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精细针刺辩证之术
津门李毓麟先生遗稿与发挥
tingwahtcmc@outlook.com
孙銘勗
指导老师:魏鴻伍
Precision Diagnostic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r. Li, Yulin’s manuscripts and its elaboration)
Sun, Kai, China
摘要{300字}:现代针灸临证针刺之术层出不穷,而临证疗效却达不到古人所说之效如捊鼓覆杯而愈。鄙人此文引李毓麟先生遗稿之扭伤篇章,以阐明精细辩证之方法和原则。通过遗稿引述,发挥李毓麟先生关于疼痛的临证分类以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此文可以在今日之针灸界兴起传统针刺手法之风。
关键词:针刺 精细辩证
Abstract: Even though many clinical acupuncture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in modern days, their clinical efficacy could not reach what the ancients described: treatments responsive seemingly like beating a drum or flipping a cup. In this paper the chapter of sprain injuries from Mr. Li, Yulin’s manuscripts are presented to exemplify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his precision diagnostic techniques. We further elaborate on Mr. Li’s clinical categorizations of pain syndromes by sharing examples of spinal disease treatments. Through this publication we hope to revive interests in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echniques within today’s acupuncture community.
Key words: acupuncture,acupuncture orthopedic treatments.
前言
针刺之术自内经时代至今已有千年,然而纵观今日临证,针刺之术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比如针刀疗法,耳针疗法,肌肉起始点刺法,电针疗法,神经刺激疗法等等。真正的传统针刺之术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几乎绝迹。在《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对于针刺的疗效是用这些词汇来形容的,“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1】,可见古代的针灸技术经常是效如桴鼓。近年中医界大力宣扬要复兴传统经方,鄙人希望可以借此文章,在针灸界也可以兴起一股恢复传统刺法之风。
鄙人授业于津门李毓麟先生(后称李老)之再传弟子魏鸿伍先生。经年有余,魏先生授予我李毓麟先生遗稿十万余言。李老将针灸之术分为四大部分,即经、穴、刺、治。将针灸治疗的疾病也分为四大部分,即疼、抽、痿、漲。四个字概括了临证的很多疾病,也重新予了这四个字新的含义和临证指导意义。在临证中,李老取穴精简手法精湛,很多疾病取穴一二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据前辈医生们回忆,八十年代李老曾治疗一例肝豆状核变性的年轻海员,患者全身四肢震颤,只有在蹲着蜷缩全身的情况下才略有缓解,李老思索片刻取长强穴长针透刺,即刻震颤停止。可见其辩证之精细手法之绝妙。因李老逝世较早,传人不多,故所流传的病案也少。
今将遗稿治疗篇中关于疼痛治疗完全摘录于下,为滋后人,文章没有任何的增删,只在正文之后加注一些说明和发挥。
摘录
扭伤
只痛不肿为劳损,红肿变色为损伤。(气滞血瘀)
治疗方法:疏通经络,行血祛瘀。
1劳损,对侧局部深刺。
2损伤,患侧局部浅刺。(先刺患处周围,浅围刺刺后不留,后取健侧深刺)
选穴处方:
肩部:上举不能,肩髃。不能平抬,极泉。不能后背,肩内俞。不能前旋,肩髎。
不能外展,巨骨。不能抬肩,中泉。不能外转,中泉。 不能内转,大凌。
肘部:不能曲肘,尺泽。不能伸直,天井。不能用力,肘尖。
