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酱油吧 关注:14贴子:779
  • 2回复贴,共1

【搬文】遇见思想觉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潮中,庸庸碌碌,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使自己活得丰盛。
香格里拉 - 魏如萱



IP属地:广东1楼2017-07-01 11:56回复
    ·
    《没有建立这种思维,学再多都是白费》
    作者:弘丹
    1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课,进步却很小呢?
    去年参加了很多分享课,每周末至少有一天在外面参加活动。但参加了那么多课,我的收获有多少呢?
    参加活动时,发现不同的活动,总能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是社群达人,不同的社群都能看到他们,同时也是活动达人,什么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去年,我也是这样的活动达人。
    很好奇这些活动达人,听了那么多分享,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今年,变得很宅,很少参加活动。4.15号的知识型IP的线下讲座是今年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晚上聚餐时,我向@易仁永澄 老师请教了我的困惑。我问了很多问题,永澄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我觉得他说的太对了,频频点头。
    一旁一位70后连续创业者Mike看着我,一脸无奈地微笑,想说什么,欲言又止。我说:你想说什么,就请直说吧。
    在我的再三坚持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易仁永澄老师说的,你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我不服气:没有啊,我听进去了,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
    Mike:你以为你听懂了,其实你根本就没听懂。
    他说,我的实践太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小白”。
    当听到“小白”这个词时,我的脸瞬间就红了,我假装不在意,低头吃菜。其实内心波涛汹涌,有无数个小声音在抗争:我才不是小白?我怎么会是小白?
    回到家,我想要复盘与易仁永澄老师聊天内容,却脑袋空空,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难道我真的没有听进去?
    2
    4月份加入了@V先生的小密圈,V先生常在小密圈和微信群分享干货文章,要求大家看完文章写3点收获。
    我认真地看了文章,写了三点收获。某一次,我看了自己写的三点收获,惊讶地发现,我总结的那三点,是我之前就已经知道并且认同的观点,我又从文章中找到了验证。我认为这是我的收获,其实只在寻找旧知,那些新的认知,并没有出现在我的收获里。
    有了这样的觉察之后,我发现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
    每次在包子铺前,我都会看着菜单,思考好几分钟,但每次点的几乎都一样:一个四珍素包,一杯黑米粥。如果没有四珍素包,就退而求其次,换成酸菜包。
    每次和同事出去吃饭,我都会选择自己去过的餐馆,点的菜也是熟悉的那几样。
    选书的时候,我在无意识间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看书的时候,我在寻找的也是我认同的观点。我写的书评,写的文章,都是在重复那些我已经熟知的内容。
    原来,我一直生活在自己造就的一个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那些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鲜的事物,完全无法穿过围墙,进入到我的世界。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进步缓慢的原因,我是在拒绝进步啊。虽然,我在一直看书,听别人的线上分享,和不同人交流,但他们的新知并没有进入我的世界,我终究没有走出自己的围墙。
    五一回家,与爸爸的一番对话,更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爸爸问,你们买的房子涨价了吗?
    我说,涨了,比买的时候涨了一百多万。
    我爸听了,根本不相信:不可能涨那么多,最多涨二三十万。
    我说:真的涨了那么多,去年上海房价上涨很快。
    他听完我的解释,松口说:那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十万。
    我竟无言以对,这是菜市场讨价还价吗?
    这个对话,给我很多启发。他不了解上海房价的行情,但他内心里十分笃定“最多涨五十万”的结论。不管我说什么,他都没有听进去。他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得出的结论。他相信自己的认知,而不相信我给出的事实。而且,我发现每次回家,他都会问我同样的几个问题:“你买的房子离上海市中心多远?”“房价涨了多少?”同样的话我说了好几遍,但他完全没有听进去。
    细思极恐,我何尝不是这样?我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当别人跟我讲超过我认知范围的事实,我也会选择忽视,或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觉得对方讲的不可能是事实。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
    为什么会这样?
