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派吧 关注:38贴子:1,308


IP属地:山东1楼2017-06-09 18:32回复
    洪武时期,有一事对后人影响很大,这就是朱元璋采取特务手段,侦缉臣僚私下的言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处处猜疑多虑的性情所致,但更重要的是他出于控制臣僚的目的。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鶐治的先河。
    朱元璋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的刑法,使不少大臣惨死杖下。
    这样,朱元璋通过这些机构布下了一张监视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僚到百姓,都处于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明初几起大鶐狱的兴起,多与这些机构有关系。朱元璋尝说:“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这就充分暴露了他专鶐制帝王的嘴脸。
    朱元璋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鶐治。待蓝玉案犯处理完后,他申明,以后一切案鶐件交由朝廷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可惜没过几年,他的四子朱棣以“靖难”成功,登上帝座,又重新利用锦衣卫来镇鶐压建文帝的臣下,并且还设置了提督东厂,开了明代厂卫一起制造恐怖气氛的先河,对明朝政治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把封鶐建专鶐制发展到了极端,采用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统鶐治手段,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其专鶐制统鶐治的不得人心。
    在加强皇权、加强专鶐制统鶐治的同时,朱元璋又实行了分封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这些藩王各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人。如宁王朱权,就藩喜峰口外的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明史》卷一一七《宁王鶐权传》),俨然是一支不小的武装力量。诸王有统兵和指授军事的权力,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万九千人,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赋予亲王如此大的权力,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大臣叶伯巨上鶐书以汉初吴王濞七国之乱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为鉴,告诫朱元璋“分封逾制”,祸患马上就会降临。忠言逆耳,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立即派人把他抓来关入牢狱(《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传》)。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IP属地:山东2楼2017-06-09 18:32
    回复
      2025-05-15 15:31:27
      广告
      洪武时期,有一事对后人影响很大,这就是朱元璋采取特务手段,侦缉臣僚私下的言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处处猜疑多虑的性情所致,但更重要的是他出于控制臣僚的目的。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鶐治的先河。
      朱元璋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的刑法,使不少大臣惨死杖下。
      这样,朱元璋通过这些机构布下了一张监视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僚到百姓,都处于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明初几起大鶐狱的兴起,多与这些机构有关系。朱元璋尝说:“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这就充分暴露了他专鶐制帝王的嘴脸。
      朱元璋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鶐治。待蓝玉案犯处理完后,他申明,以后一切案鶐件交由朝廷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可惜没过几年,他的四子朱棣以“靖难”成功,登上帝座,又重新利用锦衣卫来镇鶐压建文帝的臣下,并且还设置了提督东厂,开了明代厂卫一起制造恐怖气氛的先河,对明朝政治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把封鶐建专鶐制发展到了极端,采用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统鶐治手段,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其专鶐制统鶐治的不得人心。
      在加强皇权、加强专鶐制统鶐治的同时,朱元璋又实行了分封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这些藩王各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人。如宁王朱权,就藩喜峰口外的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明史》卷一一七《宁王鶐权传》),俨然是一支不小的武装力量。诸王有统兵和指授军事的权力,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万九千人,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赋予亲王如此大的权力,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大臣叶伯巨上鶐书以汉初吴王濞七国之乱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为鉴,告诫朱元璋“分封逾制”,祸患马上就会降临。忠言逆耳,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立即派人把他抓来关入牢狱(《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传》)。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IP属地:山东3楼2017-06-09 18:33
      回复
        洪武时期,有一事对后人影响很大,这就是朱元璋采取特务手段,侦缉臣僚私下的言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处处猜疑多虑的性情所致,但更重要的是他出于控制臣僚的目的。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鶐治的先河。
        朱元璋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的刑法,使不少大臣惨死杖下。

