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吧 关注:73,014贴子:470,705

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有点扯远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有点扯远了
  王大发
  能源情报按:今天到处都在说,中国可燃冰实现了成功试采。看完报道马上想到当年也是这个行业、也是这个部门虚报瞒报谎报,忽悠欺骗宝宝说河北曹妃甸地区发现了10亿吨特大油气田,让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一个曹妃甸鬼城!本人在2013年关注过可燃冰,觉得其中信息错误不少。可燃冰商业开采的路途还远,还不考虑经济性。
  现在的形势是,在页岩油气的冲击下,全球油气开采的主阵地已经从海上回归陆地,从常规向非常规转变。非常规?慢着,可燃冰是海上或高原地区非常规,开采难度很大,赚钱就更难了。低油价冲击下,北极、深海油气开采都无利可图,都在收缩。可燃冰,那更是难。面临重重阻碍,凭什么海上油气都无利可图,深海的可燃冰还有商业开采价值?
  第一时间,问了圈里几个懂行的朋友,大家都呵呵以对,表示牛不能吹的太大了。你明白了吗?
  下面是某位专家的评论,比较中肯。
  “看了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报道,感到有必要在圈里普及一下有关可燃冰开采的基本常识。
  因为此次媒体报道中有些是误导性的信息。比如媒体报道的标题“历史性突破!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领跑全球” 就带有很多的误导信息。说是历史性突破,是可以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试采可燃冰(其实我们在2008年就专门进行过可燃冰钻探,取了样并可点燃,但没试采)。但说是试采成功,就带有很大程度的误导性。
  如果仅仅说把水合物中的气采出来了,就叫试采成功,也无可厚非,但这只是自说自话。因为这与国际上公认的试采成功的技术和标准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所看到的宣传资料中的技术突破指的是中国吉林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展陆域可燃冰钻采项目研发,攻克了高海拔和严寒地区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冷钻热采关键技术。
  在海拔4000公尺的青海省木里盆地,科研团队利用该技术首次钻获陆地可燃冰实物样品,并成功实现了陆地天可燃冰试开采,打破了国外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的垄断。
  与国际上通用的“被动式保压保温取样”钻探原理不同,新技术首次提出“主动式降温冷冻取样”原理,发明了钻井泥浆强化制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冻取样方法和高温脉冲热激发开采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中国地质学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康玉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等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钻采是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针对这一重大战略性技术储备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为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提供技术支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研究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获得了长足的研究结果,但是都未能实现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这个阶段转换到商业规模的开发生产阶段,还有经济、地质灾害、环境等问题需要考虑。
  该研究团队也表示,由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海域,下一步该团队将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开展研究,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做贡献,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总之,此次使用可燃冰开采技术依托为我国2017年1月陆域可燃冰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当时该团队称下一步将针对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开展研究,现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首次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该团队这种突破只能是神人的神话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可燃冰理论研究也包括勘探开采技术研究的后来者,但是为什么其他国家可燃冰海域开采技术的先行者们都不这样来试呢?是因为谁都不敢用这种常规技术和生产方式来开采。他们必须要开发出特殊技术才敢开采。严格地说不仅是要有特殊开采技术,更难的是特殊的生态保护技术。
  为什么?因为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500米以浅的地方,可燃冰的封存是靠温度即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又像页岩油/气一样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之下的。可以理解随着人类的开采活动,可燃冰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上升。当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可燃冰就融化了,其中的甲烷气体就不会顺着我们常规采油的管道流动,它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如果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和人类持续的开采活动,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被打破,必然出现海底大面积可燃冰融化及甲烷气溢出,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0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有种假说叫做“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这个假说是指大海温度上升或海平面下降触发了蕴藏在海底和冻土层中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它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
  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全球的灾难,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要轻易否认它是错的,研究者的确担心潜伏在海洋底部的甲烷爆炸,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使温度升高,不使甲烷气从海底溢出。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世界没有人去做我们现在做的这种实验,因为没有实质意义。即使称为试采成功,也不敢用这种方式大规模开采。如果说试采成功,仅仅表明该海域有可燃冰,并证实是可燃冰,还可以理解。否则就真的是忽悠社会,甚至误导高层。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报道题目中的“领跑全球”就有点自欺欺人了。中国官方媒体央视网18日报道称:“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2030年商业化开采,中国的时间表有了。美帝和日本的时间表呢?传统的勘探开发强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英国呢?先来看看美帝的情况:根据新华网的报道,“美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在海量的“海底黄金”和中国的强势竞争面前,380万美元把一切都说清楚了,也没有任何时间表。这是为什么?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一共两次尝试开采可燃冰,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基本成功。第一次是在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第二次是在2017年5月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由于日本开采试验没有达到目标,可能不得不调整商业化的时间。几十年针对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开展研究的日本宣布成功比中国早了14天,但不敢宣称任何“第一”,也不敢公布时间表。
  好在国务院并没有上当!国内的可燃冰开采目前还在寻找试开采点的过程中,一名中石油非常规油气研究人员称,非常规气的开采主要是根据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排序应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未来的可燃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尚且有赖于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可燃冰就更加遥远了。国内页岩气真正的商业化、大规模开采还需要时间,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页岩气规划,“十三五”才是页岩气大规模开采阶段,可燃冰目前尚无具体规划。


