在践行这种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吸纳别的理论并且不断完善,以完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那实际上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如何呢?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专业性,这种专业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价值观的践行。在经过MSW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专业技能的掌握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做了三年以上的科班社工,基本都能大体掌握技能,但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却非常糟糕,这种糟糕不仅体现在社工和督导身上,而是体现在整个行业,包括与社工行业相关的民政、慈善等方面。
最近我重新温习了《天龙八部》中虚竹的剧情,我们知道虚竹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寺庙里的和尚,对于佛法的理解,往往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解以及其他僧侣的言传身教,但这些东西都不是他的,是他从别人身上习得的。在遇到阿紫后,他同阿紫一起吃饭,阿紫偷偷把碗里的肉和汤倒进虚竹的碗里,而虚竹并不知情地吃完了。事后,阿紫把真相告诉他,他一个劲地干呕。在喝水的时候,他还要念一遍往生咒,而此刻遇到了慕容复的手下包不同,包不同问他:“你喝水就喝水,还念什么咒啊。”虚竹告诉他:“我师傅告诉我,一碗水里有很多微生物,都是生命,喝下去的时候就相当于杀生了,所以要念咒。”包不同听了之后问他:“难道你念了这个咒以后这些生命就不会死了吗?”虚竹无言以对了,端着碗水,迟迟不敢喝下去。可见,虚竹对于佛法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这些条条框框上,是一种非常初级阶段的学习。而真正的修行是对自己内心的修炼,这些书本上的东西往往是他人的经验或者操作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目的。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悟道真谛。后来他进入了珍珑棋局,就是“遇神杀神”,他先破除了自己之前的教条,而投身到实践当中去,当然,后来他并没有走佛门的道路,也和他先天并没有从实践中先悟得道理有关。
我在中心主任的时候经常有科班出生的社工来我这里工作,很多学生的底子还不错,做事挺认真负责的,但来到中心没多久就各种“看不惯”,觉得什么都和社工的价值伦理相违背,觉得不是她要的社会工作,觉得主任做事情太随意等等。依据我三年的从业经验来看,我们看一下社工的几个原则,首先是接纳,接纳这个词表面是接受、采纳,其实意义更为深远,老师也会说“对于对方的遭遇、想法,可以内化为自己内心系统的一部分,不会有明显的排斥与厌恶。”那很多人就觉得,只要我不排斥,不厌恶就是接纳了。于是乎,一开始我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我都觉得我是可以接纳的,不管是“吸毒、贫穷、犯罪、宗教、性取向、心理障碍”等等,因为我认为这都是服务对象的事情,对我本人不造成任何影响。其实,做个案是一件代入感特别强的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反应去服务,这时候你会发现,案主不是那么“可爱”“单纯”,可能会欺骗、有特别极端的行为和想法,也许你根本接纳不了,所以就说对方的问题太困难,无从下手,这就是对接纳理解的流于形式,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就是接纳,或者想都不想就逼迫自己接纳。首先,只有在大量的实践中,你才能明白你自己的内心,你不是全程都能接纳对方的,也不是完全接纳不了的,也可能是部分接纳,影响接纳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很大一个原因是社工员自己知识结构狭窄,无知造就的恐惧或者歪曲对方的意思。所以说,对于接纳的理解程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文化、学历、知识、性格甚至性别都会影响接纳的程度。
其次,案主自决原则和相信服务对象能够改变。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呢,这样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在实践中,很多新入门的社工员做服务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服务对象烂泥扶不上墙,比如很多孩子再怎么教导也不听话,有些婆媳就是不能住在一起,有些领导就是顽固不化。可以说,我是相信而任何事物都能改变,但有些是否改变了本身并不重要。在大陆做社工,你会发现项目执行的时候整体的情况是否改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目执行了宣传的如何,是否可以按照宣传的意志进行。这也没什么不好,设计者从开始就有自己的目的,只要他的目的达到了,项目的执行其实就是手段。
