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老街巷、老故事、老照片,老沧州
那些消失的老街道
明末清初时一首《述沧州诗》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围绕着小南门,晓市街、缸市街、书铺街、鸡市街、钱铺街、锅市街……众星拱月般排开。至今虽说多数街道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些商业味儿极浓的街名却流传了下来,仍在一些老沧州的口里和心中存活。
蔡金贵就生在运河边。他家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靠着运河做珠宝生意,盛极一时。蔡金贵 提到小南门一带在上世纪30年代的繁华,为记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先说“晓市”。每天破晓,市上人已满。卖菜的、卖肉的吆喝声不断,鸡、鸭、牛、羊、猪肉是生熟俱有。晓市往南就是“大集”,别处赶集都是五天一集,惟独沧州天天都是集,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没不了的沧州集”。
过了文庙是牛市街,牛市街东头是一所小学,小学对面是“官书局”,那里是一处文化阵地。沿牛市街往西,与锅市街并行可通到运河畔。牛市街最西头又叫姜岔子,步步向下,就是菜市口大渡口,即现在的解放桥。沿着河畔向北叫做西河沿,顺河街是以后的名字,沧州街上几家大商号都设在这条街上。
56岁的杨成龙从小住在小南门附近,他说,上世纪50年代时小南门仍旧是沧州的商业中心。他记得当时那里的市场街和顺城街上商铺林立,虽然当时鸡市街、书铺街、当铺胡同、缸市街等街道仍旧完整,但已是以住户为主了。
至今让杨成龙难以忘怀的是当年他在小南门吃的羊肉馅儿饺子,“真香啊”。理发、照相、听评书……还有洗澡,进去之后都是围着浴巾进池子,毛巾由澡堂提供,喊一声“飞把儿”,伙计就“嗖”一声把毛巾给你“飞”过来了……
出了小南门,就是钱铺街。据《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介绍,钱铺街为南北走向,南起晓市街,北止顺城路,长180米,宽6米。清初,此地有一钱铺(银元、铜元兑换并可借贷的银号),借此取名钱铺街。
出小南门往西是鸡市街,向西一直通到当铺胡同。据传,明末时期,此地是百姓买卖鸡的地方,故取名鸡市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大字号“裕盛恒”布铺,其中“裕盛恒”三个字是清末翰林、当时著名书法家天津人华世奎所题写,老板姓张。在鸡市街与书铺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关帝庙,一般的关帝庙都是坐北朝南,而唯独这里的关帝庙坐南朝北,被人们称作“倒坐”关帝庙。
鸡市街西头往北走便来到了书铺街,这条街沿着西城墙,直接通到了西门外(今新华中路)。据查,清朝此地建有“普文书局”,该街以此而得名。书铺街西侧的几条胡同是居民区。
钱铺街南头西侧为锅市街,东侧为晓市街。锅市街东西走向,东起钱铺街,西止顺河东街,长270米,宽4米。明朝末年,此地因靠南运河码头,开有几处锅店,众称锅市,后以此取名锅市街。锅市街往北是缸市街,南北走向,南起锅市街,北止新华中路,长550米,宽4米。据查,清初此地建有“天河公”“中兴”两个缸碗店,故取名缸市街。
城隍庙难寻 老商圈繁华依旧
老沧州人记忆最深的当属城隍庙,也就是老沧州的市场街,这里是沧州最繁华的地方。据《沧县志》记载,沧州城隍庙,明朝初年建立;弘治十七年,知县马奎重修;正德八年高夔铸铜为像;清乾隆五十九年知州复重建;道光五年知州潘国诏重修;同治十三年知州戴增福,光绪十二年知州骆寿先先后加修;光绪十九年乐营管带范天贵、防御安营四品府典陈其浚复修;民国十二年王雁宾、李瑞亭等呈请县府改建商场;民国十七年改为中山市场。
为了了解城隍庙昔日风貌,记者找到了当年这里的老居民于淑心,她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大学生,当时住在小南门附近。这位学农机专业的老人,毕业后在农林系统工作,她非常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于淑心告诉记者,城隍庙又叫城爷庙,解放前,是沧州城内香火最盛的庙宇之一,遗址就是现在的渤海大厦及南端一直到盐百。小时候她经常和小朋友在里面玩儿,印象很深刻。
于淑心说,她少年时代听老人们讲过当年城隍庙的样子,从当年沧州老城城外,进小南门沿顺城街向东走,不远就是城隍庙的山门。当时城隍庙正殿后门的正上方,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写着“城隍庙”三个大字。正殿中前后有两尊城隍神像,后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丝绸面料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按动它腿上的机关,他就可以站起来,两手也能动,两眼也能转。
