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步校吧 关注:265贴子:4,148
  • 4回复贴,共1

《毛主席看望炮兵战士》的报道始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龚志聪
记忆是经历或见闻的浮雕。刻之愈深,记之愈久;刻之极深,永不忘怀。而深刻,必由于经历或见闻非同一般。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倾听如今74岁的老新闻工作者罗光远,讲述44年前采访《毛主席看望炮兵战士》新闻背后那精彩而历久弥新的往事……
1960年11月11日和16日,《解放军报》和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先后在头版头条位置,按作者原文全文发表了2500字的新闻通讯《毛主席看望炮兵战士》,《解放军报》同时配发了题为《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长达2200字的社论,刊登了毛主席和一位副排长亲切握手的照片,《人民前线》报刊登了毛主席和战士亲切握手、交谈等情景的3幅照片。毛主席看望的连队是南京军区原某军34师直属高炮营三连,通讯的作者是师新闻干事罗光远。
2004年8月,我在厦门参与一项工作时,同事要用毛主席视察高炮三连的资料,在意思表述的准确性等方面没有把握,正好我带有罗光远家的电话号码,就打个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很巧,罗老在家。提起几十年新闻生涯中这一最荣幸的往事,罗老难免有点激动、感慨,除了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有关的情况外,还简要地介绍了毛主席来看望高炮三连的背景和通讯的采写、发表等情况的经过。我一听,顿觉这是非常难得的珍闻。下旬,厦门的工作一结束,我就直飞合肥,对罗老作了一次专访。详情奇特,耐人寻味。访问不但领略了当年毛主席的精神风采和时代风貌,而且,作为新闻工作者,还产生了颇多职业感想。
建国后,毛主席看望连队,去高炮三连是惟一的一次。这是个“突发事件”,发生在1960年3月14日傍晚时分。毛主席是怎么到这个连队去的?这样的事件怎么只由一名师新闻干事采写?军报和军区报纸为什么在时隔8个月之后采用作者来稿全文突出报道?罗老的回忆,消解了人们关于这篇报道的诸多悬念。
○毛主席从金华市乘车去视察双龙洞人民公社,沿路边看边问陪同的地委书记,得知营房是部队自己盖的,马路、水库也是部队修建的,就临时提出:“我到这个部队去看看。”
罗老从34师抗美援朝回国后驻地环境建设说起。部队驻地在浙江金华的罗店和三角山一带,不远处还有座北山,山中有3个岩洞,其中的双龙洞被誉为“水石奇观”,最可观赏。双龙洞所在地有个双龙洞人民公社。部队进驻后,为支援地方建设,主动向地方提出,从驻地罗店到双龙洞修一条马路。当时部队没有炸药,开路遇到很多大石头,战士们硬是用十字镐砸开。各团分任务,全都利用节假日和其他业余时间来完成,20多华里的一条沙子马路,几个团的官兵用了将近两年的业余时间才修筑成功。人民群众目睹部队苦干的情景,非常感动。当地政府为这条马路立了碑,命名为“八一英雄路”。
1960年3月14日,是个雨后放睛的日子。那天下午,毛主席从这条“八一英雄路”上双龙洞。途中,毛主席从车窗向外观看,不时向陪同人员问些什么。陪同人员有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这位当地负责人,另有一名金华行署的公安处长跟随,一共两人。毛主席的随员中,有一名警卫,一名女摄影记者,一共也只有两人。
汽车经过部队驻地陆家塘这个村庄时,毛主席从车窗里向外看到马路左边有很多瓦房,便问李学智:“这么多房子,是哪个单位的?”李学智回答说:“这里住着一支部队,房子是部队自己盖的。”毛主席听了,“噢”了一声。
汽车经过“八一英雄路”,行至双龙洞前一棵大黄桷树旁停下。树旁边有两个大蓄水池,毛主席看到了,问:“这水库是谁修的?”李学智回答:“这个水库也是部队修的。”毛主席听了,说:“噢,也是部队修的。”毛主席接着提出:“我到这个部队去看看。”
听毛主席说要去看部队,李书记就对公安处长说:“你不要上山了,赶快去通知部队,叫他们准备一下。”于是,公安处长回车疾驰师部。
○当时师长和政委都不在队,副师长向毛主席报告了有关情况后,毛主席又提出:“我想到连队去看看……”
公安处长来到师部值班室,对值班干部说:“有要紧事,赶快把你们部队首长叫来!”但他不说是什么事。此时已是傍晚6点来钟,机关已经下班,师长、政委又都不在队,只有副师长武效贤和参谋长袁起挺两位师领导在队。正在吃晚饭的武效贤接到紧急报告,丢下筷子直奔值班室。公安处长向武副师长把事情交代清楚后就回车走了。武效贤立即亲自通知保卫科迅速严密布置师部营区的警卫工作,但也不告诉为什么。顾不上别的事了,喊上袁参谋长,一起快步跑到师部大门前,站在路边迎候毛主席到来。
说时迟,那时快,毛主席说来就来了!武效贤和袁起挺跑步上去向毛主席敬礼、报告。毛主席高兴地说:“我来看看你们。”
把毛主席迎到机关办公楼后,武效贤向毛主席报告说:“师长和政委都临时不在队,我们也来不及通知他们回来迎接主席。”毛主席听了,微笑着说:“我想到连队去看看,行不行啊?”
