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最早称为“临”。为什么称为“临”?从字义上讲,临是一个高地,有距高临下的意思,《诗经》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临邑城的旧址就是选择在太行山东麓地区一处最高的台地上,距城中向四外看是奔流的汦水和河水。《邢台历史文化辞典》中有临邑故城词条,其中说:城址位于临城县临城镇南台村。临邑城址建于丘陵台地之上,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510米,东西320米,面积163200平米。今仅遗东南一部分,遗址内除村落外,大部分为农田。现城垣仅存东南一部分,东西长25米,南北长15米,高1-3.8米,城墙夯土层清晰可见,厚约8-12厘米。城址内采集有春秋时期陶鬲、罐,战国时期陶釜、豆、盘及铁锛、凿和铜镞、郾刀币、平阳布币,汉代陶罐、瓦当、石磨、五铢钱币,隋五铢钱以及唐三彩钵、盘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有古临城,即春秋时晋之临邑,因以名县。”因此“临”即“临邑”。《赵州志》记载:“春秋晋临邑。” 隋开皇六年(586年)在临邑古城复置房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房子县改名临城县,县治设于今临城镇老城,临邑城遂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河北道二﹒临城县》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临城,以县西南十里有古临城因改焉。”临邑故城为临城县发现最早的城邑遗址,对研究春秋战国的城邑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也对研究临城县的县治变迁,县名演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6年临城邑遗址被临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7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