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昨晚睡着了……接着发帖子。
1.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着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
古代文章虽短,但因简策之上容纳字数有限,稍长一点的文章,一束简策是容纳不下的,必须分写到几束简策上。如果此策为一部书的一部分,则在书名或篇名之下加有这部书的总称及其在整部书中的次第。比如,《论语》有“学而第一”、“学而第二”;《庄子》有“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二”等。这样,一部书的所有简策,均以末简为轴卷成一束,用“编”捆缚,其赘简上都书写有书名、篇名,以次排列,或装在盛简策用的“帙”或“囊”里,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对后世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颇具影响。譬如,简策的“策”与后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末简与卷轴装的“轴”相类似;盛装简策的“帙”和“囊”演变成后来的“函套”……等。
简策装这种装订形式,起自商周,迄于东晋,应用时间很久。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通行,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这种装订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 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已被认同的简策书,它已具备了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形态。简策书主要用于官方,当时“天”的思想仍是统治者极为推崇的,为了他们的统治,不会放弃和改变对“天”的看法。简策书仍沿袭甲骨文、金文的竖写直行、由右而左的款式。】
1.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着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
古代文章虽短,但因简策之上容纳字数有限,稍长一点的文章,一束简策是容纳不下的,必须分写到几束简策上。如果此策为一部书的一部分,则在书名或篇名之下加有这部书的总称及其在整部书中的次第。比如,《论语》有“学而第一”、“学而第二”;《庄子》有“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二”等。这样,一部书的所有简策,均以末简为轴卷成一束,用“编”捆缚,其赘简上都书写有书名、篇名,以次排列,或装在盛简策用的“帙”或“囊”里,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对后世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颇具影响。譬如,简策的“策”与后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末简与卷轴装的“轴”相类似;盛装简策的“帙”和“囊”演变成后来的“函套”……等。
简策装这种装订形式,起自商周,迄于东晋,应用时间很久。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通行,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这种装订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 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已被认同的简策书,它已具备了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形态。简策书主要用于官方,当时“天”的思想仍是统治者极为推崇的,为了他们的统治,不会放弃和改变对“天”的看法。简策书仍沿袭甲骨文、金文的竖写直行、由右而左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