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369贴子:984,915

从文献看“少正卯被诛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徐洪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05 23:48回复
    长期以来,围绕着“孔子诛少正卯”一
    案,历史上聚讼纷纭。关于此案最早见载于《荀子·宥座》篇“: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杀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而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荀子》的记载可谓有声有色,颇为生动,且是关于此事最早的材料,故司马迁作《史记·孔子世家》便沿用此说,只是时间说得更为具体:“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除《荀子》、《史记》之外,《说苑》、《孔子家语》、《论衡》诸书都记载过这一事件,记载的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但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及《荀子》、《史记》二书。特别是此事由司马迁盖棺定论后,在学术上先秦至北宋一直风浪全无,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与正当性。
    一直到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才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若少正卯之事,则予
    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吾又安敢轻信其言,遽稽以为决乎”人云亦云之事一经点破,自然会失去一些人对它的信从。自朱烹而至清代,相继提出怀疑的,仅著名学者就不下十人,尤以崔述、梁玉绳为代表。他们的论述,主要有两点:①秦以前,诛少正卯之说仅荀子一家独言而为《经》、《传》所不载。②此事与孔子的一贯主张不合,如《论语·颜渊》记载,季康于有次向孔子请教政治,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当即答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要求季氏如此,为何他一上台就杀人?且《荀子》所举少正卯“五恶”,其事不显,其人逐之可也,何需杀之?
    这两条理由曾遭到近世一些人讥议,说:
    《经》、《传》不载者多矣。事情之真伪怎能以《经》、《传》之有无为转移?至于孔子不随意杀人,那只不过是迷信圣人孔子的一贯正确。但是,这样论难,同样可以把问题回掷过去:《经》、《传》固然不能作唯一凭据,《荀子》一书又是否绝对可信?孔子固然不能迷信,说他随意杀人又是否就是正确评价?
    自清末或自“五四”以来,怀疑诛少正
    卯之说者亦不乏其人,特别应当提到的是钱穆所作《先秦诸子系年·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该文提出两点:
    一是诛士之风起于何时的问题。钱穆认为“少正”是诸侯卿,是诸侯大夫中的最高层,孔子秉政七日,就以一大夫(孔子)而杀另一大夫(少正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身上,是不可设想的;二是《宥座》所载之事与荀子的思想关系问题。作者说:“《宥坐》之言少正卯曰:‘心达而险,行僻而坚,信伪而辨,记醜而博,顺非而泽’而《非十二子篇》亦云:‘行僻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则知少正卯即十二子之化身矣。”作者接着又说:“荀卿先倡非十二子之论于前,其徒乃造为孔子诛少正卯之事于后,战国事如此例者甚多。”这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现。作者认为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几乎每一个学派都希望倡行自己一家之学而抑制百家,荀子和法家尤为如此。荀子虽属儒家,但又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倾向的人,其门弟子李斯、韩非尤为法家显人。《宥坐》非荀子自撰,乃其门人弟子杂录而成,道听途说资料亦录入,所谓诛少正卯的说法,正是体现了荀子后学要托孔子之名借助政治手段诛伐异己的愿望。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05 23:50
    收起回复
      时至今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有关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的争论愈演愈烈 (论者认为有无此事直接关系到儒家文化根基的正当性)。“实有说”和“伪造说”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尽管大多数属于一些“屁股决定脑袋”的主观臆断,但也不乏一些学者从语言学、文献学等角度提出独到的看法。沈善增先生在《孔子杀死少正卯了吗》一文中认为,把文献记载中“孔子诛少正卯”解读为“孔子杀死少正卯”是误读,因为“诛”,“言”字旁,形声字。按照形声字的造字规则,这个字做动词,是语言行为,成语“口诛笔伐”即为此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诛,讨也。”因此“诛”的本意应是“批判”、“声讨”、“谴责”之意。
      此说一出,应者甚众。但也有人提出不
      同意见。质疑者认为,沈善增只引用了《荀子·宥座》该段首句,就在“诛”字上做文章,却没有联系下文“……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因此,倘若要推翻“诛”“杀”的传统解读,就必须一起推翻、文王、周公、管仲等七位上贤的做法,并且也把他们的“诛”解释为“谴责”。“诛”本意固然有“谴责”之意,但并不能排除“杀掉”的引申义。
      上述争论也引发了史学界有关“少正
      卯被诛案”的新一轮考证热潮。目前的考证热点有:七位上贤的诛杀行为在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事?被诛者尹谐、潘止、付里乙和史付是否确有其人?少正卯其人其事与孔子的时代是否符合?《荀子·宥座》关于此事的记载是否采自《尹文子》?——而《尹文子》是伪书在史学界已成定论。由此看来,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仍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一时还难以定论。就目前看来,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证据不足,现有证据也无法形成链条,所以只能暂且疑罪从无。然而,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真相
      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探寻真相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刘安,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朱易安,等.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北京:国家图
      书馆出版社,2006.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徐洪升,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5 23:5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06 00:04
        收起回复
          本吧,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关于少正卯事件的文章了。对少正卯此人、此事,学术界已经讨论过太多了,是否真有此人,是否真有此事,论罪当诛,有过结论。反儒之人,把此事当做“娱乐头条”整天拿出来显摆,只能古惑那些不懂得独立思考的懒人罢了。这些整天打着反儒大旗的可笑之人,真是有可怜之处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20 21:36
          回复
            钱穆是腐儒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资格质疑历史的真实性。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07-20 22:15
            收起回复
              吧里的反儒者,整天叫嚣着求真、科学如何如何,可是仔细他们的言论如何呢?空无一物,从不讲任何的考据,这就是不讲理,所以全是胡说八道
              你所说之第一点,否认诛少正卯事件,这件事情我已经不想再多说了,有严谨的态度的人都不会认定的,因为没有有力的证据,所以只能是存疑,反儒者整天用这种两可之说当资本,其水平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点考据是要讲的,我非常支持考据,但是我不支持只是考据,对于文献中的义理要了解
              第三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有文献可寻,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你真的理解了历史了吗?你确定读懂了历史了吗?说到懂谈何容易,中国史学的精神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只有究天人之际,你才能通古今之变,你才能理解历史为何如此如此,为何不如此,吧里的反儒者能不能做到,这很成问题
              第四点说到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吧里某些人尤其是反儒者尤甚,从他们的各种骂街、污蔑就可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有没有资格反儒也可想而知,有很多反儒人士我很尊重他们,但是吧里的反儒者,我做不到尊重他们,对于像信如先生这样的丧家之犬我也是敬而远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21 10: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