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巧看了很多给赵括洗白的,开始差点给洗白了,可是仔细一下,感觉赵括还是不行。
长平之战,事实的资料不全,很难推测赵括到底在长平之战的指挥中是否有失误。
但是,纵观历史,但凡名留青史,有成就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识人,用人,名将、开国皇帝更是如此。
曹操,刘备,李世民,朱元璋……,手下大批名将。
所以,我们可以从侧面来看看赵括这个人。
蔺相如,赵国丞相,一个可以让战国名将廉颇负荆请罪的人
赵奢,赵国名将,战绩为证
赵括的妈,最了解赵括的人
这三个人都说赵括不行,那么,赵括可能真的有点问题。
再看赵括上任后的行为。
1、换人
廉颇再怎么说也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打了这么多年仗,用人应该是有一套的,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换人。
换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被换的人为什么被换,换上的人又怎么样,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的优缺点。
就像那些大公司里空降的高管,一个月,你可能对下属了解多少,就敢随意换人?而且都是将领级的!
2、出击
长平之战是赌上两个最强国家国运的战争,40万人,粮草辎重,地形,对手的战术战略,优势劣势
上任不到一个月,连自己人都不认识几个,就敢出去找一个你并不了解的人单挑,的确有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以,不需要从战果,或战术上看。就看时间,赵括的确有问题。
而且,赵王任命赵括以前还在犹豫要不要裁撤廉颇,也就是说,赵括在战前是不知道自己要上任的,因此也不会
事前对长平的形势做充分的准备(战役期间赵王和廉颇都不可能把兵力,粮食,具体的形势部署告诉与战役不相关的人的。)。
而如此巨量的信息是不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消化完毕的。
因此,赵括的出击,不是通盘考虑后的被逼无奈,它就是贸然出击。是**行为。
至于秦王尽起15岁的兵。那只能说是,秦王看到了可以全歼赵国主力的天赐良机,所以把底裤都压上了(以防机会错过)。100%会赢的赌局,是我也压。呵呵。
至于秦军伤亡过半,那只能说是赵国的士兵的确勇猛。
就像以前的台儿庄战役,中国29万打日本5万,但结局是中国伤亡5万,日本伤亡才2万。当时日本的军人素质和装备的确比中国好太多了。
所以,秦军伤亡过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赵国士兵而不是赵括。
综上所述,历史对赵括的评价应该是正确的。
长平之战,事实的资料不全,很难推测赵括到底在长平之战的指挥中是否有失误。
但是,纵观历史,但凡名留青史,有成就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识人,用人,名将、开国皇帝更是如此。
曹操,刘备,李世民,朱元璋……,手下大批名将。
所以,我们可以从侧面来看看赵括这个人。
蔺相如,赵国丞相,一个可以让战国名将廉颇负荆请罪的人
赵奢,赵国名将,战绩为证
赵括的妈,最了解赵括的人
这三个人都说赵括不行,那么,赵括可能真的有点问题。
再看赵括上任后的行为。
1、换人
廉颇再怎么说也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打了这么多年仗,用人应该是有一套的,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换人。
换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被换的人为什么被换,换上的人又怎么样,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的优缺点。
就像那些大公司里空降的高管,一个月,你可能对下属了解多少,就敢随意换人?而且都是将领级的!
2、出击
长平之战是赌上两个最强国家国运的战争,40万人,粮草辎重,地形,对手的战术战略,优势劣势
上任不到一个月,连自己人都不认识几个,就敢出去找一个你并不了解的人单挑,的确有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以,不需要从战果,或战术上看。就看时间,赵括的确有问题。
而且,赵王任命赵括以前还在犹豫要不要裁撤廉颇,也就是说,赵括在战前是不知道自己要上任的,因此也不会
事前对长平的形势做充分的准备(战役期间赵王和廉颇都不可能把兵力,粮食,具体的形势部署告诉与战役不相关的人的。)。
而如此巨量的信息是不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消化完毕的。
因此,赵括的出击,不是通盘考虑后的被逼无奈,它就是贸然出击。是**行为。
至于秦王尽起15岁的兵。那只能说是,秦王看到了可以全歼赵国主力的天赐良机,所以把底裤都压上了(以防机会错过)。100%会赢的赌局,是我也压。呵呵。
至于秦军伤亡过半,那只能说是赵国的士兵的确勇猛。
就像以前的台儿庄战役,中国29万打日本5万,但结局是中国伤亡5万,日本伤亡才2万。当时日本的军人素质和装备的确比中国好太多了。
所以,秦军伤亡过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赵国士兵而不是赵括。
综上所述,历史对赵括的评价应该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