每年正月十一这一天,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人们抬着城隍爷围着沧州的大街小巷转,看热闹的、许愿的、做小买卖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城隍爷出巡成了当时士农工商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大殿和门之间的院落里,有一座小木楼,平时一些京剧爱好者在上面唱戏,每年正月十五,还举办猜灯谜活动。
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城隍庙,最有名的应该属上海城隍庙。然而沧州的城隍爷却没有这么幸运,城隍庙在史书中,留下曲折的生命轨迹后,灰飞烟灭。
头顶一线天空,走在渤海大厦东侧狭长的过道里,数着地面的石板,我们依稀看到当年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们,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他们鱼贯而入,又瞬间消失。
古老的城隍庙,曾经是沧州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沧州的繁荣发展,目睹了沧州人民所承受的灾难与苦痛。城隍爷,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只有书中才会出现的神话形象,隐没进历史。
新道路、新商圈、新城区在镜头中“长大”
这次老照片的提供者,是57岁的宗增顺,他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建筑专题摄影爱好者,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沧州人。26年来,他走遍沧州市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狮城的匆匆脚步。
宗增顺对老沧州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的时候,我就住在运河岸边。我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当时的课本,就是运河上来来往往的帆影。南边的船来了,抛了锚,系好缆绳,货殖装卸,洗漱茶炊,与明人唐之淳过沧州时所写”渔人扣舷语,篙子中夜饭“的情景正相仿佛。小心地晃过舢板,跳到船里和船家的孩子们玩,是一件开心的事。船在码头上呆几天,我们就玩几天。经常是,和船上的小伙伴约好了游戏,好不容易熬到放学,赶到岸边,那船却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河水袅袅荡漾。”
鼓楼街、缸市街、东风路、天一坊、向阳饺子馆……那些他小时候经常走过或时常出入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他镜头中的风景。
在宗增顺的照片中,反映沧州城市“成长历程”的图片很多。当年的小孙庄一片破旧平房,全然一副农村模样。如今,它已然成为继小南门之后市区的第二个商业圈。群楼林立间,现代化商业面貌展露无遗。“小孙庄的改造就是个奇迹,当年我拍照时,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宗增顺说。
城市在镜头中“长大”了!从体育馆到体育场,从展览中心到游泳馆,从狮城公园到滨河公园,从高铁站到新一中……新城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景观、每一幢建筑,都被定格在了宗增顺的镜头中。“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用,我都拍了下来,翻看我的照片,就能想象出西部新城区成长的过程。”宗增顺说。
如今,宗增顺的近千张老照片,成为了沧州城市建设史上宝贵的财富,部分照片被规划馆、博物馆相继收藏展示,成为沧州城市变迁的印证。
老街道街名的由来
■江岔子
解放桥过去叫“军桥”。桥西侧为菜市口村,桥东为牛市街。因为菜市口居民连年贫困,附近的居民就认为是牛市上的牛把菜市口的菜都吃光了,才导致了自己贫困。于是,他们就在解放桥东连接牛市街和菜市口的一段路上插上了六个农耕用的岔子,用这种方法来阻挡牛市街上的牛,因此,这段路取名为“江岔子”。
■仁义坑
西起李家花园,东至南北大街,有一段全长50米的土路,这段路被人们称为仁义坑。过去,沧州城内有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水坑,经常有人家的孩子在水坑里玩耍被淹死的事情发生,据传,此地原有一坑,没有淹死过人,当地众称仁义坑。于是,后来填坑有了街道,人们把这条街道称为仁义坑。
■魏家胡同
沧州以大户人家命名的胡同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魏家胡同。解放桥往东不远,路北曾有一魏家胡同。魏家胡同因清朝一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1947年沧州解放时,当时的沧镇镇委就在魏家胡同里。说起魏家胡同,不得不提“散财童子”魏三哥故事。
