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无声吧 关注:27贴子:1,806

千秋诸葛我评说

收藏回复

  • 222.94.137.*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评1 
  葛亮是千里马。 
  刘备自然是伯乐,慧眼识珠,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可千里马毕竟只是千里马。它起不到一个伯乐的作用。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独自一人力保蜀汉,支撑了整整14个年头;然人力犹有尽时,武侯六出祁山时,天象已经预警,于是五丈原上帝星陨落,国失相父,千里马力竭而死。 
  诗人不禁感叹:“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溯到楚汉相争,项藉遭韩信十面埋伏大败逃往乌江,最后身边仅剩十余骑,便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然而项羽不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何落得乌江自刎? 
  诗人又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范增已死,韩信犹在。所以刘邦赢了,赢在人才上。 
  诸葛亮也一样,六出祁山皆成空,输也就输在人才上。 
  “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不就说明了蜀汉后期的人才奇缺吗?五虎大将一个一个辞世,得不到新的人才补充,如何不输给人才济济的魏国? 
  所以我说,诸葛亮晚节不保。 
  但仔细想来,这也非全无来由。先看看荆州,为什么诸葛亮要关羽守荆州?关羽心高气傲,打起仗来还可以,但守城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运输,防御部署,战略决策,让关羽这种性格的人来守城,是绝对不行的。排除诸葛亮失策,这就只有一个理由——诸葛亮想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没什么,一个政治家就有这样的手段,否则不可能有大作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关羽从前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和刘备兄弟相称,一直很看不起诸葛亮;华容道上,关羽不顾诸葛亮再三命令,放走曹操,虽然后世有人评说这是诸葛亮故意的,可别人看来,关羽实实在在冒犯了诸葛亮的威信;而且刘备从前是一届流寇,他要立国,规矩就要有,关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可为什么诸葛亮不叫张飞一起守荆州呢?原因也很简单——关羽张飞在一起,荆州就丢不了。这可能没什么依据,但接下来诸葛亮不重用人才,来由就大了。诸葛亮要建立一个蜀国,真正是他希望的蜀国,所以他需要权力,很多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他当然不允许有人才窥伺他的权力,所以他要重用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做事,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而且刘禅昏庸,不可能让他主持人才选拔,诸葛亮迫切的希望让他事必躬亲,没有多余的时间选拔人才。所以蜀汉就每况日下——虽然表面上是蒸蒸日上。诸葛亮快死了,才找个姜维接班,而且还要把窥伺了一辈子权力的魏延干掉,可怜的魏延!政治的牺牲品!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三国——处处充满了算计敲诈的三国,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杰出的臣子,杰出的政治家。 
  评2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1楼2005-10-15 18:02回复
    • 222.94.137.*
      评3 
      既生渝,何生亮!”这来自千年以前的叹息,不仅是一句单纯的话,它却从一方面,讲述了诸葛孔明的才干。 
      也许是天妒英才,诸葛孔明的一生并不很顺利,特别是从刘备死后,耗尽心血去扶持一个扶不起阿斗。在他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我看见,他熠熠生辉的精神与才干。 
      诸葛孔明不愧为一条卧龙,深不可测,通晓天文地理,精于军事,非常人所能及。江东那个周瑜自以为技高于人,不巧碰上诸葛孔明,给活活气死。这种人胸襟也太窄小,如何能容纳百川,站住一个客观角度看事情。诸葛孔明却恰巧相反,初出草庐,蜀军上下无一人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到这里,我暗自轻笑、叹息,不由有想起很多。 
      诸葛孔明“报先帝而忠陛下”一片忠心,天地可鉴。看完这篇感情真挚的《出师表》诸葛孔明进谏时的激动我如同身受,心潮澎湃。自古以来,人们崇尚道、德、忠、义。在诸葛孔明的身上,我都能看见,他对刘备知遇知恩的涌泉相报所谓义;他为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忠;在军事上,他遵循道义,他为人品德优秀,正直更是不可多得。马谡是诸葛孔明的好友,但马谡由于自傲使街亭失守,诸葛孔明也不得不以军法处治他。春秋时曾有孙武列女操,斩王妃;三国时,又来失街亭斩马谡,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可真不是人人都有。 
      反过来,说到诸葛孔明之死,真是有些感触,为什么伟人都死得特别苍凉呢?先是屈原投江之死;后是陶渊明“拒世”?饿死,而今又有诸葛病逝于行军途中。归根就底,他们生于乱世,所以时世造英雄,社会混乱,政治不安宁,又怎可能让贤士有喘息之机。诸葛孔明太过于尽心尽力,刘禅本来昏庸,再怎么辅佐也不能改变他的懦弱,也许,这是诸葛孔明命该如此。 
      总之,亮如神龙在天,不可测也。我吟诵着个建安遗风,心写千年之前,不觉感到惊叹,又略带丝丝惋惜。 
      评4 
      我看诸葛亮 
      最近,电视上又在放《三国演义》了,片中那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我却并不欣赏。 
      在老百姓眼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能呼风唤雨,他是一个极聪明极有胆量的人。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一个个故事使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 
      可我认为诸葛亮不智,不智在择主,选择了刘备。都说刘备仁慈,可仁慈得不是地方。一个大丈夫应想得更远,有些地方当舍则舍,否则就有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之嫌。老靠别人协助,自己只会哭哭啼啼地去赢取 别人同情的人我决不欣赏。选错了主就注 定了结局。如果诸葛亮去帮了曹操,那中 国不早就统一了吗? 
      诸葛孔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早就明白以蜀对抗强大的魏,是没有胜算的,“六出祁山”只是以攻为守罢了,既然早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可能,为什么还要维持着蜀汉政权呢?这只能说是诸葛亮的愚忠,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士为知己者死”,可刘备死后他辅佐的是一个抬不起的阿斗,这也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不能认清形势,跳出朋友道义这一小小的束缚是个很大的失误.不是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看来诸葛亮就不能称之为“俊杰”,只能是一位“忠臣”,他的不智也就表现在这里  
    