直肘不能上抬,孔最。
腕部:手腕平放不能捶掌,阳池(中泉)。手腕平放不能仰掌,大凌。
手腕竖直不能下垂,阳溪。 手腕竖直不能上抬,阳谷。
指部:大指不能外张,第一掌指关节尺侧面。
大指不能内收,第一掌指关节桡侧面。
指掌关节不能下屈,指掌关节手背面。
指掌关节不能上仰,指掌关节手掌面。
腰部:腰背肌肉疼痛,腰肌劳损,弯腰疼痛,定喘。
一侧腰部肌肉发硬不对称,刺对侧腧穴。
急性扭伤,腰侧弯不能正直,扭伤穴。
髀部:盘七向外转髋,昆仑。盘七向内转髋,太溪。
盘腿外转髋股肌痛,地机。盘腿内转髋股肌痛,阳陵泉。
膝部:不能屈膝,委中。不能伸直,阳陵泉阴陵泉。
髌骨向内转动则痛,外膝眼。髌骨向外转动则痛,内膝眼。
髌骨向下推动则痛,鹤顶。 髌骨向上推动则痛,膝下。
髌骨向内推动则痛,上外膝眼。髌骨向外推动则痛,上内膝眼。
抬腿足不落地则膝痛,鹤顶(三里)。抬腿落地则膝痛,承山(委中)。
下踏足未落地则膝痛,委中。下踏足落地则膝痛,足三里。
髌骨四周动或按痛,阿是穴。
髌骨上部红肿,血海,阳陵泉,阴陵泉,梁丘。
趾关节与指关节刺法同。
踝部:不能内转,丘墟。不能外转,商丘。不能垂下,解溪,不能上翘,昆仑,太溪。
脊柱,后仰直腰则痛,腰阳关。前俯弯腰则痛,哑门,急性直弯皆痛,兑端透人中。
跟部,跟底部痛,承山下二寸。跟骨骨刺,健侧踝上四寸。跟中痛,健侧阿是穴。跟上和两旁红肿,刺痛处旁穿刺。
笔者注:中泉穴:伏掌,于手腕背侧阳溪穴与阳池穴连线中点,指总伸肌腱桡侧凹陷中取穴。
应用说明与临证发挥:
李毓麟先生将疼痛大体分为两类:一种为损伤,一种为劳损。“只痛不肿为劳损,红肿变色为损伤。”从现代临证观察疼痛而不红肿的也是常见的,可以用活动后是否疼痛来判断选穴的位置。若患者不动不痛,一动就痛,则选对侧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后嘱患者以最缓慢的速度进行疼痛方式的运动。若患者不动也痛,动了更痛,则选患侧的穴位针刺。此种刺法笔者经常运用于临证实践中,对于疼痛的有效率相当之高。在中医经典中也有类似的论述,《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2】《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3】《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4】在临证实践中,李老针刺方法比较内经刺法则更便于分析和操作。
选穴处方发挥:脊柱疼痛是现代人常见的多发病,当然这与人类直立行走不无关系,由于地球重力的原因,椎间盘受到的压力是必然的。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的重力条件,固定脊柱有很多韧带,几乎整条脊柱前后左右都被这些韧带包裹了。临证各种的脊柱疼痛也与这些韧带有很大的关系。在临证中,脊柱疼痛分类仿李毓麟先生之法,分为后仰直腰则痛、前俯弯腰则痛、左右摆荡则痛三类。直腰则痛刺后溪、前俯弯腰则痛刺绝骨、左右摆荡则痛刺手三里。吾师魏先生曾言:后溪作用点在脊柱的后韧带和黄韧带,绝骨的作用点在前韧带。因为没有对腰的局部进行针刺所以腰部是可以活动的。然后嘱患者以其本身疼痛的方式进行最大幅度的和最缓慢的方式进行运动。临证此法基本可以解决常见的脊柱问题。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精细辩证的医家,《石室秘录·长治法》中记载“腰不能俯者,水湿;腰不能直者,非水湿,乃风寒也。”【5】
结语:
李毓麟先生逝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能留斯文实属天意,当年很多的奇效之法经过了半个甲子的岁月,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传说,然而遗稿存世,则其道可传,其法可证。在李老遗稿的指导下,笔者运用临证数年有余,其疗中风之法,其愈失眠之术,其治癔症之方,常常是针后即效。李老学术的关键不仅仅是选穴上辩证的准确,而在指法的练习和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现文章有限今仅录辩证取穴于此以饲读者。
参考文献:
【1】《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7页。
【2】《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1月,344,345页。
【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1月,343页。
【4】《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36页。
【5】清·陈世铎《石室秘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