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到米立方的第一眼就萌发出装一台小机箱的冲动,不过条件限制一直没有行动。趁着前段时间搞活动,就入了一个米立方机箱。由于现在用的是大板,所以现行的配置是装不下了。手头有些零散的配件,于是就买了电脑的主要配件,cpu、主板和内存。新电脑的定义是影音机,所以不需要显卡,有块笔记本倒下来的ssd,电源也是以前的。显示器也没有,因为要接电视,可能会有人说电视都是智能的还有盒子,其实智能电视和盒子我都有,只不过有的时候播放本地高清片源,盒子和电视会有些力不从心,不是显示不出来就是没有声音,有时候还会播放着就退出,所以又装了一台影音机,除了看视频也可以偶尔玩玩小游戏什么的。
cpu选的是7代i3 7100,主板用的微星迫击炮,内存用的金士顿2400 8G,由于目前配件价格过高,所以内存暂时就用一条,等降价了再加一条。

B250M MORTAR 迫击炮,规格用料还不错,就是只有一个m2接口,不过现在的价格也高,所以没有配备

这主板还支持RGB灯条,所以在买主板的同时又买了条灯条,某宝的价格送灯条,但某东价格要比某宝低很多,再加两条灯条的钱都比某宝便宜,所以在某东入的主板。

装入cpu,买的散片,价格相对盒装便宜不少,本来想入G4560的,无奈之前看G4560卖295的时候还没有装机的想法,等想装机的时候居然涨到450了,盒装更贵,所以添了点钱换了I3,毕竟差了不到200的价钱核显有提升,对于不用独显来说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先装好主板裸机装系统。散热器是去年买的九州风神路西法,被动散热的,在裸机测试环境下不装风扇,待机41度,还是比较给力的,待装入机箱的时候再装风扇,毕竟我要放的地方空间比较小,加强一下散热没有错。系统一开始装的Win7,后来发现7代u的核显在Win7下虽然有驱动,不过挺老的了,已经不更新了,所以升级的Win10,完美激活,

拆机箱,准备装机,机箱除了底和后面外都可以拆下来,方便装机,顶盖的塑料感比较强,而且比较薄。

机箱架构可以装ITX和MATX,孔位也方便走线。

装机过程就不晒了,大家都一样。前面的风扇买机箱时候送了个18cm蓝光的,不过不大喜欢前面漏光,而且风量也不是很大,高速的时候有噪音,所以就买了追风者的风扇。

主板装在散热上系列,路西法果真够大,四分之一的机箱里都是它。

灯条放侧面,虽然有两条,不过我放机箱的位置只有一侧能看到,另一侧靠墙,所以就只装了一条,也没有固定。电源走线还是用模组最好,普通电源的线太多太乱,好在米立方都能装下。cpu供电位置有扎带孔,可以固定线材,这点设计不错。

后面出风口风扇用的光环,红色的。

前面线材可以扎起来,方便走线。主板24pin供电要是模组定制线的话就不会这么弯着了,其他模组也不会。

另一侧有ssd独立的架子,可以放两块,正好倒下来的ssd又能发挥余热了。还有两个3.5英寸的硬盘架子,不过我没装机械硬盘,路由器上接着一个旧硬盘作为共享盘,所以电影视频什么的就可以通过这个硬盘读取,也方便两台电脑之间数据交换。

这机箱走线真的很容易,多琢磨琢磨动手试试就能走的很好,不过我走的比较乱。

ssd发热量也不是很大,放在这个位置前面有点风就行了,线材都通过电源前面的空间就行了。

走线不妨碍硬盘位,以后如果想加硬盘也不受限制。

背面电源位置的设计不错,先把电源固定在框上,再上框,方便很多。

ssd后面的散热口,可以从前面进风,后面排出热量。

装好的机箱。

上顶盖,大力拍下去就好。

上前盖,同样大力出奇迹。

上侧盖,没难度,手拧螺丝就行。


大功告成。

开机

侧透

RGB灯条可以从系统里调也可以用手机调。

总结一下,这次装机大概花了1740,这只是新件的花费,自有配件没有加在内,要是算上原有的其他配件要2500左右,其实也不算便宜,相对于100大战GTA要多花了不少钱,原本打算是控制在1300以内,结果风扇灯条等配件和cpu的预算一下加大了整体耗费。米立方的设计不错,三面侧透,很绚丽,大小正合适,放在电视机旁边的空间里,前面刚刚好,而顶部最多还有半厘米的空间,后面有大约10厘米的空间方便散热。目前待机温度在30度左右,满载50度左右,前面风扇速度在700转上下,cpu风扇400转,后面排风风扇900转左右,冬天可以考虑不加cpu风扇,纯被动散热。
cpu选的是7代i3 7100,主板用的微星迫击炮,内存用的金士顿2400 8G,由于目前配件价格过高,所以内存暂时就用一条,等降价了再加一条。