    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学习的“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我才意识到,我一直是用“红灯思维”在学习。遇到自己不认可的,或者是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我会直接屏蔽。潜意识里产生抗拒,直接拒绝了这些观点。因此,那些新的观点,从我的一只耳朵进去,又直接从另一只耳朵出去,根本就没有进入我的大脑,更没有用大脑去分析。
    成甲说,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如果自己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你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怎样打破习惯性防卫?建立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来帮助自己?
    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乔布斯曾说: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如果一直用“红灯思维”来学习,我们听再多课,看再多书,都没用,因为你的习惯性防卫直接把这些新观点,新知识挡在了外面。
    绿灯思维其实和我们所说的“开放的心态”类似。记得毕业找工作时,听了不少企业高管的分享,他们都有提到“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当时以为自己听懂了,“恩恩,对的,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想当时的场景,我肯定是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
    但我真的懂了吗?什么是开放的心态?
    当我觉察到一直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围墙里时,意识到我并没有开放的心态。
    如果有开放的心态,在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时,先不要评判,说“YES, AND”,而不是直接“NO”。在看书和看文章时,先找出你所不了解,与你认知不同的部分,先Say Yes,然后问自己:“可以运用到我的身上吗?”
    有着“开放心态”的人,当别人讲了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会先接收,然后去调研证实真实性。如果是真实的就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只有把心态放开了,敞开胸怀了,打开了自己的城门,那些新鲜的,与你认知不同的想法才能走进你的围城。
    对有些人来说,认识真实的世界很重要,而对有些人来说,宁愿活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目前的我,显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过的书听过的课里讲的那些道理,我都没有听进去,又谈何去实践?
    因此,看了这么多书,听了这么多讲座,我的变化实在是很少。
    如果想要成长,仅仅通过听课和看书是不够的,要先从底层打通自己的学习心态,建立“绿灯思维”。
    建立“绿灯思维”,第一步是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最可怕的是你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就可以活到更高的层级。
    如果没有建立“绿灯思维”,你看再多书,听再多课又有什么用?你又不相信,也不去实践,那些知识对你而言,不会发生任何作用。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真正的成长是从内而外,每次成长都相当于一种重生。
    - THE END -
    搬文地址:http://www.jianshu.com/p/dbd1eb2a31eb?from=jiantop.com


    IP属地:广东2楼2017-07-01 12:00
    回复
      ·
      《人和人的差距,就看这一点》
      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努力程度,
      而在于目标是否明晰。
      1
      有个极恐怖的消息。
      北京市发布《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一般报告没什么恐怖的,但这一次的报告玩嗨了,负能量满满,竟然列出了失业率最高、就业率最低,薪资最少,满意度最差的红牌专业。
      这些专业包括:
      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其中,音乐表演和美术学,连续三届夺冠,年年都是红牌专业,年年都找不到工作。
      再看历年数据,还有个动画专业。这个专业好,从2010年到2014年,连续五年雄踞失业榜首。
      想到好多孩子,寒窗十六载,好不容易学成归来,信心满满进入社会,却连个饭碗也找不到,我的心里就怪怪的……想笑,又怕挨揍。
      可让人不笑,这又怎么可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却没学会觅食。孩纸呀,咱们的人生,明显是出了问题!
      2
      看到篇文章,是作者与自己的表弟通电话。
      表弟正读大学,抱怨说:现在学校里的风气,忒差了,寝室里的室友都在玩游戏,没有人读书。
      作者提醒表弟:甭管人家,管好咱们自己就赚大了。别人玩他们的游戏,你可以读书啊。
      表弟抗议:寝室里那么乱,那么嘈杂,怎么可能读得进去?
      作者建议:那咱就去图书馆读。
      表弟大怒:去图书馆,路上要花费时间的!
      路上花费时间……作者的心,当时是崩溃的。拜托表弟大哥,连这借口你都说得出口,你说你有多不想读书?
      ——可是这位表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涅?
      ——不过就是没有人生目标而已!
      3
      有些家长,错把大学当技校了。
      有些孩子也接受了这个设定,拼个高考,读个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工作。
      但大学——真的不是为了这个过LOW的目标设定的!
