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冬奥会要有长期作战思想 成功是迟早的事
“申办冬奥会是黑龙江人民的心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汪大昭说,“有朝一日,黑龙江省申办冬奥会成功的话,套用一句老话就是13亿人民都是东道主。”
“能否申办成功,取决于中国经济持续大发展,取决于中国整体实力的不断提高。从奥林匹克历史上看,申办奥运会也好申办冬奥会也好,从来就没有失败者。成功承办一届冬奥会不单单是东道主的成就,也是人类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成就。”
“用申办方式来实现奥林匹克理想是一条光明大道,只要坚持到底,迟早会成功,即使时间长一些也要坚持到底。北京在申办奥运会的道路上就曾遇到过挫折,在前后的8年时间里,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使北京在经历挫折之后而获得了喜悦与成功。哈尔滨也曾在首次申办冬奥会过程中遇到过挫折——没有成为候选城市。那么,哈尔滨就应该向北京学习,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也就是说在申办冬奥会的道路上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能遇到挫折便委靡不振或停滞不前。”
“如果申办2018年冬奥会未果,要总结经验准备再战。如果21世纪20年代还未成功,就争取在21世纪30年代实现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理想。”
申办冬奥会首先要做好两件大事 这是取胜的关键
记者问汪大昭:“你认为申办冬奥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他说“首先要办好两件大事”。
“其一,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中包括软硬件建设。要不断地完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如亚布力滑雪场缺少冬奥会雪橇、雪车等比赛项目场地。更重要的是强化软件建设,也就是软实力的提升。这其中既包括服务接待能力,也包括观众及社会窗口行业的整体素质。”
“其二,让更多人加入冬季健身队伍,以提高冬季项目普及率,可以获得国际奥委会更多的赞成票。”
“冬季项目是有别于夏季项目的,一是强调自然条件,二是科学技术显神威,可以人工造雪还可以人工造冰,夏季项目最多的是场地的迁移——像游泳、自行车等只能从室外搬到室内。可见冬季运动大有可为。”
“从冬季项目发展条件上看,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也就是‘三北地区’有大力发展冬季项目的基础与条件,今后应该调动这些地方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冬季健身队伍中来,提高冬季项目普及率,逐步达到欧美国家水平。”
时下,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趋势:承办冬奥会的城市基本上是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或者是偏远的只有几万人口的小镇子,它们通过承办冬奥会而振兴了当地经济。于是,有中国记者主张黑龙江省应与国际接轨——以大亚布力(其中包括附近的海林、大海林林业局、牡丹江、帽儿山和乌吉密等)名义申办冬奥会,哈尔滨作为亚布力一部分承担冰上项目赛事。
“你如何看待这个主张呢?”记者问汪大昭。
“我个人认为,以哪个城市或者镇子名义申办冬奥会并不特别重要。我还是那句话: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不断地‘强身健体’,自己强大了,才有申办并成功的本钱。如果我们的条件总是与发达国家水平存有较大差距,申办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即使再过十年或二十年也会是这个结局。”
筹办大冬会让哈尔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体育功能大提高
20年来,汪大昭先后采访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亚洲冬季运动会和奥运会等赛事的赛前筹备工作。“前几年我还曾到哈尔滨采访了全国十冬会准备情况呢!”
“这次来到哈尔滨,感觉筹办大冬会让哈尔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地方几乎认不出来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
“令人赞叹的是,大冬会筹备工作不是大兴土木,是在原有基础之上加以改造、完善而达到国际大体联赛事标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哈尔滨经过几十年建设已达到相当水平,在筹备大冬会之前所具备的条件已不低了。随着城市软实力不断地提升,则更加全面,更具实力。”
“从现在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其中的功能是双重的,除了满足赛会需求之外,还对旅游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也对今后承办冬奥会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我还要说,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从挫折中奋起,哈尔滨成功申办冬奥会是大有希望的。”
汪大昭,人民日报体育部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从事体育新闻报道至今。多次采访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亚冬会、全国冬运会等赛事,为我国新闻界专家学者型体育记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