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吧 关注:194贴子:958
  • 9回复贴,共1

梁武帝受菩萨戒及舍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知道这吧没人,但还是发吧。。。好不容易找到的资料,话说关于梁武帝的论文也太少了,除了佛教方面的,其他都没啥论述


IP属地:安徽1楼2017-06-16 10:55回复
    作者:颜尚文
    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
    页次:43-89
    东方宗教研究新一期 (1990.10.出版 )
    --------------------------------------------------------------------------------


    IP属地:安徽2楼2017-06-16 10:57
    回复
      前言
      梁武帝(464-549A.D.)是南朝梁代(502-557A.D.)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以佛法治国的“奉佛天子”。武帝于天监年间(约512-519A.D.)编撰《在家出家受菩萨戒法》(注1),并跟据这部戒法于天监十八年(519A.D.)四月八日从慧约智者 国师亲受菩萨戒,其后梁国的王侯朝士、僧尼庶民从受菩萨戒者凡四万八千人(注2) 。《魏书》〈萧衍传〉:“(萧衍)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菩萨戒),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注3) 梁武帝所推展的受菩萨戒活动,以及以“皇帝菩萨”名号主导的政教结合政策等事迹,散见于正史、僧传等史料中,其内涵意义应进一步探讨。武帝于大通元年(527A.D.)、中大通元年(529A.D.)、中大同元年(546A.D.)、太清元年(547A.D.)四次舍身同泰寺。武帝“舍朕身及以官人并王所境上,供养三宝。”(注4) 的活动,少则三天,十七天,多则历时三十七天,五十一天之久。舍身期间有四、五万人参与的大法会,也有王公群臣以亿万钱奉赎“皇帝菩萨”的盛举。此外,还进行着各种逊位为仆、讲经说法、服衮冕还宫、御太极殿行即位礼、大赦、改元等繁琐的活动。武帝曾敕令徐勉为这些新创的典礼撰定仪注,也有谢吴的《皇帝菩萨清净大舍记》三卷等纪录(注5) 。虽然这些仪注、实录已经失传,但是有关舍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理念的一再神化等事迹,仍散见于各种史料中。梁武帝受菩萨戒、舍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理念紧密结合的活动,似乎在传统的皇帝体制之外建立另一种型态,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凸显另一种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秦汉以来的皇帝皆具有“政教合一”的“圣王”或“真命天子”等身份,君主身上带着浓厚的宗教性神秘色彩,似乎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性(注6) 。秦汉以来的君主集权体制中,皇帝居于统治结构的主体地位,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然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皇帝的权威受到士族的挑战;圣王治世的政治文化也受到外来的佛教影响;人们在帝国崩溃之后的乱世里,企盼着新的理想安乐国之来临。梁武帝的受菩萨戒、舍身同泰寺等活动来自于外来的佛教文化。“皇帝菩萨”理念主导下的政治行为,也有别于先前传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中的“皇帝”作为。因此,对于梁武帝受戒、舍身与“皇帝菩萨”理念的事迹,应该超越旧有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之外,配合新的时代脉动之发展,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史实的意义。


      IP属地:安徽3楼2017-06-16 10:58
      回复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政局动荡的时代。乱世中的人们于颠沛流离、危疑困顿之际,更迫切的需要宗教的安慰与领导。外来的佛教在这种时代的需求下,得以迅速地、普遍地获得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信仰。寺院沙门也逐渐扩展其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且参与政治权力的运作。到了南北朝中叶,寺院沙门已经与帝王 (包含宗室) 、贵族成鼎足三分的三大势力之一(注7) 。北方在胡人强大的武力之下,贵族与沙门皆受制于胡人君权。北魏初年道人统治果辅佐太祖,创立了“皇帝即如来观”的政教结合政策。大约在梁武帝的创业时期,昙曜等人再进一步的将“皇帝即如来观”具体表现于冈、龙门等石窟中巨大的“帝王如来身”大石佛的建造上,并大力推行此种以“皇帝如来”为主导的政教结合政策。南方的政教环境与北方有极显着的差异。东晋南渡,获得贵族鼎力支持,才得以立国江南,也因而君权下移于门第。佛教僧侣能融合佛法玄理而与名士相谈论,也因此获得王侯、贵族的结纳,遂得以坚持“沙门不敬王者”而独立于君权之外的佛教传统。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方面提升沙门自主于王权之上的理论基础,即“不顺化以求宗”,另一方面也将中国文化的“圣王思想”与印度文化的“转轮圣王思想”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皇帝”概念进一步结合印度的“菩萨”概念建立了理论基础,即“释加与尧孔,归致不殊。”(注8) 。南朝的君权如果要超越“沙门不敬王者”的抵制,势必要将皇帝提升到佛菩萨的地位,方能掌握教权而合法的管理僧侣。梁武帝是一位想有作为的君主,他一方面严士庶之限,提倡以才学为任官的标准,企图打破社会贵族体制的限制,而代以皇帝为主的国家贵族体制(注9) ;另一方面想创造类似于北朝“皇帝如来”的新理念,建立以皇帝为主的“国家佛教体制”而有利于政治与佛教的各种改革工作。因此,梁武帝“皇帝菩萨”的新理念,乃是顺着魏晋南北朝政治与佛教的时代潮流而被创造出来。


        IP属地:安徽4楼2017-06-16 11:00
        回复
          前辈学者如安藤圆秀,汤用彤,内藤龙雄,太田悌藏,春日礼智,新田雅章,横超慧日,伊藤隆寿,山田庆儿,牧田谛亮,方立天,孙述圻,中□隆藏,诹访义纯,安田二郎,周一良,越智重明,森三树三郎等人,对梁武帝的佛教或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足为后学者奠定良好的基础(注10)。但是,前辈学者尚未触及梁武帝“皇帝菩萨”这一“政教结合”的核心理念。山崎宏〈梁?武帝?佛教信仰〉,虽提出“皇帝菩萨”等名词,但未对此一名词深入研究(注11)。藤堂恭俊〈江南?江北?佛教──菩萨戒弟子皇帝?皇帝即如来〉指出江南梁武帝的“菩萨戒弟子皇帝”与江北的“皇帝即如来观”,两者不同的历史发展情形,但仍未深入探讨“皇帝菩萨”与受戒、舍身等史实更深层的涵义(注12)。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有关的史料,对梁武帝的受戒、舍身与“皇帝菩萨”理念等史实,做较完整、详尽的探讨。希望能了解梁武帝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之外,顺应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如何经由受菩萨戒活动的推展,而建立一个神圣的“皇帝菩萨”地位。梁武帝又如何接二连三的舍身同泰寺,经由仪式化、偶像化的过程,累积自己的声望、权威,使君权能合理的凌驾于沙门、贵族之上,能合法的拥有王法与佛法的权柄,而强化他的“皇帝菩萨”地位。或许经由梁武帝的受戒、舍身与“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神化过程,能为旧政教体制迈向新政教体制的历史发展,提供些微的启示。


          IP属地:安徽5楼2017-06-16 11:01
          回复
            我先把上面的前言部分给发了,正文挺长的,分上下两篇,我以后慢慢发全,那个网站也不知道咋弄的,文字格式很奇怪,不方便看,所以我还得自己修改格式再发到吧里,不过反正咱们吧没啥人,隔个几个月再发也不耽误,只不过这些资料还是这些资料,多个人看就多份价值,先存档吧。


            IP属地:安徽6楼2017-06-16 11:03
            回复
              顶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17 16:22
              收起回复
                顶顶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7-06 16:00
                回复
                  四五万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25 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