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健很熟悉这一片群山,十年来,他从这里来来回回往返于南北多达十几次,每一次都把从北方或者南方穿回来的崭新的好鞋磨成破旧的裂口鞋。
旱季早就到了,整个山谷却变得异常寂静,没有任何躁动的迹象。原因是很简单的,战争在今年的雨季来临之前就结束了。如今,山谷应该恢复回其原本的样貌。可是,一切都改变了。
八月的结束也代表着雨季的结束,但是在昆嵩省,在B-3前线的北端的群山众岭之间,已经到了十一月了,阴雨依旧徘徊着,远未离去。
宝柯江的河水溢出了河岸,使得两畔的草种连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天气变得难以揣测,白天会出太阳,下午乌云遮天,太阳落山后,就开始下那种连绵不断地冷雨,气温也骤降到了要穿两件衣服来保暖。淅沥的雨使得山影朦胧,雨雾升腾,大地和草木湿漉漉的。雨夜里的丛林是万籁俱寂的,雾气越变越浓,透着树叶发着暗淡的淡紫色荧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的味道,难以描述这味道是从那里飘来的。
从三月份开始,这里就被抛弃了,成了无人区。如今,野草和低矮的杂树成为了最终的胜者。他们快速繁殖,覆盖了整片山谷,把原有的小路隐藏得无影无踪。土地也变得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可以陷到脚踝的位置。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驾驶一辆四吨重的卡车,前往山谷里一个连地图都无法辨别的目的地,其困难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艰巨。
从波来古一路北上开到崑嵩,然后转西北沿着山脉前往达苏县,再从达苏县往西开到和宝柯江会合的那个路口。这一段路从地图上看,不超过四十公里。然而,一辆马力十足的苏制卡车,却在这破败不堪的路上费劲跋涉了整整一天。直到黄昏过后,他们才终于到达了那个出名的“啸魂谷”的边缘地带。
那里是一片黑暗的穷山恶水,苍天巨树之下荆棘遍地,野草丛生。卡车开到了一条无名小溪的边上,停靠在一棵朽木和几个巨大的岩石旁边。
那个叫老沙的司机开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车子刚一停稳他就拔掉了钥匙拉上手刹,然后倒头就睡倒在驾驶室里。阿健手脚麻利地从座位底下抽出了搭建工具,在短短六分钟内就在卡车尾部搭好了一座雨棚。接着,阿健在铺好了一张吊床,躺在上面,聆听着雨声“唰唰”地响。
突然,他想起来什么,翻身从吊床上站起来,然后一个跃步回到卡车车厢里。他忘记了,这卡车的防雨布棚形如虚设,千疮百孔。毛毛的雨滴就直接从那些碗口大的破洞落进卡车车厢,拍打在车厢最里面方的那几只麻布袋上。麻布袋里零零散散地堆满了透明的尼龙袋。这些尼龙袋里所装的,是那些牺牲在昆嵩省的将士们的遗骨。
阿健用一张大帆布铺好在这些麻袋口上,他不能再让这些同志继续在冻雨中受冷受苦了。
不知不觉中,山谷中的浓厚的紫雾仿佛是一双修长的手臂,将阿健和整张吊床团团包住,渗透到了他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细细的雨声和不远处溪水淳淳的流水声,让阿健觉得自己的精神已经挣脱了疲劳的驱壳,轻轻地游离在现实和梦境之间。
潮湿的微风,抚摸着阿健的脸颊,一丝丝腐烂的气味略过他的鼻腔,这是柔软的泥土发出的声声叹息。
在浓雾中,卡车慢慢地移动了起来。驾驶室里没有司机,引擎也没有发动,唯独轮胎像是有了生命意识一般,正一点一点地向前爬行,背负着沉重的卡车朝着“啸魂林”里慢慢前行。
远方那一片如同脊骨的墨色的山峦,回荡着一种沉闷而有节奏的响声,就好似鼓手轻轻敲击鼓面的“梆梆”响。山谷之间,隐隐约约可以听见一种微弱的呼鸣,但持续时间很短,瞬息即逝。阿健心里明白,这些杂音就是所谓的“战地回音”。
“啸魂谷”其实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人说这片丛林只在达苏县内,有的说一整个昆嵩省都是,还有人说这片丛林延伸到了平定省的安老山谷。不管结论如何,这都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里死去的人太多了,可能只有九号公路可以与之相比较。
而阿健在五个不同的部队中服役过,有四次是是在这里战斗过。
在1969年的雨季前夕,随着B-3前线的降雨量日益增加,战斗也慢慢地减少了。第C15突击工兵联,驻扎在一座叫虎磨山的高地底下,进行短暂休整。
本来在前两个星期,针对达苏县城外敌军据点的侦察失利,就已经让连里牺牲了几个战士。如今,连续不断的大雨使得第二次侦察行动不断地延后,而从茶江那边也没来什么消息,整条补给线都阻塞了。眼看着连里的弹药和粮食快要见底了,整个C15连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境地。