        这样,朱元璋通过这些机构布下了一张监视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僚到百姓,都处于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明初几起大鶐狱的兴起,多与这些机构有关系。朱元璋尝说:“譬如人家养了恶犬,则人怕。”这就充分暴露了他专鶐制帝王的嘴脸。
        朱元璋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鶐治。待蓝玉案犯处理完后,他申明,以后一切案鶐件交由朝廷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可惜没过几年,他的四子朱棣以“靖难”成功,登上帝座,又重新利用锦衣卫来镇鶐压建文帝的臣下,并且还设置了提督东厂,开了明代厂卫一起制造恐怖气氛的先河,对明朝政治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把封鶐建专鶐制发展到了极端,采用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统鶐治手段,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其专鶐制统鶐治的不得人心。
        在加强皇权、加强专鶐制统鶐治的同时,朱元璋又实行了分封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这些藩王各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人。如宁王朱权,就藩喜峰口外的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明史》卷一一七《宁王鶐权传》),俨然是一支不小的武装力量。诸王有统兵和指授军事的权力,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万九千人,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赋予亲王如此大的权力,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大臣叶伯巨上鶐书以汉初吴王濞七国之乱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为鉴,告诫朱元璋“分封逾制”,祸患马上就会降临。忠言逆耳,朱元璋非但不听叶伯巨之劝,反而骂他是离间骨肉,立即派人把他抓来关入牢狱(《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传》)。叶伯巨所预见的分封之祸,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就应验了。


        IP属地:山东4楼2017-06-09 18:34
        回复
          记载洪武一朝历史的《太祖实录》在建文年间已经修成。但朱棣以为这部实录不利于自己的统鶐治,于是又命人重修。重修之后,朱棣仍然不满意,又命三修。三修实录历时七年之久才完成,这时朱棣才说:“庶几稍副朕心。”重修实录无非是想掩盖历史事实,说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朱棣将有关建文的史籍一概禁毁,于自己不利者则片纸不留。
          在掩盖历史事实的同时,朱棣更懂得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统鶐治的重要,为此,他进一步强调程朱理学为学术正统。朱棣派人编辑的《五经四书大全》,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程朱理学,用以控制士人的思想。朱元璋与朱棣的文化专鶐制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恶劣,至为深远。而朱棣在这方面的活动较其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棣用锦衣卫来镇鶐压建文帝的臣下,并且还设置了提督东厂,开了明代厂卫一起制造恐怖气氛的先河,对明朝政治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建文帝曾说《大明律》量刑较前代往往加重,因而稍稍放宽。朱棣则声称“刑名一以《大明律》科断”。实际他的严刑酷法比朱元璋更有过之。他登上皇位后,对反对派的残酷杀戮令人发指。更为恶劣的是,朱棣强化了恐怖的特务统鶐治。皇帝的亲军锦衣卫设有监狱,称为诏狱,它曾是朱元璋实行残鶐暴统鶐治的工具。后来朱元璋也认为这太过分,先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继而又宣布内外刑狱不得上交锦衣卫,而由司法机关审理。朱棣上台,重新设立了诏狱,而且刑罚花样翻新,为后世开了恶端。朱棣由藩王夺位,为钳制人口,又用宦官组成了东厂,专门“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厂卫联结,形成一个严密的特务网。
          在朱棣的军队中有不少“鞑官”和“鞑军”,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效了力。他即位后,更以优厚的待遇给予归服的蒙古军民,除根据原有官爵授予官衔外,还赐予衣、钞、牛羊、孽畜。有愿居京师者,还给以居第及日用什器。在蒙古族聚居地,凡归顺的,也如内地设置卫所。这些卫所以当地酋长为首领,给予都督、副都督、都指挥等官衔,管理当地政务,朝廷则不加干涉,因而这些卫所被称为羁縻卫所。羁縻卫所的首领定期入塞朝贡。他们带来马驼牛羊,而朝廷赐予锦缎丝绢,多余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鶐售。这种朝贡实际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贸易形式。在交往中,朱棣主张“厚往薄来”,即赏赐给予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
          苏松重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建文年间曾宣布减免,而且解除苏松人不得在户部做官的禁令,这一德政也在恢复旧制的口号下被取消了。结果是“吴民大困,流鶐亡日多”,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苏松农民不仅要交纳重赋还要承担税粮北运的费用,负担更加沉重。更有甚者,朱棣连建文年间限制僧道占田的规定也予以废除。


          IP属地:山东5楼2017-07-21 20:48
          回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不久,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鶐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
            朝廷下诏责燕王。燕王朱棣佯装疯癫,走呼市中,抢夺酒食,语多妄乱,有时竟卧在土中,整日不起。
            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准,终于改封南昌。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镇相抗。


