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荆高/现代战争AU】暮光与黎明
高渐离收到荆轲死讯的那一天,恰好是战争胜利的那一日。
那是个傍晚,天边如血浸染的火烧云点燃了地平线以上的天空,战争最终宣告胜利的喜讯如熊熊烽火快速燃遍全城。原本死寂的街道忽然沸腾起来了,和平带来的欢悦涌动在接头巷尾。
绚烂的晚霞从窗口溢入略有几分昏暗的病房,照在高渐离苍白的侧脸上。夕阳勾勒出了他清俊而瘦削的侧影,将他的面色染得绯红。他的唇角挂着一点若有似无的笑意,垂下的眼帘半遮住眸子,挡住了他眼睛里闪烁的不安。
他在离胜利只有咫尺之遥的时候被迫退出了战场。
外面的喧闹告诉他,这场长达七年之久最终胜利了,他们的国家仍然完整、独立,这个古老的民族仍可以傲然挺立千秋,免于湮灭在侵略和战火的灼烧之下。
但胜利总是流血换来的,军人的血将会流到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秒。
这是他离开战场的第二十八天,也是荆轲杳无音信的第二十一天。
四十五天前,蓟北战线的敌人集中兵力火力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反扑,困兽之斗极为凶猛。当时敌军连夜调集兵力和物资,将主力从原本的要塞古北口转移到了防守薄弱的蓟北关。情报传来时已经迟了,敌军已经集结完毕,而蓟北中将指挥官荆轲手下的兵力只有敌方的七分之一,而且前番方历大战不久,弹药粮草补给缺乏,军队还没有修整过来。后方友军恐怕也来不及支援,眼下南方主战场战局尚未尘埃落定,总司令燕丹明确回电,在南方战局获得全面胜利之前不会冒着局势逆转的风险增兵支援蓟北,他们必须坚守蓟北关要地至少四十日。
胜算何等渺茫。
荆轲看到情报人员传递回来的电报时就明白,这将是一场苦战,也将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场苦战。
而自己和这支军队,也许就将成为黎明前的最后一注热血。
——大概是要成为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者”而被载入史册了,他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个头衔会落在自己身上。
荆轲扭头去看身边的高渐离,比他小几岁的清秀青年紧抿着唇,眼中神色冷冽如刀,令人望而生寒。
“小高。”他重重地咬字,“我们没有退路了,我们必须守住这道防线,直到南方稳定后援军赶到。”
“我明白。”清冽的嗓音道出三个字,没有情绪起伏。
荆轲抬起手,在高渐离肩头拍了拍,然后紧紧按住他的肩膀,直视他的眼眸。
年仅二十八岁的少将高参,从军前在名牌大学接受过极优质的教育,军功卓著。若不是因为这场九死一生的变故,他将来在和平时期必然前途无量。
荆轲最终放下手,顿了顿,露出一个与他的身份有几分不合的顽皮笑容:“好好活着,这是军令。记住了没?”
高渐离的双唇忽然抖了一下,然后立正敬了个军礼:“记住了。”
“你总是这么一本正经。这么多年的兄弟私底下还跟我这样见外,大哥可是要伤心的。”强烈的不安在荆轲胸口翻涌,他忽然有点心慌,于是若无其事地调笑了几句来遮掩内心的波澜起伏。
高渐离低声道:“大哥——我——”
在他还是个毛头学生的时候,荆轲就从枪口下救过他的命,从此这个号称他“大哥”的男人就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荆轲走到地图前面,不安感却越来越强烈,使得他不由自主地把手放在了腰间配枪上。枪还上着保险,于是他泄愤似的猛扣了一下扳机。
“小高,你来看,”语调仍然平静、轻描淡写,仿佛只是要跟朋友商量一下晚餐吃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战略部署,我们应该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高渐离生平部署战略战策从未失误,只有这最后一次他做出了一个令他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他过早地亲自上了前线,并且没有保护好自己。
否则他至少是有机会和荆轲一起死的。
高渐离执意要求荆轲同意让他率领第一队亲上阵线完成奇袭,这固执里有七分自信和三分意气。荆轲知道他的本事,但他并不认为这个行动有七成以上的成功率,这第一波袭击本来就有一点先锋敢死队的意味,所以荆轲一开始是不同意高渐离冒这个风险的。
高渐离反驳他说:“生死存亡之际,固守关隘并非上策,只有以攻为守,打乱敌军阵脚,才有可能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眼下敌我双方势力悬殊,虽然大家都有以身殉国的准备,但毕竟斗志消沉、缺乏胜念。兵法有云,为将者,当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临难不顾,攻城拔寨,如此方能于劣势搏胜机。”
疯了,简直是疯了!荆轲捏了捏拳头,厉声道:“阵前折将散军心,这道理你不懂吗?”
“我懂,可谁的命不是命呢。”高渐离抓住他发抖的手腕,“我能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做,这支军队还有你。这第一仗输不得,我上阵还可以随时调整战术,起码能再添一成胜算。”
荆轲摆脱他的手,红着眼睛低声吼道:“高渐离,你想清楚!”