然而,就在大雨停止的那个阴沉的黎明,白雾四散,刚从睡梦中起床的C15连的战士们才发现他们已经被敌人包围了。
旱季早就到了,整个山谷却变得异常寂静,没有任何躁动的迹象。原因是很简单的,战争在今年的雨季来临之前就结束了。如今,山谷应该恢复回其原本的样貌。可是,一切都改变了。
八月的结束也代表着雨季的结束,但是在昆嵩省,在B-3前线的北端的群山众岭之间,已经到了十一月了,阴雨依旧徘徊着,远未离去。
宝柯江的河水溢出了河岸,使得两畔的草种连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天气变得难以揣测,白天会出太阳,下午乌云遮天,太阳落山后,就开始下那种连绵不断地冷雨,气温也骤降到了要穿两件衣服来保暖。淅沥的雨使得山影朦胧,雨雾升腾,大地和草木湿漉漉的。雨夜里的丛林是万籁俱寂的,雾气越变越浓,透着树叶发着暗淡的淡紫色荧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的味道,难以描述这味道是从那里飘来的。
从三月份开始,这里就被抛弃了,成了无人区。如今,野草和低矮的杂树成为了最终的胜者。他们快速繁殖,覆盖了整片山谷,把原有的小路隐藏得无影无踪。土地也变得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可以陷到脚踝的位置。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驾驶一辆四吨重的卡车,前往山谷里一个连地图都无法辨别的目的地,其困难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艰巨。
从波来古一路北上开到崑嵩,然后转西北沿着山脉前往达苏县,再从达苏县往西开到和宝柯江会合的那个路口。这一段路从地图上看,不超过四十公里。然而,一辆马力十足的苏制卡车,却在这破败不堪的路上费劲跋涉了整整一天。直到黄昏过后,他们才终于到达了那个出名的“啸魂谷”的边缘地带。
那里是一片黑暗的穷山恶水,苍天巨树之下荆棘遍地,野草丛生。卡车开到了一条无名小溪的边上,停靠在一棵朽木和几个巨大的岩石旁边。
那个叫老沙的司机开了一天的车,疲惫不堪。车子刚一停稳他就拔掉了钥匙拉上手刹,然后倒头就睡倒在驾驶室里。阿健手脚麻利地从座位底下抽出了搭建工具,在短短六分钟内就在卡车尾部搭好了一座雨棚。接着,阿健在铺好了一张吊床,躺在上面,聆听着雨声“唰唰”地响。
突然,他想起来什么,翻身从吊床上站起来,然后一个跃步回到卡车车厢里。他忘记了,这卡车的防雨布棚形如虚设,千疮百孔。毛毛的雨滴就直接从那些碗口大的破洞落进卡车车厢,拍打在车厢最里面方的那几只麻布袋上。麻布袋里零零散散地堆满了透明的尼龙袋。这些尼龙袋里所装的,是那些牺牲在昆嵩省的将士们的遗骨。
阿健用一张大帆布铺好在这些麻袋口上,他不能再让这些同志继续在冻雨中受冷受苦了。
不知不觉中,山谷中的浓厚的紫雾仿佛是一双修长的手臂,将阿健和整张吊床团团包住,渗透到了他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孔。细细的雨声和不远处溪水淳淳的流水声,让阿健觉得自己的精神已经挣脱了疲劳的驱壳,轻轻地游离在现实和梦境之间。
潮湿的微风,抚摸着阿健的脸颊,一丝丝腐烂的气味略过他的鼻腔,这是柔软的泥土发出的声声叹息。
在浓雾中,卡车慢慢地移动了起来。驾驶室里没有司机,引擎也没有发动,唯独轮胎像是有了生命意识一般,正一点一点地向前爬行,背负着沉重的卡车朝着“啸魂林”里慢慢前行。
远方那一片如同脊骨的墨色的山峦,回荡着一种沉闷而有节奏的响声,就好似鼓手轻轻敲击鼓面的“梆梆”响。山谷之间,隐隐约约可以听见一种微弱的呼鸣,但持续时间很短,瞬息即逝。阿健心里明白,这些杂音就是所谓的“战地回音”。
“啸魂谷”其实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人说这片丛林只在达苏县内,有的说一整个昆嵩省都是,还有人说这片丛林延伸到了平定省的安老山谷。不管结论如何,这都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里死去的人太多了,可能只有九号公路可以与之相比较。
而阿健在五个不同的部队中服役过,有四次是是在这里战斗过。
在1969年的雨季前夕,随着B-3前线的降雨量日益增加,战斗也慢慢地减少了。第C15突击工兵联,驻扎在一座叫虎磨山的高地底下,进行短暂休整。
本来在前两个星期,针对达苏县城外敌军据点的侦察失利,就已经让连里牺牲了几个战士。如今,连续不断的大雨使得第二次侦察行动不断地延后,而从茶江那边也没来什么消息,整条补给线都阻塞了。眼看着连里的弹药和粮食快要见底了,整个C15连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境地。
然而,就在大雨停止的那个阴沉的黎明,白雾四散,刚从睡梦中起床的C15连的战士们才发现他们已经被敌人包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