大约在200年前清朝时候,这家魏姓人家,祖上做过几任大官,家存万贯并拥有良田千顷。他家有一阔少魏三哥,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魏三哥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但对穷苦人却能慷慨施舍,仗义疏财。人送外号“散财童子”。据传,乾隆下江南路经沧州时,在江岔子停舟拢岸歇驾,沧州文武官员得知前来叩拜迎驾。魏三哥也大摇大摆地来看热闹,乾隆便问此人是谁,为何见驾不参不跪。州官告道:“他乃当地大户人家之子魏三哥,人称‘散财童子’,他把万贯家财尽情挥霍,大都扶危济贫,帮助了穷人。”乾隆听罢对魏三颇为赏识,便不怪罪他了。魏三哥在京城还有一位姑父,是吏部尚书。他十二岁时曾到姑姑家闲住。姑姑知道他大手大脚,能花会花,便问上街游玩需要多少钱?魏三张口便要500两纹银。姑姑家有钱便一口答应,心里却想这么多钱看你怎么个花法。谁知他到前门大街首饰楼用500两银子打制了500只银蝴蝶,然后登上前门城楼一个一个随手往下抛,城楼下老百姓纷纷争抢,不到半个时辰,500只银蝴蝶全部抛光了。回到府中,姑姑问他花多少钱买了些什么稀罕物品,他如实回答,姑姑听了竖着大拇指说道:“你真是名不虚传的散财童子。”
仙人胡同在今沧州饭店的南侧,实验小学北侧。西起现在的清池南大道,东止沧州饭店东侧,为全长50米的土路面死胡同。据传,明末清初,此地住一神巫,自称白仙,众人奉之为神仙,故得名仙人胡同。
■葡萄湾
葡萄湾位于市场街道办事处的顺城路居民委员会南20米处,在南大街西侧。南起解放中路,北止顺城路。全长200米,宽5米。据《沧县志》载:“沧州城一曰狮子城,再曰幞头城。”老城形似古装官帽,城墙抹角处叫幞头湾,后写成葡萄湾。
记者手记
倘佯在老街巷,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里,从一条条老街、一个个老建筑,就可以感受到沧州历史的沧桑。每座城市都有一些隐藏的秘密,它可能是一间小店、一种味道、一个人、甚至是一条街道……旅行指南不会推荐它们,甚至连本地人都不是特别熟悉它们。但是,透过它们,你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本色。在“老沧州”的心里,城里那些古老的街道,总是有那么多的“味道”。这“味道”关乎历史的沧桑、关乎心灵的回归,承载着老沧州人的记忆和情怀。老街让古韵穿梭千年,给人沉淀的力量与宁静的守望,但老街也在逐渐消亡,因为消亡,追忆变得更美,更绵长……如果,你恰好看到这篇关于老街的文章,如果你在沧州,请抽个时间再去这个城市里古老的回忆走走。
那些消失的老街道
明末清初时一首《述沧州诗》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围绕着小南门,晓市街、缸市街、书铺街、鸡市街、钱铺街、锅市街……众星拱月般排开。至今虽说多数街道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些商业味儿极浓的街名却流传了下来,仍在一些老沧州的口里和心中存活。
蔡金贵就生在运河边。他家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靠着运河做珠宝生意,盛极一时。蔡金贵 提到小南门一带在上世纪30年代的繁华,为记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先说“晓市”。每天破晓,市上人已满。卖菜的、卖肉的吆喝声不断,鸡、鸭、牛、羊、猪肉是生熟俱有。晓市往南就是“大集”,别处赶集都是五天一集,惟独沧州天天都是集,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没不了的沧州集”。
过了文庙是牛市街,牛市街东头是一所小学,小学对面是“官书局”,那里是一处文化阵地。沿牛市街往西,与锅市街并行可通到运河畔。牛市街最西头又叫姜岔子,步步向下,就是菜市口大渡口,即现在的解放桥。沿着河畔向北叫做西河沿,顺河街是以后的名字,沧州街上几家大商号都设在这条街上。
56岁的杨成龙从小住在小南门附近,他说,上世纪50年代时小南门仍旧是沧州的商业中心。他记得当时那里的市场街和顺城街上商铺林立,虽然当时鸡市街、书铺街、当铺胡同、缸市街等街道仍旧完整,但已是以住户为主了。
至今让杨成龙难以忘怀的是当年他在小南门吃的羊肉馅儿饺子,“真香啊”。理发、照相、听评书……还有洗澡,进去之后都是围着浴巾进池子,毛巾由澡堂提供,喊一声“飞把儿”,伙计就“嗖”一声把毛巾给你“飞”过来了……
出了小南门,就是钱铺街。据《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介绍,钱铺街为南北走向,南起晓市街,北止顺城路,长180米,宽6米。清初,此地有一钱铺(银元、铜元兑换并可借贷的银号),借此取名钱铺街。
出小南门往西是鸡市街,向西一直通到当铺胡同。据传,明末时期,此地是百姓买卖鸡的地方,故取名鸡市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大字号“裕盛恒”布铺,其中“裕盛恒”三个字是清末翰林、当时著名书法家天津人华世奎所题写,老板姓张。在鸡市街与书铺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关帝庙,一般的关帝庙都是坐北朝南,而唯独这里的关帝庙坐南朝北,被人们称作“倒坐”关帝庙。