      如果只要找个工作,不读书也是可以的,清洗马桶拖个地,替人端水看个门,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干。也正因为门槛太低,所以收入断无可能高了,而且淘汰率快。之所以读职高技校,就是为学点实用技术,增加自身竞争能力。驾驶挖掘机,遥控来炒菜。疏通下水道,电工跑得快。这些也是工作,而且轻易不会挂出红牌。
      有些人平和心不足,歧视蓝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但不能歧视别人。歧视心态,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无端生出高下之心,一味与别人比拼,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大学,是为了那些树立了明确人生目标的孩子而准备的。这些孩子在学府里会依据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专业与导师,只为一生狂野之梦想,而发奋努力。
      ——只知和别人比拼的孩子,连人生目标都没有。此前的中学一元定性,只拼分数,倒还罢了。但等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大学的多元特质,让这些孩子如肥猪进了老虎洞,内心栖惶无助。看前面一片混乱,看后面混乱一片。想比不知和谁比,想拼不知和谁拼,真的好茫然啊。
      4
      人生最重要的,是方向!
      第一是方向。
      第二是方法。
      第三是努力。
      5
      失去方向,努力就失去意义。
      烈日之下,女人在疾奔,男人在狂奔,形形色色的人类都在飞奔。如果你突然拦住他们,问一声:你们这样忙碌,是为什么?所有人都会立即告诉你:我们在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再努力。
      可你们为什么这样努力?
      努力赚钱养家,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然后呢?
      然后孩子就可以读个好大学,念个好专业。
      可如果孩子失业了呢?
      ……那他们就跟自己一样,在烈日下疾奔,在冰寒下狂奔,为了衣食而飞奔……
      你看看,这些人忙了一圈,又绕回来了。
      ——没有目标的一代人,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他们毫无意义的忙碌了一生,又把这种观念,耳濡目染的传递给了孩子。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重复循环,始终停留在起始原点。
      6
      漫画家蔡志忠说:厉害的人,都会把事情想明白,这辈子要靠什么活?
      他在15岁时,立志要成为一个漫画家。就去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台北,做个漫画家,永远也不回来了。
      妈妈说:好,那你去跟爸爸说一声。
      于是蔡志忠去找爸爸,爸爸正在饭后看报,蔡志忠说:爸,明天我要去台北。
      父亲:去干吗?
      蔡志忠:画漫画。
      父亲:找到工作了吗?
      蔡志忠:找到了。
      父亲:那就去吧。
      ——蔡志忠回忆,我们一共说了27个字,我说了14个,他说了13个。然后蔡志忠就真的跷家了。
      ……这让人严重怀疑,蔡志忠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是不是亲生的并不重要,但蔡志忠明确了自己人生方向,从此成为一个严重的漫画中毒者。他画起漫画来昏天暗地,电烤炉把他的脚烤焦了,他竟浑然无觉。曾经58个小时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还曾42天没有走出家门。门外的喧哗吵闹,丝毫也进不了他的耳朵。
      因为喜欢,所以专注。
      7
      蔡志忠说:我很早就体悟到,打开门,走出去,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你们昨天打开门,知道要来这里。我们开车上高速公路,是知道自己要去的目的地。而人生这麽大的旅程,99%人却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什么。厉害的人很早就非常确定他们的目的地,然后一心朝向那个地方走。
      如他所说:选择了方向,付诸了努力,同时还需要方法。
      他要用漫画来阐释人生,阐释智慧,就必须时时刻刻的充电。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至少一桶水,或者是要准备一口水井。
      ——除了画漫画,蔡志忠一生不断的匆忙旅行。他把旅行时间视为难得的学习机会,旅行途中读了600本书,还写了12本书。
      ——曾经花了10年零40天,专心研究天体物理学。
      ——他研究佛学,花几年时间,整理出了24本书,每本书都有百科全书那么厚。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思想,更有哲理,他读了2万余本书。这些书,哪一本学校里都不会考,但对人生却至关重要。
      功夫在画外。