高渐离面如古井不波,声音平和而坚定:“大哥,我想得很清楚。”
荆轲张了张口,半晌没有吐出来一个字,最后只点了点头,对他说:“记住我的军令。”
他心里再清楚不过,高渐离提出的亲上阵线对战局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但是那时候他忽然怕了,他怕自己兄弟死在自己前面,而自己没有任何能力为他报仇。
最终他还是同意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无比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
高渐离收到荆轲死讯的那一天,恰好是战争胜利的那一日。
那是个傍晚,天边如血浸染的火烧云点燃了地平线以上的天空,战争最终宣告胜利的喜讯如熊熊烽火快速燃遍全城。原本死寂的街道忽然沸腾起来了,和平带来的欢悦涌动在接头巷尾。
绚烂的晚霞从窗口溢入略有几分昏暗的病房,照在高渐离苍白的侧脸上。夕阳勾勒出了他清俊而瘦削的侧影,将他的面色染得绯红。他的唇角挂着一点若有似无的笑意,垂下的眼帘半遮住眸子,挡住了他眼睛里闪烁的不安。
他在离胜利只有咫尺之遥的时候被迫退出了战场。
外面的喧闹告诉他,这场长达七年之久最终胜利了,他们的国家仍然完整、独立,这个古老的民族仍可以傲然挺立千秋,免于湮灭在侵略和战火的灼烧之下。
但胜利总是流血换来的,军人的血将会流到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秒。
这是他离开战场的第二十八天,也是荆轲杳无音信的第二十一天。
四十五天前,蓟北战线的敌人集中兵力火力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反扑,困兽之斗极为凶猛。当时敌军连夜调集兵力和物资,将主力从原本的要塞古北口转移到了防守薄弱的蓟北关。情报传来时已经迟了,敌军已经集结完毕,而蓟北中将指挥官荆轲手下的兵力只有敌方的七分之一,而且前番方历大战不久,弹药粮草补给缺乏,军队还没有修整过来。后方友军恐怕也来不及支援,眼下南方主战场战局尚未尘埃落定,总司令燕丹明确回电,在南方战局获得全面胜利之前不会冒着局势逆转的风险增兵支援蓟北,他们必须坚守蓟北关要地至少四十日。
胜算何等渺茫。
荆轲看到情报人员传递回来的电报时就明白,这将是一场苦战,也将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场苦战。
而自己和这支军队,也许就将成为黎明前的最后一注热血。
——大概是要成为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者”而被载入史册了,他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个头衔会落在自己身上。
荆轲扭头去看身边的高渐离,比他小几岁的清秀青年紧抿着唇,眼中神色冷冽如刀,令人望而生寒。
“小高。”他重重地咬字,“我们没有退路了,我们必须守住这道防线,直到南方稳定后援军赶到。”
“我明白。”清冽的嗓音道出三个字,没有情绪起伏。
荆轲抬起手,在高渐离肩头拍了拍,然后紧紧按住他的肩膀,直视他的眼眸。
年仅二十八岁的少将高参,从军前在名牌大学接受过极优质的教育,军功卓著。若不是因为这场九死一生的变故,他将来在和平时期必然前途无量。
荆轲最终放下手,顿了顿,露出一个与他的身份有几分不合的顽皮笑容:“好好活着,这是军令。记住了没?”
高渐离的双唇忽然抖了一下,然后立正敬了个军礼:“记住了。”
“你总是这么一本正经。这么多年的兄弟私底下还跟我这样见外,大哥可是要伤心的。”强烈的不安在荆轲胸口翻涌,他忽然有点心慌,于是若无其事地调笑了几句来遮掩内心的波澜起伏。
高渐离低声道:“大哥——我——”
在他还是个毛头学生的时候,荆轲就从枪口下救过他的命,从此这个号称他“大哥”的男人就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荆轲走到地图前面,不安感却越来越强烈,使得他不由自主地把手放在了腰间配枪上。枪还上着保险,于是他泄愤似的猛扣了一下扳机。
“小高,你来看,”语调仍然平静、轻描淡写,仿佛只是要跟朋友商量一下晚餐吃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战略部署,我们应该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高渐离生平部署战略战策从未失误,只有这最后一次他做出了一个令他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他过早地亲自上了前线,并且没有保护好自己。
否则他至少是有机会和荆轲一起死的。
高渐离执意要求荆轲同意让他率领第一队亲上阵线完成奇袭,这固执里有七分自信和三分意气。荆轲知道他的本事,但他并不认为这个行动有七成以上的成功率,这第一波袭击本来就有一点先锋敢死队的意味,所以荆轲一开始是不同意高渐离冒这个风险的。
高渐离反驳他说:“生死存亡之际,固守关隘并非上策,只有以攻为守,打乱敌军阵脚,才有可能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眼下敌我双方势力悬殊,虽然大家都有以身殉国的准备,但毕竟斗志消沉、缺乏胜念。兵法有云,为将者,当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临难不顾,攻城拔寨,如此方能于劣势搏胜机。”
疯了,简直是疯了!荆轲捏了捏拳头,厉声道:“阵前折将散军心,这道理你不懂吗?”
“我懂,可谁的命不是命呢。”高渐离抓住他发抖的手腕,“我能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做,这支军队还有你。这第一仗输不得,我上阵还可以随时调整战术,起码能再添一成胜算。”
荆轲摆脱他的手,红着眼睛低声吼道:“高渐离,你想清楚!”
高渐离面如古井不波,声音平和而坚定:“大哥,我想得很清楚。”
荆轲张了张口,半晌没有吐出来一个字,最后只点了点头,对他说:“记住我的军令。”
他心里再清楚不过,高渐离提出的亲上阵线对战局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但是那时候他忽然怕了,他怕自己兄弟死在自己前面,而自己没有任何能力为他报仇。
最终他还是同意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无比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