            IP属地:山东6楼2017-07-21 20:49
            回复
              解缙初入狱时曾遭到严刑拷打,因而辗转牵连到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及李至刚等人,都被逮入狱。王偁、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旸等人先后瘐死狱中。


              IP属地:山东7楼2017-07-21 20:50
              回复
                大才子、文学家、书法家解缙,被朱棣下狱鶐死。


                IP属地:山东8楼2017-07-21 20:51
                回复
                  2025-05-15 15:25:27
                  广告
                  明朝文字狱


                  IP属地:山东10楼2017-07-21 21:05
                  回复
                    明朝文字狱
                    明太祖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鶐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都杀了。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斩。(《朝野异闻录》)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明史-苏伯衡传》卷285)
                    明成祖
                    朱棣全面继承了他父亲文字狱的暴政,杀了方孝孺后,立即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门人不得已,将方的诗文改名为《侯城集》,才得以行于后世。永乐三年十一月,庶吉士章朴家藏方孝孺诗文,被斩。(《明通鉴》卷十四)
                    其他跟方孝孺有关的文字也不行,比如方孝孺的老师宋濂(《元史》的作者)诗集中有“送方生还宁海”,全部被删节涂墨。还有练子宁的《金川玉屑集》也在查禁之列,还有建文帝的殉难诸臣的诗文一律被禁止发行,一切有关建文帝的文字都不许露面,还鼓励告密,如永乐九年,黄岩县告发有人持建文时士人包彝古所进楚王书,下法司严惩。(《明通鉴》卷十六)
                    明武宗
                    浙江佥事韩邦奇因为看到宦官掠夺富阳茶鱼,为害一方,作歌哀之,被当地的镇守太监王堂认为诽谤圣上,下诏狱,罢黜为民。(《明史-韩邦奇传》卷201)
                    明世宗
                    河南巡抚胡赞宗因为写迎驾诗中“穆王八骏”语为诽谤,被革职,杖四十。(《明史-刘刃传》卷202)
                    南京工部尚书吴廷举因为引用白居易、张永诗句“朝廷雇我做闲臣”“江南闲煞老尚书”,嘉靖帝大怒,将其革职。(《明史-吴廷举传》卷201)
                    嘉靖十六年,应天府试,考生答卷多讥讽时事,考官评语失书名。嘉靖帝大怒,将考官江汝璧、欧阳衢下诏狱,罢黜为民,府尹孙懋下南京法司。


                    IP属地:山东11楼2017-07-21 21:06
                    回复
                      朱元璋与文鶐字鶐狱。
                      有一部分文人不愿当朱元璋的王朝的官,有的甚至采取自杀、自鶐残肢体、逃往漠北、隐居深山等办法,躲避朱元璋的征调。典型的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俩,斩断手指,誓不出仕。朱元璋把他们逮到南京审问,他们称红巾军为“红寇”,引起朱元璋大怒,下令把叔侄俩押回原籍,处以死刑。当时许多不愿和朱元璋合作的地主文人都落了个杀头没产的下场。
                      朱元璋的疑忌心越来越大。因为他曾经当过和尚,所以忌讳“光”、“秃”这些字眼,就连“僧”字也很刺眼,推而广之,连和“僧”同音的“生”字,也不喜欢了。他早年投身红巾军起鶐义,最恨人说“贼”、“寇”,连和“贼”字形音相近的“则”字,看到也生气。明初地方官逢年过节、皇帝生日及皇家喜庆日子所上的表笺,都是歌功颂德的言辞,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然而这小小的表笺,却使朱元璋屡次发怒,下令处死作者。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一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牵强附会,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过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意,是骂他当过和尚。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有“遥瞻帝扉”,“帝扉”被读成“帝非”。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就更严重了,“法坤”是“发髡”,“藻饰太平”是“早失太平”。翰林院编修高启曾经作了一首名叫《题宫女图》的诗,其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二句,被朱元璋认为是讥讽他的,从此怀恨在心。后来苏州知府魏观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犯了忌讳,被人告发。正巧新房子的上梁文是高启写的“龙蟠虎踞”,朱元璋大怒,把高启和魏观均腰斩。
                      文鶐字鶐狱从洪武十七年(1384)闹到二十九年(1396),前后达十三年。其间,造成了朝野文人提笔怕文鶐字鶐狱,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据说,有一年元旦之夜,朱元璋微服出巡。他忽然发现一个灯谜上画了一个女人,手里抱着一个大西瓜,安然地坐在马背上,马蹄故意画得特别大。朱元璋见了大怒。回宫后即命察缉,结果将做灯谜的杖死了。刑官执刑后,还莫名其妙,后来才明白,原来马皇后是淮西人,是个大脚,朱元璋怀疑灯谜是在暗讽马皇后,就这样一条小小灯谜,竟送了一条人命。
                      文鶐字鶐狱反映了朱元璋的专横、极度专鶐制和残鶐暴。另外有人对以上文鶐字鶐狱提出异鶐议,例如据历史学家陈学霖先生考证,朱元璋极可能因个人好恶,或以政治关系需要铲除异己,故意断章取义,而罗鶐织成狱(陈学霖:《明太祖文鶐字鶐狱案考疑》,《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但是即使这样,也仍然反映出朱元璋的专横、极度专鶐制和残鶐暴。
                      朱元璋与海禁。
                      朱元璋时期,倭寇频繁劫掠明朝,朱元璋没做到他吹嘘的“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反而采取海禁。
                      明初,倭寇时常侵扰劫掠明朝,见于史籍记载的也很多。如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明太祖实录》卷三六、四○、四三、五三)。以后倭寇仍频频入侵。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卷七○),采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申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97)还再次申明“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二三一、二五二)。完全采取禁海政策,这一封闭政策对明初体制、经济都影响不小。