鸡市街西头往北走便来到了书铺街,这条街沿着西城墙,直接通到了西门外(今新华中路)。据查,清朝此地建有“普文书局”,该街以此而得名。书铺街西侧的几条胡同是居民区。
钱铺街南头西侧为锅市街,东侧为晓市街。锅市街东西走向,东起钱铺街,西止顺河东街,长270米,宽4米。明朝末年,此地因靠南运河码头,开有几处锅店,众称锅市,后以此取名锅市街。锅市街往北是缸市街,南北走向,南起锅市街,北止新华中路,长550米,宽4米。据查,清初此地建有“天河公”“中兴”两个缸碗店,故取名缸市街。
城隍庙难寻 老商圈繁华依旧
老沧州人记忆最深的当属城隍庙,也就是老沧州的市场街,这里是沧州最繁华的地方。据《沧县志》记载,沧州城隍庙,明朝初年建立;弘治十七年,知县马奎重修;正德八年高夔铸铜为像;清乾隆五十九年知州复重建;道光五年知州潘国诏重修;同治十三年知州戴增福,光绪十二年知州骆寿先先后加修;光绪十九年乐营管带范天贵、防御安营四品府典陈其浚复修;民国十二年王雁宾、李瑞亭等呈请县府改建商场;民国十七年改为中山市场。
为了了解城隍庙昔日风貌,记者找到了当年这里的老居民于淑心,她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大学生,当时住在小南门附近。这位学农机专业的老人,毕业后在农林系统工作,她非常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于淑心告诉记者,城隍庙又叫城爷庙,解放前,是沧州城内香火最盛的庙宇之一,遗址就是现在的渤海大厦及南端一直到盐百。小时候她经常和小朋友在里面玩儿,印象很深刻。
于淑心说,她少年时代听老人们讲过当年城隍庙的样子,从当年沧州老城城外,进小南门沿顺城街向东走,不远就是城隍庙的山门。当时城隍庙正殿后门的正上方,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写着“城隍庙”三个大字。正殿中前后有两尊城隍神像,后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丝绸面料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按动它腿上的机关,他就可以站起来,两手也能动,两眼也能转。
每年正月十一这一天,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人们抬着城隍爷围着沧州的大街小巷转,看热闹的、许愿的、做小买卖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城隍爷出巡成了当时士农工商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大殿和门之间的院落里,有一座小木楼,平时一些京剧爱好者在上面唱戏,每年正月十五,还举办猜灯谜活动。
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城隍庙,最有名的应该属上海城隍庙。然而沧州的城隍爷却没有这么幸运,城隍庙在史书中,留下曲折的生命轨迹后,灰飞烟灭。
头顶一线天空,走在渤海大厦东侧狭长的过道里,数着地面的石板,我们依稀看到当年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们,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他们鱼贯而入,又瞬间消失。
古老的城隍庙,曾经是沧州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沧州的繁荣发展,目睹了沧州人民所承受的灾难与苦痛。城隍爷,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只有书中才会出现的神话形象,隐没进历史。
新道路、新商圈、新城区在镜头中“长大”
这次老照片的提供者,是57岁的宗增顺,他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建筑专题摄影爱好者,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沧州人。26年来,他走遍沧州市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狮城的匆匆脚步。
宗增顺对老沧州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的时候,我就住在运河岸边。我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当时的课本,就是运河上来来往往的帆影。南边的船来了,抛了锚,系好缆绳,货殖装卸,洗漱茶炊,与明人唐之淳过沧州时所写”渔人扣舷语,篙子中夜饭“的情景正相仿佛。小心地晃过舢板,跳到船里和船家的孩子们玩,是一件开心的事。船在码头上呆几天,我们就玩几天。经常是,和船上的小伙伴约好了游戏,好不容易熬到放学,赶到岸边,那船却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河水袅袅荡漾。”
