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教育吧 关注:55贴子:206
  • 0回复贴,共1

何不精彩“讲”一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一向反对“满堂灌”,认为只要教师在诱导后适当地“讲”,学生才会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深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大胆去讲。
    幽默地讲
    在课堂上幽默地讲,可以调节学生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笔者让学生反复品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一句,并想象当时夫妻二人的言语、神态。最后,我总结道:“也许当时他的妻子说了很多溢美之词:‘您太帅了!如果帅气也是一种罪,您已经罪恶滔天了;如果风度也是一种错,您已经是一错再错了;如果潇洒也要受惩罚,您肯定要受千刀万剐。’”学生顿时笑倒一片。我接着说:“每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感慨万千——这不是在说我吗?”学生“哄”地又是一阵大笑,接着掌声一片。
    结果下个环节,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品读非常到位,又快又好,最后,总结枯燥的字词时,学生的情绪也一直高涨——这不能不说是幽默讲析的功劳。
    抒情地讲
    当课堂进行到一个恰当的时候,我们不妨用或朴素或优美的语言来抒情地讲一讲,表达一下教师自己的感情。这种抒情讲析能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听课情绪达到高潮,从而使教师、学生的感情和文本的感情同频共振。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讲《登高》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韩军老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幅凄凉的图景,把学生带入了杜甫那悲愁的情感氛围中。此时,学生、教师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这样的语文课堂境界怎不令人羡慕?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情感的教学,教师要以情真意切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教学的高潮。
    深度地讲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学生精彩的自由发言。笔者认为,学生的精彩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若有教师的精彩和学生的发言相映成辉,不仅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本身的魅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讲《祝福》时,前三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起诉”和辩论等形式对祥林嫂的形象和死因进行分析,最后一节的大半节课,李镇西老师都在谈自己的见解,旁征博引,深入挖掘:他先讲了“三从四德”,接着比较了鸣凤和祥林嫂的异同,最后结合生活的种种现象,重点谈了对“新礼教”的看法。课后,学生认为李镇西老师最后一节课“不仅对书上的内容进行了讲解,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气氛不再那样沉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或生成精彩的“讲”,可幽默、可抒情,也可旁征博引有深度——总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何不精彩“讲”一回? 



1楼2008-12-31 20: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