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知止而后有定。”印度文明的结晶——佛法,有“戒定慧”三无漏学。整个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律论三藏,无不围绕着“戒、定、慧”三学而广泛阐述。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三学,别无佛法。故此三学,佛家称之为“三无漏学”——其中任何一学皆不可忽略。如若遗漏任何一学,则整个佛法体系不能成立。
何为“戒律”
戒者,戒律之省称。狭隘之戒律,在不同的宗教或思想体系里有不同的要求。依佛教而言,狭隘之戒就是以释迦佛为主的历代佛教宗师们为规范约束佛弟子的言行而制定的各类律条。广义之戒律,是指一切伦理学说、民俗传统、道德实践等。戒为遮止,遮挡和阻止一切恶行之发生;律为显扬,显化和发扬一切善行,令其彰著。
儒家旨在建立道德,发扬仁义,刊定善恶,在明明德,因此整个儒家思想学说,种种德目——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究其实质,无非是一个庞大的戒律学说。相较于佛学或其他思想系统,儒学是一个最为完备、最为透彻的戒律体系。
戒律又分为“有相戒律”和“无相戒律”两种。有相戒律,指各种戒规戒条,如法律之种种条文,学人依此,知所进退。有相戒律为他律道德,或曰“他律伦理”,即此类道德行为和伦理行为,皆源于我们之外的宗教、法律、习俗、传统等对人们的强制规定和要求。
自律道德
无相戒律为自律道德,或曰“自律伦理”,即此类道德行为和伦理行为,皆源于吾人内在的心体、性体,是心体、性体彰显后,自其间显化出的良知善愿对我们言行的指引与命令。此命令为吾人道德行为伦理行为的最高命令、绝对命令。
简单言之,此最高命令或曰绝对命令,即是儒家所谓的“仁心之不容己”“义不容辞”“(心)安与不安”“求仁得仁”“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诸句之义。为什么“不容己”“不容辞”“不能移”“杀身(以成就之)”?因为这是来自心体、性体的道德指令与道德规定,此指令与规定是天命!——犹如基督教中所言的上帝之命令。故此命令为无上之命令、终极之命令、绝对之命令、定然之命令。
因这类道德律令源自无形无相的心体、性体,故而佛教禅宗名之为“无相戒律”。此戒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首次提出。记录六祖言行的《六祖坛经》开篇就说:“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敦煌本《六祖坛经》)此为“无相戒”一名之始。何谓“无相”?六祖解释是:“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
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戒)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近世儒者常言,六祖慧能犹如儒家孟子之在佛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犹如六祖之在儒家,信然也。佛门之“无相戒”与“有相戒”略如儒家的“尧舜,性之”与“汤武,反之”之学。
——摘自潘麟导师著作《〈大学〉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