鼓楼街、缸市街、东风路、天一坊、向阳饺子馆……那些他小时候经常走过或时常出入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他镜头中的风景。
在宗增顺的照片中,反映沧州城市“成长历程”的图片很多。当年的小孙庄一片破旧平房,全然一副农村模样。如今,它已然成为继小南门之后市区的第二个商业圈。群楼林立间,现代化商业面貌展露无遗。“小孙庄的改造就是个奇迹,当年我拍照时,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宗增顺说。
城市在镜头中“长大”了!从体育馆到体育场,从展览中心到游泳馆,从狮城公园到滨河公园,从高铁站到新一中……新城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景观、每一幢建筑,都被定格在了宗增顺的镜头中。“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用,我都拍了下来,翻看我的照片,就能想象出西部新城区成长的过程。”宗增顺说。
如今,宗增顺的近千张老照片,成为了沧州城市建设史上宝贵的财富,部分照片被规划馆、博物馆相继收藏展示,成为沧州城市变迁的印证。
老街道街名的由来
■江岔子
解放桥过去叫“军桥”。桥西侧为菜市口村,桥东为牛市街。因为菜市口居民连年贫困,附近的居民就认为是牛市上的牛把菜市口的菜都吃光了,才导致了自己贫困。于是,他们就在解放桥东连接牛市街和菜市口的一段路上插上了六个农耕用的岔子,用这种方法来阻挡牛市街上的牛,因此,这段路取名为“江岔子”。
■仁义坑
西起李家花园,东至南北大街,有一段全长50米的土路,这段路被人们称为仁义坑。过去,沧州城内有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水坑,经常有人家的孩子在水坑里玩耍被淹死的事情发生,据传,此地原有一坑,没有淹死过人,当地众称仁义坑。于是,后来填坑有了街道,人们把这条街道称为仁义坑。
■魏家胡同
沧州以大户人家命名的胡同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魏家胡同。解放桥往东不远,路北曾有一魏家胡同。魏家胡同因清朝一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1947年沧州解放时,当时的沧镇镇委就在魏家胡同里。说起魏家胡同,不得不提“散财童子”魏三哥故事。
大约在200年前清朝时候,这家魏姓人家,祖上做过几任大官,家存万贯并拥有良田千顷。他家有一阔少魏三哥,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魏三哥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但对穷苦人却能慷慨施舍,仗义疏财。人送外号“散财童子”。据传,乾隆下江南路经沧州时,在江岔子停舟拢岸歇驾,沧州文武官员得知前来叩拜迎驾。魏三哥也大摇大摆地来看热闹,乾隆便问此人是谁,为何见驾不参不跪。州官告道:“他乃当地大户人家之子魏三哥,人称‘散财童子’,他把万贯家财尽情挥霍,大都扶危济贫,帮助了穷人。”乾隆听罢对魏三颇为赏识,便不怪罪他了。魏三哥在京城还有一位姑父,是吏部尚书。他十二岁时曾到姑姑家闲住。姑姑知道他大手大脚,能花会花,便问上街游玩需要多少钱?魏三张口便要500两纹银。姑姑家有钱便一口答应,心里却想这么多钱看你怎么个花法。谁知他到前门大街首饰楼用500两银子打制了500只银蝴蝶,然后登上前门城楼一个一个随手往下抛,城楼下老百姓纷纷争抢,不到半个时辰,500只银蝴蝶全部抛光了。回到府中,姑姑问他花多少钱买了些什么稀罕物品,他如实回答,姑姑听了竖着大拇指说道:“你真是名不虚传的散财童子。”
仙人胡同在今沧州饭店的南侧,实验小学北侧。西起现在的清池南大道,东止沧州饭店东侧,为全长50米的土路面死胡同。据传,明末清初,此地住一神巫,自称白仙,众人奉之为神仙,故得名仙人胡同。
■葡萄湾
葡萄湾位于市场街道办事处的顺城路居民委员会南20米处,在南大街西侧。南起解放中路,北止顺城路。全长200米,宽5米。据《沧县志》载:“沧州城一曰狮子城,再曰幞头城。”老城形似古装官帽,城墙抹角处叫幞头湾,后写成葡萄湾。
记者手记
倘佯在老街巷,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里,从一条条老街、一个个老建筑,就可以感受到沧州历史的沧桑。每座城市都有一些隐藏的秘密,它可能是一间小店、一种味道、一个人、甚至是一条街道……旅行指南不会推荐它们,甚至连本地人都不是特别熟悉它们。但是,透过它们,你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本色。在“老沧州”的心里,城里那些古老的街道,总是有那么多的“味道”。这“味道”关乎历史的沧桑、关乎心灵的回归,承载着老沧州人的记忆和情怀。老街让古韵穿梭千年,给人沉淀的力量与宁静的守望,但老街也在逐渐消亡,因为消亡,追忆变得更美,更绵长……如果,你恰好看到这篇关于老街的文章,如果你在沧州,请抽个时间再去这个城市里古老的回忆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