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思维有五大逻辑缺陷, BBC用一部趣味纪录片给解决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今天就跟大家安利一部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纪录片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幽默感十足,介绍了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也顺便和大家分享学者宋怀常曾指出的“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结合看纪录片,借此也许能和孩子展开一些有深度的讨论。
一、
著名学者宋怀常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里指出了“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据此浅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常见的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
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
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
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
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
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
每一项都是模糊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出现这种情况,便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
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