IP属地:河南1楼2017-06-04 18:42回复
    专业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6-05 02:06
    收起回复
      2025-07-22 10:4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可燃冰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的。即使人类开采活动的操作一切正常,持续的开采,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就会因此被打破,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持续上升,当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这种升温的恶性循环也将引起连锁反应,海底大面积可燃冰就同样瞬间融化,甲烷气体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0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生态保护技术保持海底低温平衡。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也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是指大海温度上升触发了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至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地球灾难物种灭绝,潜伏在海洋底部的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打破开采区域的海底低温平衡使温度升高。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IP属地:河南3楼2017-06-05 21:34
      收起回复
        和上面说的一样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6-05 23:12
        收起回复
          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颠簸而成的这个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平稳期,要好好珍惜啊!


          IP属地:河南5楼2017-06-06 06:54
          回复
            没有煤炭了,用石油;没有石油了,用可燃冰。
            为什么能源总是离不开地球资源?
            现在,用一根杠杆解决这个问题吧!
            就用一个柴油发电机,接上一个简单的杠杆放大机械装置,
            柴油发电机启动杠杆放大机械装置,
            放大的力不说多,就计算为柴油发电机的3倍吧,
            然后用这个放大的力发电,
            应该是柴油发电机3倍的电力,用其中1倍的电力接到柴油发电机,
            够这个柴油发电机发电了,就不再用柴油了。是不是可以一直发电,并且提供这个柴油发电机所发电2倍的电力?


            IP属地:河南6楼2017-06-06 21:39
            回复
              相当的扯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09 00:47
              回复
                  神州上天!天宫对接!嫦娥奔月!“天舟货运飞船发射成功”!截止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还有12000公里的高铁正在建设中......更让人欢呼的是,中国2020年,将建成世界上最快的子弹高铁,时速达600公里/小时!
                  活跃的中国互联网电商交易额让全球所有国家望尘莫及,2016年中国消费者线上消费高达51710亿元人民币,比美国和英国总和还多。
                  我国专家利用玉米芯提取产品后剩余的纤维素制备了生物质石墨烯,并实现量产,已创超亿元产值。
                  航空工业雷达所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机载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近期经试飞验证,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中国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己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它国家尚在试验室研究阶段,中国己经开始走向应用,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科技成果。
                  世界最大海上钻井平台“蓝鲸Ι号”,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我们许多科技已经弯道超车了,但是,可燃冰这个方向很可能让高科技本具有的两面性露出可怕的面目!盆友,如果您当老板,您好好算一算,在海面下一两千米干这种事要花多少钱?况且这些可燃冰的渗透率几乎为零,即不流动的,开采船必须经常移动位置,又怕地质滑坡造成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要比页岩气难得多。目前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可燃冰钻采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
                  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可燃冰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的。即使人类开采活动的操作一切正常,持续的开采,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就会因此被打破,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持续上升,当这种恶性循环的升温高于冰的熔点时,也将引起连锁反应,海底大面积可燃冰就同样瞬间融化,甲烷气体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1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生态保护技术保持海底低温平衡。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也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是指大海温度上升触发了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劲21倍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至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地球灾难物种灭绝,潜伏在海洋底部的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使温度升高,开采气的同时不打破开采区域的海底低温平衡。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IP属地:河南8楼2017-06-09 05:37
                回复
                  2025-07-22 10:3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燃冰作为可利用的能源本质上就是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劲21倍的温室气体,怎么也谈不上清洁能源,甲烷和石油一样是污染严重的能源,大家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媒体给误导了。
                  还有,即使开釆成功,长此以往海底低温平衡必然遭到破坏,可燃冰大面积溶化就无法避免了,这可是灾难啊!开釆几天就宣布环境友好,对吗?