                      IP属地:山东13楼2017-07-31 23:36
                      回复
                        朱元璋:一个全面倒退的制鶐度创立者
                        1、 政鶐治上的彻底独鶐裁
                          朱元璋出身赤贫,为了保证这个王朝千秋万代属于朱家而殚精竭虑,这是他的最高宗旨,要了解他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从这条线索上着手。正是为这个最高宗旨,朱元璋不断兴起大鶐狱屠鶐杀功臣,因为在他眼中,这些功臣都是自己江山的潜在威胁。朱元璋罗鶐织的“胡蓝党案”,不仅诛杀了开国第一功臣前丞相李善长、丞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还牵连屠鶐杀了几万名官鶐员。
                          杀了功臣后朱元璋仍不放心,他借着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已经有1500余年历鶐史的宰相制鶐度,还以“祖训”的形式告诫子孙不得恢复:“今我鶐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鶐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鶐家处死。”朱元璋杀功臣和废除宰相制鶐度的目的是“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事皆亲决”,他不仅要承担最高决策者的角色,还要领鶐导政鶐府各部门的日常政务,因此忙成一团,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涉及事务3391件,即平均日处理400余件事务。像朱元璋这样精力超凡的人毕竟很少,因此他的子孙们不可能都像他这样勤于政务,但又不敢违背祖制恢复宰相制鶐度,只好创立了内阁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助手。
                          明代的内阁制鶐度始于明成祖朱棣,他选拔一些亲信文士以殿阁大学士的头衔参与一些军国大事的决策和处理,当时只相当于皇帝的秘鶐书班子。由于皇帝不可能有精力处理所有大臣的奏章,便由内阁大学士审阅并拟定初步的处理意见纸条粘贴在原奏章上,以供皇帝参考,此即为“票拟”或称“条旨”。皇帝看后,即用朱笔批示意见,叫做“朱批”或“批红”,下发执行。明中期以后,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士也由尚书担任,还加了太保、太傅等正一品的头衔,似乎又恢复了宰相的地位。皇帝们懒于政事,只是深居宫中,让身边的太监与内阁沟通,甚至委托司礼监太监(高级宦官)掌握批红的权力,即由太监代行皇权。这些变化都与朱元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朱元璋废除旧制鶐度违反了基本政鶐治的规律,明中期后形成的内阁—司礼监双元体鶐制的怪胎就是对他的最好嘲讽,这位严禁宦官干预政事的开国皇帝没有想到,他的后代们正是依靠宦官维系统鶐治。由于宦官代行皇权,而内阁代行的只是部分相权,因此内阁逐渐要仰宦官的鼻息,即使有明一代最有实权的首辅张居正也只得交结司礼监太监冯保才能巩固他的地位,推行他的政鶐策。
                          在明朝之前,皇帝的诏书不经宰相的副署即不能生效,而明朝的内阁并没有这种权力,因此皇帝本身的素质会严重影响整个国鶐家的命运。自明英宗以后,除个别如孝宗外,其他的皇帝多懒于政事或行鶐事荒唐,皇权多操于太监之手,而他们由于生理的缺陷导致身心变鶐态,出身寒微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行鶐事多乖戾、荒谬,因此出了葬送明朝几十万京营精锐的太监王振,出了满朝文武认其为干爹的刘瑾,最后出了为明朝送终的九千岁魏忠贤,明朝政鶐治黑鶐暗根本的原因要归咎于皇权独大,加上皇帝本身素质低下,大臣们却难以补救,最终导致整个王朝的崩溃。
                          2、严格控鶐制下的保守、封闭社鶐会
                          朱元璋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大鶐权独揽的独鶐裁者,他还设法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社鶐会不稳定的因素。他之所以夺得天下是因为参加了元末的农鶐民军,因此他竭力想杜绝历鶐史的重演,在他看来,民众的自鶐由流动和接鶐触是导致社鶐会动鶐乱根源之一。因此天下平定不久,即实行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鶐度,将民众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民众不能改变自己的户籍,只能世代为民、为军、为匠,这是禁止民众的身份流动。在空间上,更是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即农鶐民日常只能在方圆一里内活动,便于相互监鶐视。另外任何人离开家乡百里以外,都必须持官鶐府颁发的“路引”,否则即治罪。整个国鶐家变成了一个牢鶐笼,民众不仅没有空间流动的自鶐由,也没有身份改变的自鶐由,只是尽其本业,为皇帝提鶐供赋税、徭役。