      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工作起来效率就高到吓人。他绘画的速度,直逼正常人类翻看漫画的速度。他能够用7天时间画完4本,500多页。从事漫画创作以来,他已经出版了300多本漫画,大概是地球上出版漫画最多的人——但他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有个叫几米的家伙,才画10年就出版了90多本。此时几米正从后面迅速追赶而来,大有追上蔡志忠,把他打翻在地的架式。
      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
      蔡志忠说:他要画到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
      8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
      是为了学习,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
      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它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终生奉行事业的人,是快乐的。但于我们而言,自小就被学校父母灌输进了专属于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是坏东西,但它不属于我们自己——要如何做,才能找回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目前对蔡志忠威胁最大的,就是漫画家几米。而几米初时只是个写字楼里的西装男,朝九晚五忙碌上工的那一种。只因为染患绝症,才使他幡然醒悟,丢弃工作转型成为职业漫画家。
      那我们就用几米的法子好了。
      9
      几米人生目标厘定法,现在开始。
      第一步:拿张纸,拿支笔。
      第二步:坐下,在纸上端写下自己的名字。
      第三步:跳出自己,用第三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名字,研究自己。
      第四步:写下纸面上的你,一生最渴望的十个梦想……你发现了,这个工作,根本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但你必须要完成,否则的话,就会一生如迷茫的狗,眼神空洞的游荡在这个世界上。一生忙碌,一世操劳,临老却追悔莫及。
      第五步:把你写下来的十个梦想,一次去掉一个。这个工作,开始时极容易,但等到只剩最后三个时,你会欲疯欲狂,恨不能立即冲进隔壁,砍死老王。因为这些梦想你一个也舍不得,但你必须割舍。否则的话,这诸多欲念就会在你脑子里打架,让你心里天人交战,头脑噩噩,遇事举棋不定,寸步难行。
      总之吧,如果你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再瞧瞧最后剩下来的那个梦想,或可就是你人生的目标了。
      ——有了目标,你就会从迷茫狗,成为行动派!
      接下来就简单了,看这个目标,预计行进多少年,十年?三十年?人生目标不是买彩票,都有个漫长而充满激情的周期——而且你会发现,目标本身并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在向目标行进过程中,所积历的人生智慧。
      所有人的目标,不过是三个阶段,学习准备期,艰难成长期,开花结果期。准备期你要想好求教多少人,学习多少技能,读哪些方面的书。成长期就要如蔡志忠那样,凝神专注,要做到电烤炉把脚烤得熟透而浑然无觉——当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发现,烤熟自己的脚真的不难。
      10
      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努力程度。
      而在于目标是否明晰。
      我们每个人,智力、能力甚至人品,都相差无几。但有目标的人,会向着自己的方向坚忍行进,任风吹,由雨打,矢志不改的是终极志向。没有目标的人,往往更加努力,只不过他们的努力,会因为方向的迷失而相互抵消。
      没有目标的人,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徘徊。因为他们无法完成人生积累。有明确目标的人,会在事业方向上不断的优化自己。正如蔡志忠,他读过那么多的书,走过那么多的路,即使他不从事漫画,也会在别的方向上厚积而薄发。
      人生的命运,不过是一个循环。
      跳出命运,才是命运赋予我们的全部意义。
      唯有目标的感召,会让我们于困顿中掘起。唯有目标的力量,能让我们突破命运局限,跃升上一个全新的智慧生存空间。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命运的枷锁之中。打碎枷锁,夺回我们的自由,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这个枷锁,不过是我们成长的安全生态圈,我们就如一头小牛犊,牛爸牛妈害怕我们跑远,被狼叼走。就用绳子把我们拴在原地。而今我们已经长成了大莽牛,绳索早已解开,无助的惯性,却仍然让我们绕着原地转圈。只有勇气才能帮得上我们,让自由成为我们的信仰,让智慧指引我们方向,突破内心虚构的障碍,你能,你行,你可以!向着你生命的辉煌,行动起来吧,就是现在!
      END
      http://www.sohu.com/a/150307570_225382
      ·


      IP属地:广东3楼2017-07-05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