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导师吧 关注:258贴子:862
  • 0回复贴,共1

《大学》之由来:源于《礼记》,唐代之后才被重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按: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的《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在唐代以前,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但到了中唐时期,韩愈著《原道》引用《大学》语句后,《大学》遂渐为天下学者所重。

《大学》历史的渊源

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的《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东汉郑玄注《礼记》时一并作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也一并作疏。至宋代,仁宗天圣五年(1027)八月,以《大学》赐新第进士王拱辰。
后来,登第者皆赐以《儒行》《中庸》《大学》等篇。不久,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一卷,是为《大学》别出单行之始。至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表彰《大学》《中庸》二篇,以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宋南渡之后,朱熹(1130-1200)于孝宗淳熙时,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子所撰《大学章句》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大学》遂成为士人应举之必读书。

《大学》源于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前551-前479)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著作,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汉代把孔子编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们对“经”的各种解说和诠释,则统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先秦流传下来的《礼记》共有131篇。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对《礼记》进行了重新选编。戴德选编的85篇版本,叫做《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版本,叫做《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版本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中,成为古代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间的问答,记述修身为学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地理、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在数十年的讲学中,时常引用或讲说《大学》,赞其为“入德之门”,并对《大学》语句次序,进行了多处调整和重新编辑。南宋朱熹在二程改编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分别注释之,名之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中唐时期,韩愈引述《大学》后,方逐渐被天下学者所重视。

从成篇直到北宋儒学复兴之前的千余年间,《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此间虽有郑玄为之作注,孔颖达为之作疏,却都是并《礼记》而行。
降乎中唐,韩愈(768-824)鉴于佛、老二家“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以及“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之现状,愤而著《原道》一篇。
于其篇中着重引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段,以《大学》所秉承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等古来圣贤“一以贯之”之仁义之道,阐述其“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据以批判佛、老的“一人之私言”。自韩愈著《原道》引用《大学》语句后,《大学》遂渐为天下学者所重。
——摘选自潘麟导师《〈大学〉广义》


1楼2017-06-05 10: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