                          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物质的丰富,物质的丰富会带来奢侈,奢侈会打破他精心策划的等级;商品经济一定要有资源的流动,社鶐会流动会带来不稳定,这也是朱元璋憎恨商品经济的缘由。明初的首都应天鶐府(今南京)拥有世界上最雄伟、规模最大的城墙,即建于朱元璋时代,所用的亿万块城砖竟然是产自全国至少一百多个州县,即每个州县生产出千万块城砖后千里迢迢运往首都。为什么朱元璋不在首都建造一个城砖工厂,而要不顾规模经济,不顾运输成本采用全国制鶐造的模式?其实不仅如此,政鶐府所需的纸张等办公用鶐具也同样是在全国各地征用,而不是货币就近采购。民众们不仅要直接为政鶐府和军鶐队生产各种各样的物资,而且要承担运送的任务,这常常导致承担者的家庭因此破产。朱元璋甚至一度想建立这样一种新型的军民关系,即由具体的民众为具体的军鶐队对口直接提鶐供给养。他的意图至此已经很明显,尽量减少商品经济的存在,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因此不难想象朱元璋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从而彻底根绝了明朝之前一向繁荣的海外贸易。朱元璋想恢复的只是一个封闭的小农田园社鶐会,这种安定、保守、贫穷、封闭、等级森严的社鶐会最有利于他的江山长久稳固。
                          3、思想上的禁鶐锢
                          社鶐会不稳定的根源说到底还在于思想,如果天下每个臣民都抱着忠君的思想,安于天命,守着自己的或民、或工、或匠的身份,不随便走动,按时按量交纳赋税,生产城砖、纸张等等物资,再运送它们到京鶐城,这就是朱元璋心目中的美好、祥和的社鶐会。为了建设这个美好的社鶐会,朱元璋不仅做出种种开创性的制鶐度安排,而且要在思想上彻底控鶐制民众,这才是稳定之本,因此他当仁不让地充当起了全民的导师。朱元璋行鶐事一向雷霆万钧,或以谋反、或以贪鶐污罪名诛杀官僚从来不手软,而且极尽各种酷鶐刑之能事,一度杀得朝鶐廷几无人上班,不得不将监狱中的官僚们暂时释放戴罪办公,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案例,编成了一本<大诰>,全国每户人家都必须收藏、诵读,还有专职人员定期在学校或集市上宣讲,教育全国鶐民众要遵纪守法,否则就是书中那些案犯的下场,这就是传统的招数:“使民战栗”。
                          朱元璋不会仅用"使民战栗"这一个招数统鶐治天下的,他还会软的一手,即用宣鶐传教鶐化的方式"使民温驯"。朱元璋拟定了一个<劝民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让一些残疾人手拿木铎,挨家挨户宣讲,即让民众安分守己,严格遵照朝鶐廷的规定办事,不能乱走乱动。他还恢复了周朝的"乡饮酒礼",于每年正月初一由当地的里长(村干鶐部)召集村鶐民按年龄大小排列进行年终总结,检讨是否有违反朝鶐廷规定和道鶐德规范的行为,如果有,则要予以惩罚。
                          单纯的口头宣鶐传毕竟没什么力量,所以朱元璋用八股文来强化国鶐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即以八股取士,应试作文必须依经立义,因而称为制义,规定考鶐试范围在朱熹注的<四书>和<五经>内,其体裁均以八股为格式,称之为八股文;考生只能是"代圣鶐人立言",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思想。虽然考鶐中功名的概率极小,但这是处于严酷户籍管理制鶐度下的明朝民众惟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因此天下人趋之若鹜,只要有能力必然要供养孩子自小诵读四书五经,从而被灌输忠君的思想。自此,天下读书人穷首皓经,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些八股章句、朱熹集注中,失去了自身的思想和创造力。
                        明朝的文官全部来自八股取士,虽然其中不乏有极少的异数,但绝大多数只是些没有思想和能力的低鶐能鶐儿,考鶐中进士者往往连<史记>、<汉书>也没读过。对八股取士批鶐评最为深刻的是廖燕:"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一语道破八股取士实际是愚鶐民之术的本质。