举几个现实的问题,很多人经常会问案主送吃的给你或者小礼物怎么办,我见过有的社工宁愿让送来的粽子发霉也不愿意享用或者当面拒绝,让服务对象非常难堪。其实送吃的或者小礼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并不会影响我们保持中立什么的,如果你真的不能保持中立,不收还是会偏袒。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就有互赠这种传递感情的特别方式,比如说我去下属家玩,带点小礼品,会不会影响下属对我的态度呢,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不能送礼这种东西第一次说过了提醒了,后面就没必要做的太绝,毕竟拉近关系不容易,不要亲手去破坏。
还有党群服务中心做党建工作或者其他工作的问题。社工其实本身孑然一身,所有的一切都是“链接资源”的结果,这种链接不是瞎链接,是有目的地链接。我想,为了链接到一些资源适当地付出或者牺牲一些也是值得的。如果在大陆做社工完全按书本的来,你肯定玩不转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这些很基本的问题推动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动力。价值观这种东西本身就很主观,在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意思。我们社工,特别是社区社工在深圳的这个阶段还是自由摸索的阶段,所以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不要刚进去就各种批评指责,理论你吃得多透彻,价值观洗脑程度多高只是入行的第一步,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行业,只有深入去实践,才能体会到到底怎么成为一名深圳社工。别人这样做都是有他们的原因的,我们要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才可以。
社工作为一门以助人为主的学科,其实“度人也是度己”,在与各种人接触的过程中,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再去想想到底什么是“守住了价值”。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工作者往往从一开始的“形式化”,比如再熟悉的服务对象都要做自我介绍,都要一遍遍地回忆分享小组的过程,写文书也是照搬教条。其实国外写的价值观、原则什么的都是服务的一种框架和手段,更不是绝对正确的评价标准,社会工作想在大陆做好,不仅要兼容并蓄,更要长时间地深入实践。其实学一个东西想真正融会贯通是一定要大量的实践的,“虚竹”在破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以后,投入到英雄的事业里面,将佛法中的“善”应用到工作中来,而不是继续舍不得踩死一只蚂蚁或者吃一块猪肉。
那实际上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如何呢?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专业性,这种专业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价值观的践行。在经过MSW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专业技能的掌握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做了三年以上的科班社工,基本都能大体掌握技能,但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却非常糟糕,这种糟糕不仅体现在社工和督导身上,而是体现在整个行业,包括与社工行业相关的民政、慈善等方面。
最近我重新温习了《天龙八部》中虚竹的剧情,我们知道虚竹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寺庙里的和尚,对于佛法的理解,往往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解以及其他僧侣的言传身教,但这些东西都不是他的,是他从别人身上习得的。在遇到阿紫后,他同阿紫一起吃饭,阿紫偷偷把碗里的肉和汤倒进虚竹的碗里,而虚竹并不知情地吃完了。事后,阿紫把真相告诉他,他一个劲地干呕。在喝水的时候,他还要念一遍往生咒,而此刻遇到了慕容复的手下包不同,包不同问他:“你喝水就喝水,还念什么咒啊。”虚竹告诉他:“我师傅告诉我,一碗水里有很多微生物,都是生命,喝下去的时候就相当于杀生了,所以要念咒。”包不同听了之后问他:“难道你念了这个咒以后这些生命就不会死了吗?”虚竹无言以对了,端着碗水,迟迟不敢喝下去。可见,虚竹对于佛法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这些条条框框上,是一种非常初级阶段的学习。而真正的修行是对自己内心的修炼,这些书本上的东西往往是他人的经验或者操作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目的。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悟道真谛。后来他进入了珍珑棋局,就是“遇神杀神”,他先破除了自己之前的教条,而投身到实践当中去,当然,后来他并没有走佛门的道路,也和他先天并没有从实践中先悟得道理有关。
