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师无忧吧 关注:27贴子:613

如何教育初中生?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它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对周围成人的话都不轻易相信。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殊矛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又要注意积极地加以正面引导。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强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为了有效地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1楼2017-07-13 10:01回复
    1.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
      (1)身高的增长
      身高的增长是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早期表现之一。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快速期,出生后的一年内是第一个加速期,身高几乎增长一半,然后发展速度减慢,到初中阶段发育进入第二个快速期。从图2-1可以明显看出身高增长的两个高峰。
      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他们的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大脑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机能的发展,导致在某些动作上暂时会产生不协调或笨拙之感。同时,由于他们在身体发育上的突然增长,使他们在自我意识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体验。


    2楼2017-07-13 10:02
    回复
      (2)性成熟的开始
      性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当他们觉察到自己生理上的这些变化,意识到这是自己接近成人的标志,便促使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初中学生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尽量把事情做得好一些,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到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时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即他们既愿意同异性接触,表现得好奇而敏感,又害怕同异性个别接触,表现得惊惧而羞怯。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少先队与共青团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刺激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


      3楼2017-07-13 10:03
      回复
        (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年人
        人脑,特别是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脑的重量和结构已接近成人。研究表明,人脑平均重量的发展,到12岁时已达到1 400克;到13或14岁时,脑的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如皮质的沟回已经分明。两半球的联络纤维大量增加,神经髓鞘化已经完成。大脑的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如神经元的分化机能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初中学生的兴奋过程一般比抑制过程强,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换也较快。因此,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强。


        4楼2017-07-20 10:32
        回复
          总之,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剧变,身体突然长高,特别是性萌发、性成熟开始,使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童年期未曾有过的一些心理特点,如成人感、性意识“觉醒”、冲动性等等。


          5楼2017-07-20 10:32
          回复
            2.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1)学习内容增多和加深
              学科的门类比小学明显地增加了,例如,小学的数学,到初中就分为代数、几何等;小学的常识,到初中就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中每门学科的内容也趋于专门化,并且在体系上已接近科学体系。


            6楼2017-07-20 10:33
            回复
              (2)学习方法多样和复杂
              从初中开始,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加,科任老师显著增多,每个老师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而中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不象小学老师那样经常和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上这一新的变化。可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开始由于对新的学习要求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是造成他们学业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经验的初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都会有意识地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必要的常规教育,具体指导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学习上的这个衔接问题。


              7楼2017-07-21 11:18
              回复
                3.初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
                到初中阶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待班集体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象小学老师那样事事必须亲自去安排、去组织,也不必指导的那样具体细致,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学生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这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另外,他们通过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同时还增长了初中学生独立组织活动的才干。
                针对初中学生的上述特点,对待初中学生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同时又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8楼2017-07-21 11:19
                回复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认识活动的特点
                    (1)观察积极主动但精确性不高
                    初中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且能够较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如观察物理、化学的实验和生理卫生的挂图、模型等。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观察,不过他们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把它和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同时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他们能掌握一般事物三度空间(长、宽、高)的相互关系和图形的透视原理等,远距离的空间知觉即宏观知觉也逐渐形成起来。


                  9楼2017-07-24 14:16
                  回复
                      (2)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初中学生的无意识记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对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记得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如系统的理论、公式、定理、法则等识记得就比较差。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优势。


                    10楼2017-07-24 14:16
                    回复
                      意义识记是一种理解性的识记。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识记的材料分析综合,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初中学生逐渐能够通过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这就促使了他们意义识记的迅速发展。同时,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词的抽象识记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初中学生开始能够用抽象公式、定理来理解具体事物,这就使他们的识记向理解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对初中学生的抽象识记估计过高,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识记只是初步的。根据心理学实验证明,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因此,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1楼2017-07-24 14:16
                      回复
                        (3)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即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12楼2017-07-24 14:17
                        回复
                            初中学生的理解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而有明显的提高。所谓理解就是懂得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是说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理解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最初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后来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其理解力就表现出这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比如,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开始多注意人物的活动情节,而不能独立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初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透过人物的具体活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


                          13楼2017-07-24 14:17
                          回复
                            初中学生由于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能够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和联系,所以他们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他们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意识地检查和论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但在初中阶段,他们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不足在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不足,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不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他们独立思考中可能发生的偏向。


                            14楼2017-07-24 14:17
                            回复
                              2.富有热情,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初中学生他们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狂笑,也会因为某一件小事而颓丧,初中学生的这种情绪外露是很明显的。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


                              15楼2017-07-27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