                          <孟子>中包含有人本主鶐义的思想光辉。孟子宣称"民为贵,社鶐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话句句直刺朱元璋的心里,他其实就是孟子所说的"残贼之人",而孟子宣称民众有权力起来推鶐翻诛杀这种独鶐夫民鶐贼。这些思想最为朱元璋所痛恨,因此他刚即位就想将孟子配享孔子的地位撤消,虽然由于臣下反鶐对未遂,但他无法容忍这样的言语存在,因此命刘三吾删改<孟子>,将这些言鶐论统统删除,新编一本洁本的<孟子节文>。
                        朱元璋甚至凶鶐恶地告诉刘三吾,如果孟子这个老家伙活在现在,自己一定要杀了他。这样一位宣称要杀儒学宗师、删改儒学经典的独鶐夫只是儒学经典的利鶐用者,他一心追求的只是君权至上,臣民皆是奴鶐才,不仅在行为上是,在精神上也必须是奴鶐才。
                          4、余论
                          朱元璋是中鶐国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独鶐裁统鶐治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制鶐度是为其独鶐裁统鶐治服鶐务,因此他不惜倒鶐行鶐逆鶐施,在政鶐治上集鶐权,废除宰相制鶐度,以达成大鶐权尽在皇帝的局面,从而打破了皇权与相权的相对平衡,皇权从此不受制约,政鶐治上失去了自我平衡和修正的能力,结果导致皇权借助宦官实施恐怖黑鶐暗统鶐治。这一制鶐度为清朝全盘继承,但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皇权不再借助宦官统鶐治,而是完全由皇帝本人亲自执行,即恢复到了朱元璋的初衷。这就造成了天下安危系于皇帝一身的局面,皇帝本人的素质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政鶐治局势,明朝中后期的衰亡与此息息相关。
                        由于惧怕社鶐会流动性带来的不安定,朱元璋反鶐对商品经济,禁绝海外贸易,他想建立起一个保守、落后、封闭的小农社鶐会,其经济生产和居住环境也由政鶐府严格限定,人身也缺乏自鶐由,不得改变自己的社鶐会身份,不能自鶐由空间流动,为此他设置了中鶐国传统社鶐会中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鶐度,将整个社鶐会变成一个牢鶐笼。在思想上,他更是一面进行奴化教育,一面大兴文鶐字鶐狱,从而禁鶐锢了天下创新的思想。
                        明中后期在沿海的发达地区重新出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局部开展了海外贸易,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但这些只是在明朝专鶐制统鶐治的巨石压鶐迫下顽强成长出来的萌芽,而不能将其归功于明朝统鶐治的本身。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全面反鶐动和全面闭关锁国,中鶐国就可能继承并发展在明朝之前的中鶐国已经存在的世界领先的海外贸易,从而在15世纪开始的世界全球化运鶐动中占据领鶐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及其开创的制鶐度是中鶐国历鶐史的大悲剧和大倒退。(作者为复旦大学历鶐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IP属地:山东15楼2017-08-01 01:51
                        回复
                          朱元璋用胡惟庸整人,然后又把胡惟庸弄死,编出的罪证笑掉人的大牙。胡惟庸都被杀好几年后,如瑶藏主事件才发生,居然也成了胡惟庸的通倭罪名。明粉过人秉承了朱元璋一如既往的脑洞大开神功
                          “燕兵所过州县,义民目为叛逆抗拒之,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多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卷二二)
                          “顺天八府所属见在人户十八万九千三百有奇;未复业八万五千有奇,已开种田地六万三千三百四十三顷有奇,未开种十八万一千四百五十四顷有奇。”《明太宗实录》卷二
                          一场靖难下来,中原大片地区人口大减、土地荒废,这就是明粉吹嘘的永乐剩世的真面目。
                          朱棣明明是明朝的罪人,却被明粉吹捧成永乐大帝,明朝是个笑话,明粉是笑话里的笑话
                          明代朱棣靖难之变,把河北一带杀的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的时代叫永乐剩世,全民给皇帝抓蛐蛐的时代叫仁宣之痔,明朝这样的大笑话,真是古之罕见,今之罕无