B250M MORTAR 迫击炮,规格用料还不错,就是只有一个m2接口,不过现在的价格也高,所以没有配备

这主板还支持RGB灯条,所以在买主板的同时又买了条灯条,某宝的价格送灯条,但某东价格要比某宝低很多,再加两条灯条的钱都比某宝便宜,所以在某东入的主板。

装入cpu,买的散片,价格相对盒装便宜不少,本来想入G4560的,无奈之前看G4560卖295的时候还没有装机的想法,等想装机的时候居然涨到450了,盒装更贵,所以添了点钱换了I3,毕竟差了不到200的价钱核显有提升,对于不用独显来说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先装好主板裸机装系统。散热器是去年买的九州风神路西法,被动散热的,在裸机测试环境下不装风扇,待机41度,还是比较给力的,待装入机箱的时候再装风扇,毕竟我要放的地方空间比较小,加强一下散热没有错。系统一开始装的Win7,后来发现7代u的核显在Win7下虽然有驱动,不过挺老的了,已经不更新了,所以升级的Win10,完美激活,

拆机箱,准备装机,机箱除了底和后面外都可以拆下来,方便装机,顶盖的塑料感比较强,而且比较薄。

机箱架构可以装ITX和MATX,孔位也方便走线。

装机过程就不晒了,大家都一样。前面的风扇买机箱时候送了个18cm蓝光的,不过不大喜欢前面漏光,而且风量也不是很大,高速的时候有噪音,所以就买了追风者的风扇。

主板装在散热上系列,路西法果真够大,四分之一的机箱里都是它。

灯条放侧面,虽然有两条,不过我放机箱的位置只有一侧能看到,另一侧靠墙,所以就只装了一条,也没有固定。电源走线还是用模组最好,普通电源的线太多太乱,好在米立方都能装下。cpu供电位置有扎带孔,可以固定线材,这点设计不错。

后面出风口风扇用的光环,红色的。

前面线材可以扎起来,方便走线。主板24pin供电要是模组定制线的话就不会这么弯着了,其他模组也不会。

另一侧有ssd独立的架子,可以放两块,正好倒下来的ssd又能发挥余热了。还有两个3.5英寸的硬盘架子,不过我没装机械硬盘,路由器上接着一个旧硬盘作为共享盘,所以电影视频什么的就可以通过这个硬盘读取,也方便两台电脑之间数据交换。

这机箱走线真的很容易,多琢磨琢磨动手试试就能走的很好,不过我走的比较乱。

ssd发热量也不是很大,放在这个位置前面有点风就行了,线材都通过电源前面的空间就行了。

走线不妨碍硬盘位,以后如果想加硬盘也不受限制。

背面电源位置的设计不错,先把电源固定在框上,再上框,方便很多。

ssd后面的散热口,可以从前面进风,后面排出热量。

装好的机箱。

上顶盖,大力拍下去就好。

上前盖,同样大力出奇迹。

上侧盖,没难度,手拧螺丝就行。


大功告成。

开机

侧透

RGB灯条可以从系统里调也可以用手机调。

总结一下,这次装机大概花了1740,这只是新件的花费,自有配件没有加在内,要是算上原有的其他配件要2500左右,其实也不算便宜,相对于100大战GTA要多花了不少钱,原本打算是控制在1300以内,结果风扇灯条等配件和cpu的预算一下加大了整体耗费。米立方的设计不错,三面侧透,很绚丽,大小正合适,放在电视机旁边的空间里,前面刚刚好,而顶部最多还有半厘米的空间,后面有大约10厘米的空间方便散热。目前待机温度在30度左右,满载50度左右,前面风扇速度在700转上下,cpu风扇400转,后面排风风扇900转左右,冬天可以考虑不加cpu风扇,纯被动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