武效贤的脑子急速运转:“到哪个连队去呢?哦,去高炮三连!三连刚从外地打靶回来,每门炮、每个班都打出了优秀成绩,满堂红,回来时炮筒上都扎了红布,一路欢歌……”他向毛主席简要地汇报这一情况后,请示毛主席:“是不是就到这个连队去?”毛主席说:“好!”
这时,武、袁两人才惊讶地发现,随毛主席一起进营区的人员只有一名毛主席的警卫员和一名拿照相机的女同志,地方的同志都没有过来。后来知道,那位女同志是新华社摄影记者侯波。
机关与高炮三连隔着一道简易墙,有个篱笆门相通,但平时不通,篱笆门用铁丝拧着,要找人把门弄开,才能过去。此时真急人。武效贤请毛主席到办公室里坐一坐,休息一会儿。毛主席不进办公室,只在办公楼走廊里来回走动。
过了一会,来人报告,说可以过去了,武效贤就引毛主席走过去。
这时,连队刚开过晚饭,战士们有的在看书或看报,有的在写家信,谁都不知道他们此时正面临一个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毛主席先走到第一排宿舍的走廊里,从挂在墙上的布袋里拿出一封待寄走的战士家信,边看信封边称赞说:“这字写得很好!”这时候,宿舍里战士们还不知道毛主席来了。
当一个身材魁伟、穿着灰呢大衣的人,走进指挥班宿舍时,战士们又惊又喜:“咦!毛主席!”但谁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定神一看,真的是毛主席!毛主席满面笑容地看着他喜欢的战士们,好象要说什么。这时,不知是谁喊了口令,大家整齐地站成一排,“傻”看着满脸笑容的毛主席,谁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排宿舍里有的战士从窗子里看到指挥班里来了个像毛主席的人,也跑过来看是不是毛主席真的来了……
毛主席顾不上吃晚饭,语重心长地和战士们交谈了很长时间;离开连队时,营区灯火齐放。灯光下,毛主席依依不舍地向战士们连连挥手,亲切地喊着“再见!再见!”身后响起战士们的热烈的掌声。战士们涌到营区一块高地上。毛主席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大家还在向毛主席招手,许多战士流着热泪。
当晚,毛主席看望高炮三连的喜讯传遍了整个营区。第二天,部队展开了热烈的学习、讨论。
○师政治部主任对罗光远交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你要写好稿子。要坚决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完成任务,就是要登出来。”
毛主席看望高炮三连时,罗光远正在远离师部的一个连队采访;即使当时在师部机关,显然也不可能去现场。而事后,报道任务落到了他身上。师政治部主任许玉民对罗光远交代说:“毛主席看望连队,这是个重要的政治事件。我们师有责任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你要写好稿子,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完成任务,就是要登出来。师首长说了,要坚决完成这个任务。”
罗老说,他原先是师政治部秘书室群众工作助理员,部队修筑“八一英雄路”期间,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现场了解出工、施工等情况,督促工程进展。路修好后,他写了一篇通讯《八一英雄路》,在《人民前线》报第二版登了一整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发了。后来,部队在汤溪进行军事演习,他采集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写了一篇题为《鱼水相融军民互爱》的通讯,被《人民前线》报头版以2/3的篇幅刊登,《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这两篇稿子这样见报后,师首长就把他调到宣传科专门搞报道工作。
尽管有一定的新闻采写工作基础,但现在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任务,罗光远还是感到压力很大。采写,可以尽最大的努力,但一定要登出来,这毕竟不是作者能决定的事;何况写的又是这样的大事,而自己只是个师里的干事。但也只能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罗光远报道工作的特点是,采访细致,立意准确、针对性强,运用的事实典型、详细。这回,他更是这样下功夫。到高炮三连采访了3天多,请全连所有在场的干部战士一个不漏、一个一个地详细讲述当时的情景,一句不漏地回忆毛主席和干部战士的所有谈话。当时没有录音,毛主席说的话,战士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意思差不多,但用谁反映的更准确呢?罗光远就把几个战士找在一起,让大家比较、讨论,最后取得完全一致,才确定在稿中怎么表述。