                          IP属地:山东16楼2018-05-20 10:50
                          回复
                            朱棣开启明朝宗室争夺皇权的血腥全武行的罪人一枚。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他的儿子又为抢他孙子的皇位造了反。再之后,就连一个两字封号的郡王都能煽动起边军搞武装斗争;接下来还有宁王造反。
                            说到造反,我大萌可是连当王爷的都积极参加。朱棣靖难,汉王造反,万安王造反,宁王造反。朱棣开了先河恶例,明朝宗室为了争夺皇位动不动就搞出全武行来
                            就连斗蛐蛐大王朱瞻基在明朝皇帝里都算明主了,真是矬子里选出的矬子,**里的三架战斗机啊
                            明朝最可笑的就是促织天子当政的那十年居然是明朝最好的时代,为个蟋蟀逼死人命的仁宣之痔啊
                            明朝皇帝玩蟋蟀逼死人命,动不动就10倍加税。
                            号称明朝第一清官神断的况钟是个神马东西?诬陷同僚,替促织天子抓蟋蟀,这就是明朝最好的皇帝和最好的大臣啊,所谓明朝就是一个笑话


                            IP属地:山东17楼2018-05-20 10:50
                            回复
                              2025-05-15 15:19:27
                              广告
                              明朝从洪武元年到成化初年,连100年都没有,就制造了数百万流民。
                              大明动不动就能整出个上百万人的流民起义,只是幸运的没有早出现李自成哪样的人物,不然大明恐怕到成化年间就要完蛋了
                              ”丑老妪骑牛吹笛,此李西涯一生相业“的李东阳就是朱佑樘一手提拔的,曲事刘瑾,带坏明朝士林风气的罪魁祸首之一。还有刘大夏这个守旧的老官僚也是明孝宗一手提拔的。瞧瞧他的用人吧,给宋孝宗提鞋都不配
                              再看看被吹捧成”一哥“的那个王阳明吧,学儒不成学道,学道又不成改学佛,学佛还是不成,结果只好神神秘秘的搞了个所谓龙场悟道,还自称悟道的时候听见耳朵里有人小声说话。这是啥,幻视幻听啊,精神病的先兆啊。然后就装模作样的到处讲学,整个一个神棍嘛。所谓明朝,就是个笑话。
                              利玛窦到了明朝,带个普通的玻璃三棱镜,居然被大明当成了宝石。展示了一幅世界地图,结果大明非要求人家重新画一幅,一定要把大明放在地图中心。用一万多水师赶跑了几艘商船几百个人就变成了重大胜利,被英国人攻上陆地拆了虎门炮台,明粉倒个个装聋作哑不承认了。
                              总共射死两个人就被吹嘘成亲自指挥了两场大胜仗的明武宗哎


                              IP属地:山东18楼2018-05-20 1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