    2楼2005-10-15 18: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禁言 |3楼2005-10-15 18:07
      回复
        诸葛亮是我的崇敬对象.


        禁言 |5楼2005-10-16 16:40
        回复
          • 219.145.150.*


          6楼2006-01-03 21:24
          回复
            • 219.145.150.*
            (一)弃隐入仕 
                              ——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存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 ,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从而其弥合方式是毁灭与保存。”③诸葛亮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坚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


            7楼2006-01-03 21:26
            回复
              • 220.161.103.*
              我草我才是最厉害他也只不过是我儿他见我还要叫我爸爸,,,,,


              8楼2006-01-23 22:27
              回复
                • 60.212.228.*
                为什么楼上的说话不带标点,难道说话也这样??那岂不是得憋死?


                9楼2006-05-13 16:2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222.134.119.*
                  8楼恶心,自大,有本是也建个狂人不文明国啊!不过先劝你找个精神病院还有镜子^^^^^^^^


                  10楼2006-05-14 20:30
                  回复
                    • 221.214.194.*
                    8楼的真不要脸!!!!!!!!!!!!!!!!!!!!!!


                    11楼2006-05-18 21:51
                    回复
                      • 61.183.24.*
                      《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决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为而发。时当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征顺利,因而先进安后之言,再表夺胜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述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之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12楼2006-05-30 21:14
                      回复
                        • 222.160.60.*
                        《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决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为而发。时当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征顺利,因而先进安后之言,再表夺胜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述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之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13楼2006-07-23 22:46
                        回复
                          • 61.185.114.*
                          8楼的 
                          说话动动脑子
                          不会说就别说
                          好吗


                          14楼2006-07-30 14:47
                          回复
                            • 59.35.239.*
                            曹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尽管他也善于用人,但也许诸葛亮最后可能被他所害也有所可能,诸葛亮他选择帮刘备,那是因
                            刘备他值得诸葛亮为他办事,他有诚意,诚心,虽当时的形势对刘备很不利,但他也许是相信希望是有的,事在人为,也许只要诸葛亮用他的全力.形势会改变,..........而且刘备很信任他,把他看的非常的看中,尽管诸葛亮他领导也有失败,但刘备却还是叫他办事,对他无猜疑之心,这点是可贵的......


                            15楼2006-07-30 18: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222.170.22.*
                              诸葛亮不可能效忠于曹操。文章还不错


                              16楼2006-08-12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