稿子确定什么主题呢?毛主席得知部队自己盖房子和筑路、修水库后,提出到我们部队来看看,又提出到连队来看看;毛主席出行轻车简从,非常简朴。罗光远与高炮三连干部战士一起,联系这些相关情况,逐字逐句学习毛主席同战士们的全部谈话,仔细体会毛主席这时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希望什么。最后,大家认为,毛主席反复教导的“你们要好好学习,要艰苦朴素”这两句话是中心内容,也是毛主席这次看望部队的中心思想。
反复酝酿后,罗光远写了篇题为《毛主席视察高炮三连》的通讯。稿子写得很细,写了所有的细节,如,“毛主席抬手数了数屋里的床铺,问过班里的人数后,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的床铺是两层,上边还睡一个,晚上睡觉小心掉下来。’”“毛主席问战士张小旺:‘你们的伙食费都吃光了没有?’张小旺说:‘吃光了。’主席又笑着问……”等等。
稿子写好后,首先让连队干部看;然后把所有在场的干部战士找在一起,一一核实;再后在全连朗读,请大家提修改意见。在全连通过后,请政治部许玉民主任审阅。3天后,许主任把师首长审阅后同意的稿子退给罗光远,说:“就这样,寄给《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报。”罗光远看审回来的稿子,没有改动,就用挂号邮件寄出了。
○过了整整8个月,稿子全文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军报还配发了长篇社论;通讯标题及个别处有微妙改动,“小情况”见大学问。
稿子寄走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多,没有见报,也没有回音。其间,罗光远给《人民前线》报社打过一次电话,报社同志回答说稿子早收到,但这篇稿子内容特殊,要先看《解放军报》怎么处理。这样一直等到这年的10月,有一天,罗光远正在团里采访,师部来电话叫赶快回来,说《解放军报》社来了个记者,要见他。军报社来人是西虹中校。西虹说,他正在南京部队采访,报社通知他,要他来核实稿中写的毛主席视察高炮三连的情况。罗光远把原稿给了他。仔细阅读后,西虹详细询问了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将罗光远的回答作了笔录,就走了。
这回没过多久,11月11日,通讯在军报头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并配发了2200字的社论。11月16日的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也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原稿标题《毛主席视察高炮三连》,军报刊稿改为《毛主席看望炮兵战士》。


IP属地:江苏1楼2017-07-15 08:31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17-07-15 08:40
    回复
      2025-05-24 19:58:59
      广告
      许玉民是我爷爷,看看这些事情很有意思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9-06-05 22:39
      回复


        IP属地:江苏9楼2019-06-07 19:03
        回复
          该连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过的全军唯一的炮兵连队,于1947年7月组建于山西忻县,其前身为第一野战军六分区四十团82迫击炮排。现隶属于陆军第12军某部防空营建制。
          1960年3月14日,这注定是一个让高炮连官兵永远铭记的日子。毛主席来到部队,深有感触地说:“我当兵那时候吃的住的比你们差,都穿破的,脚上穿的是草鞋,你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啊!”
          在高炮连炮班宿舍,毛主席看到新战士曹有炜拿着一本《汉语拼音》,他一边翻看一边笑着向大家说:“这种拼音字很好,你们好好学习吧。”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与连队官兵谈了很长时间,最后走出房间向大家挥手告别时,他再一次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你们要好好学习,要艰苦朴素!”


          IP属地:江苏12楼2019-06-07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