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在谈论历史研究工作时,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学术基础怎么样。那么,一个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才算是登堂入室,可以进一步做研究工作呢?我想,这个基础就是要懂得和掌握做学问的一些常识。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大学研究宋史的前辈学者邓广铭先生曾经说,做历史研究需要掌握四把钥匙,即职官、地理、年代和目录。没有这四把钥匙,你就进不了门。
研究中国古代史,要能读懂古书;所谓读懂,首先是能够句读。句读,简单地说,就是能对古书加以断句。这并不容易,吕思勉先生在二十年代曾写过一部《章句论》,现在收入他的《文字学四种》,八十年代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印行,大家可以认真读一下。对学习唐代以前历史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严重,因为唐以前的主要材料都已经经过了标点,不少还作了校勘,我们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宋以后的材料很多,不少是没有经过今人整理的,这一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了。在句读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断句,这里遇到的一只主要拦路虎就是职官。不清楚官衔的名称、意义,句子就很难点开。五十年代,曾经由顾颉刚先生(他是古史辨派的著名学者)牵头标点《资治通鉴》。参与标点工作的都是一流的历史学者,像周一良、聂崇岐、何兹全等先生,都参加了这一工作。但是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后,语言所的吕叔湘先生就给他们挑了很多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职官的问题,把衔名官称点断了,点错了。吕先生的这篇文章,收在《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里,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篇文章。这样一批大学者,当时不少是二级教授,都是研究历史有名的专家,包括专门研究职官方面的专家,但在这个问题上都会遇到困难,大家就可想见在古书标点方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无论研究那个方面的题目,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年。首先要搞清楚你研究的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各种事件、材料相互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前后变化和相互影响。所以历史研究没有年代、没有编年,就无从谈起。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史上有确切纪年,是始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现在李学勤先生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试图给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确定一个大致的年代序列。所以你看这个工程的报告简本,即《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最核心的就是表,时间表;文字是为说明这些表的。
有了确切或相对确切的年代,我们才可以研究历史的变化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另外,年代方面还有一个换算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书来换算,比如陈垣先生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影印本,《中西回史日历》更详细一些,不过此书在62年印过后,再没有印过,不容易见到。现在一般可以使用方诗铭先生编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用这些书时,要自己编一个六十甲子表,夹在书里,方便查对。专门一些的,比如张培瑜编的《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三千五百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这些书,我们将来讲工具书的使用时,再详细谈。不过,这只是简单的中西历日换算。实际上,古代的历法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根据这些年表来换算,实际上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我们在谈论历史研究工作时,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学术基础怎么样。那么,一个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才算是登堂入室,可以进一步做研究工作呢?我想,这个基础就是要懂得和掌握做学问的一些常识。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大学研究宋史的前辈学者邓广铭先生曾经说,做历史研究需要掌握四把钥匙,即职官、地理、年代和目录。没有这四把钥匙,你就进不了门。
研究中国古代史,要能读懂古书;所谓读懂,首先是能够句读。句读,简单地说,就是能对古书加以断句。这并不容易,吕思勉先生在二十年代曾写过一部《章句论》,现在收入他的《文字学四种》,八十年代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印行,大家可以认真读一下。对学习唐代以前历史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并不严重,因为唐以前的主要材料都已经经过了标点,不少还作了校勘,我们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宋以后的材料很多,不少是没有经过今人整理的,这一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了。在句读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断句,这里遇到的一只主要拦路虎就是职官。不清楚官衔的名称、意义,句子就很难点开。五十年代,曾经由顾颉刚先生(他是古史辨派的著名学者)牵头标点《资治通鉴》。参与标点工作的都是一流的历史学者,像周一良、聂崇岐、何兹全等先生,都参加了这一工作。但是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后,语言所的吕叔湘先生就给他们挑了很多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职官的问题,把衔名官称点断了,点错了。吕先生的这篇文章,收在《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里,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篇文章。这样一批大学者,当时不少是二级教授,都是研究历史有名的专家,包括专门研究职官方面的专家,但在这个问题上都会遇到困难,大家就可想见在古书标点方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无论研究那个方面的题目,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年。首先要搞清楚你研究的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各种事件、材料相互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前后变化和相互影响。所以历史研究没有年代、没有编年,就无从谈起。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史上有确切纪年,是始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现在李学勤先生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试图给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确定一个大致的年代序列。所以你看这个工程的报告简本,即《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最核心的就是表,时间表;文字是为说明这些表的。
有了确切或相对确切的年代,我们才可以研究历史的变化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另外,年代方面还有一个换算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书来换算,比如陈垣先生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影印本,《中西回史日历》更详细一些,不过此书在62年印过后,再没有印过,不容易见到。现在一般可以使用方诗铭先生编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用这些书时,要自己编一个六十甲子表,夹在书里,方便查对。专门一些的,比如张培瑜编的《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三千五百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这些书,我们将来讲工具书的使用时,再详细谈。不过,这只是简单的中西历日换算。实际上,古代的历法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根据这些年表来换算,实际上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