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昭懿皇后所出嫡长子,序齿行一。年方二十六。现为淮王。
当年昭懿皇后怀他的时候可没少吃苦,那个时候老皇帝正好领命出征讨伐叛变的流民,昭懿皇后那叫一个担惊受怕,可是毕竟吃得好穿的好,但是这十月怀胎养下的孩子,却是个从小就是常年在鬼门关前徘徊的主儿。
老皇帝本身就是常年打仗的人,体质自然要比一般人要好,因此这个嫡长子的出生,他本身也是高兴的,可是却又因为不像自己如此体质强健所以渐渐冷淡下来。
因为身子弱,所以区别于常年练武的二皇子,大皇子常年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的,人家练武他就跟随老师学习各种治国之道;虽然他和二皇子虽然只相差两年出身,可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谁还糟。
虽然老皇帝不是很喜欢自己这个体弱的长子,但是还是在他六岁那年立他为吴兴候世子,任凭二皇子生母端贵妃如何游说皇帝改变心意,可他还是坐稳了吴兴候世子这个位子,直到他的父亲推翻前唐统治自立为皇。
可是,他却没有成为太子殿下。
他的母亲,昭懿皇后心里为这个儿子操碎了心,为这个东宫,他的母亲在朝中到处游走,朝中群臣如何上书劝谏皇帝,可皇帝却始终没有懂过这个念头,立他的长子为太子。
大皇子心里知道,但是他不甘心,为此他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世人都说淮王殿下体恤民心,为人温和,举手投足间掌握天下民心。而他的身后也有着朝中诸多文臣支持,更要紧的是,他母亲的母家——英国公顾家一直在他的身后。
东宫的位子又何尝不是他的囊中之物呢?
【其他人关于淮王的想法】
皇帝:感情复杂,虽说为嫡长子,欣赏他为政能力却忌惮着身后母家以及他过于羸弱的身子,平时曾对私下内侍监夸赞这个儿子为政优秀。
昭懿皇后:自然希望这个长子成为东宫太子,非常怜惜这个病弱的儿子,为了儿子一直在朝廷游说群臣。
群臣:文臣多半支持嫡长子继承大统,少部分文臣则是选择观望或者是另有他想。支持淮王者多半为传统门阀士族。
【淮王和别人的关系】
皇帝:敬重有之,却也怨恨父亲为什么不给他太子之位。
昭懿皇后:生身母亲,非常孝顺,也知道母亲内心所想。
淮王妃:相敬如宾,也曾说如果两个人是普通人肯定会喜欢上这样的姑娘。
二皇子:表面上的兄友弟恭,实则明争暗斗不断,自认他一介武夫怎能懂得为政之道?
和康、和静公主:与和康更像是知己,偏宠和静,直言不希望和静远嫁。
【*其余人按下不表】
【*有暗线,请占者私戳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