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幼母壮 必乱朝纲 恐怕是历史上最滴血的一句话
咩咩历史
·3小时前
原创不易 请点击上方关注哦~

本系列由军师出手,天下我有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官方唯一正版手游赞助放送。
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临死前两天
匆忙立了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
但同时
残忍的杀害了刘弗陵的母亲:
风华绝代的钩弋夫人…
杀自己老婆就算了,
他还理直气壮:“子幼母壮,必乱朝纲”。
实际上
你不管往上看,
还是往下看…
子幼母壮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往上看:
汉惠帝即位,吕后乱政,差点天下换了姓氏。
汉景帝即位,窦太后活着,景帝差点禅让给他弟弟刘武…
汉武帝自己就更惨了,他16岁即位时,他奶奶活着,他老妈也活着,这在普通家庭,真是四世同堂,幸福的不行,放在皇家,就是灾难,开始他还不信,蹦跶了一下,玩死了自己的老师,玩死了自己的表舅…朝廷基本两个女人控制着…
熬死了两位,到他自己要挂的时候,有遇到子幼母壮,于是就下手了。
小插曲:
汉景帝死的时候就留了一手,给了窦婴(汉武帝表舅)一个密诏:母壮子幼 朕甚为忧之…简单说就是我老婆要是瞎搞,你可以代替我干掉她,保护小皇帝…
往下看:
王莽篡汉靠的就是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氏…
还有那个9岁的汉平帝…
西汉就这样扑街了…
还好有刘秀,
但是
东汉末年的糟糕事又是从母壮子幼开始的…
今天的正文开始~
刘秀起兵后娶妻阴丽华,一则美貌,一则贵族强强联合,自此东汉政府有严重的地方豪强背景。到东汉后期随之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最重要的是,世家豪族不断对政权进行渗透,逐渐发展延续成为一个固定的阶层—士族。士族不是一个政党,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群体。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
政治上崇尚儒术,以经术起家,通过举秀才和孝廉的官员选拔制度,垄断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袁绍就号称四世三公。
有些家族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从士族阶层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士族。统治阶级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一、外戚与宦官:士族的威胁
同时东汉中后期,从汉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普遍的年龄偏小,这样的结果是皇权逐渐衰弱。
皇帝年龄小,经常需要太后临朝听政,年轻的皇太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打理政务,导致东汉外戚专权。

以汉和帝为例: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汉章帝去世,年仅10岁的皇太子刘肇继位,即为汉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因刘肇年幼,由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窦太后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
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将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士族官员都极力上谏,甚至指责窦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也没有挡住太后执政。
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为朝官或地方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
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当初汉和帝刘肇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
长此以往,从汉和帝开始9位皇帝的百年间,逐渐形成了东汉王朝的第二个权力阶层:外戚集团。
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架空,对外戚专权不满,想除掉外戚自己掌控,因为皇帝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所以就只能靠身边的宦官,东汉时期:
“宦官悉用阉人,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汉和帝时期面对朝中大小官员无不依附窦氏,便与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中常侍、钩盾令郑众密谋夺权。
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所以史书上说: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庵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
从此,东汉后期一个不可忽视的新政治团体登上历史舞台---宦官集团。
史书记载自和帝以后: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身犯霧露于云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