我在中心主任的时候经常有科班出生的社工来我这里工作,很多学生的底子还不错,做事挺认真负责的,但来到中心没多久就各种“看不惯”,觉得什么都和社工的价值伦理相违背,觉得不是她要的社会工作,觉得主任做事情太随意等等。依据我三年的从业经验来看,我们看一下社工的几个原则,首先是接纳,接纳这个词表面是接受、采纳,其实意义更为深远,老师也会说“对于对方的遭遇、想法,可以内化为自己内心系统的一部分,不会有明显的排斥与厌恶。”那很多人就觉得,只要我不排斥,不厌恶就是接纳了。于是乎,一开始我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我都觉得我是可以接纳的,不管是“吸毒、贫穷、犯罪、宗教、性取向、心理障碍”等等,因为我认为这都是服务对象的事情,对我本人不造成任何影响。其实,做个案是一件代入感特别强的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反应去服务,这时候你会发现,案主不是那么“可爱”“单纯”,可能会欺骗、有特别极端的行为和想法,也许你根本接纳不了,所以就说对方的问题太困难,无从下手,这就是对接纳理解的流于形式,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就是接纳,或者想都不想就逼迫自己接纳。首先,只有在大量的实践中,你才能明白你自己的内心,你不是全程都能接纳对方的,也不是完全接纳不了的,也可能是部分接纳,影响接纳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很大一个原因是社工员自己知识结构狭窄,无知造就的恐惧或者歪曲对方的意思。所以说,对于接纳的理解程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文化、学历、知识、性格甚至性别都会影响接纳的程度。
其次,案主自决原则和相信服务对象能够改变。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呢,这样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在实践中,很多新入门的社工员做服务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服务对象烂泥扶不上墙,比如很多孩子再怎么教导也不听话,有些婆媳就是不能住在一起,有些领导就是顽固不化。可以说,我是相信而任何事物都能改变,但有些是否改变了本身并不重要。在大陆做社工,你会发现项目执行的时候整体的情况是否改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目执行了宣传的如何,是否可以按照宣传的意志进行。这也没什么不好,设计者从开始就有自己的目的,只要他的目的达到了,项目的执行其实就是手段。
举几个现实的问题,很多人经常会问案主送吃的给你或者小礼物怎么办,我见过有的社工宁愿让送来的粽子发霉也不愿意享用或者当面拒绝,让服务对象非常难堪。其实送吃的或者小礼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并不会影响我们保持中立什么的,如果你真的不能保持中立,不收还是会偏袒。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就有互赠这种传递感情的特别方式,比如说我去下属家玩,带点小礼品,会不会影响下属对我的态度呢,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不能送礼这种东西第一次说过了提醒了,后面就没必要做的太绝,毕竟拉近关系不容易,不要亲手去破坏。
还有党群服务中心做党建工作或者其他工作的问题。社工其实本身孑然一身,所有的一切都是“链接资源”的结果,这种链接不是瞎链接,是有目的地链接。我想,为了链接到一些资源适当地付出或者牺牲一些也是值得的。如果在大陆做社工完全按书本的来,你肯定玩不转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这些很基本的问题推动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动力。价值观这种东西本身就很主观,在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意思。我们社工,特别是社区社工在深圳的这个阶段还是自由摸索的阶段,所以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不要刚进去就各种批评指责,理论你吃得多透彻,价值观洗脑程度多高只是入行的第一步,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行业,只有深入去实践,才能体会到到底怎么成为一名深圳社工。别人这样做都是有他们的原因的,我们要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才可以。
社工作为一门以助人为主的学科,其实“度人也是度己”,在与各种人接触的过程中,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再去想想到底什么是“守住了价值”。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工作者往往从一开始的“形式化”,比如再熟悉的服务对象都要做自我介绍,都要一遍遍地回忆分享小组的过程,写文书也是照搬教条。其实国外写的价值观、原则什么的都是服务的一种框架和手段,更不是绝对正确的评价标准,社会工作想在大陆做好,不仅要兼容并蓄,更要长时间地深入实践。其实学一个东西想真正融会贯通是一定要大量的实践的,“虚竹”在破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以后,投入到英雄的事业里面,将佛法中的“善”应用到工作中来,而不是继续舍不得踩死一只蚂蚁或者吃一块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