                  IP属地:河南9楼2017-06-10 20:45
                  回复
                      当前信息化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已蓄势待发,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但在更多的领域还处于跟跑者的位置。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认为,这场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各项技术的融合,并将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的界限。新一轮科技革命主要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人口健康、基本科学问题等六大领域。
                      前两次产业革命完成了对人类体力的替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又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升级版,而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对人类脑力的辅助和模仿,从这个过程和趋势来看,第四次科技革命很可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升级,其将从现阶段的辅助和模仿人脑,升级为对人脑的部分取代甚至替换。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阿法狗——说明AI占领了人类智慧的最后高地,从工业机器人、生活机器人等各种机器人到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搜索、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等各类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先声和引子。
                      而且可以预计,如同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一样,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将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长尾效应相结合,走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之路。以智能化社会的重大需求为牵引,预计在人脑和生命的认知、新型材料与高端制造、泛在网络等相关领域将取得重要突破,进而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螺旋上升的内在矛盾,带动其他科技领域快速跟进,形成多点群发的创新态势,共同驱动产业社会将向更加绿色、智能、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而能否在这个方向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能源与资源的科技革命又处于主导的核心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解决不好地球能源与资源的问题,再聪明的头脑也是瞎折腾。那些所谓的科技导致的就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而是地球生存基础的存亡问题。很简单的一个例子,美国没有石油了,就发动伊拉克战争,矛盾持续对立就可能发生世界大战。还好,美国有了页岩气不再上劲儿了,中国又来要可燃冰。页岩气是在石头缝里榨油榨气,地质破坏的后续堪忧;可燃冰则问题严重,不论冷钻热采技术如何先进,它总要多点移动开采,海底低温平衡机制的脆弱是经不起这样大范围搅动的。
                      为什么不能移开死盯在地球上的眼睛,把目光放长远一点?难道必须要把地球上能烧的都烧了吗?难道这个引擎只有用烧的办法才可以发动吗?杠杆力循环机器的发明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用石油,也不用页岩气、可燃冰,有钢铁就可以生产出巧妙的机械装置让力能循环持续使用。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其实明天和未来已来,第四次科技革命注定又是一场重大转折,然而我们还是很遗憾地看到,虽然国家已经十分重视,但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还不是上述弯道引子的“发起者”,我们的创新组织方式也还十分欠缺。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机遇一越成为领跑者,或许剩下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IP属地:河南10楼2017-06-11 00:07
                    回复
                        可燃冰多储存在海底泥沙之下,降压法开采不可避免析出泥沙。日本经过十几年努力,也在2013年成功“打井”,并且实现连续采气,但在第六天,生产井就被泥沙堵住了。2017年日本进行第二次试采,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我国此次试采利用的也是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水、砂、气分离技术将天然气取出。据专家介绍,此次核心技术“地层流体抽取法”是防砂技术,针对可燃冰开发面临的储层沉积物易出砂、低渗等问题,而提出的在储层和井壁稳定允许的降压幅度下,通过各种方法(储层改造等)加大储层流体抽取量,从而达到高效取出天然气的方法。
                        可燃冰分布广泛且无法集中开采,钻井平台就需要多点移动,更严峻的问题是甲烷水合物极不稳定且有爆发性,钻井进入海床本身就极易破坏甲烷冰晶的稳定,使其大规模爆发。所以即使有保障的安全开采,也有可能发生甲烷大规模逃逸涌入大气层,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25倍,这是不折不扣的生态灾难。神狐海的储量相当于194亿立方米甲烷,如果逃逸1%,则相当于墨西哥湾漏油级别的甲烷释放量。
                        更何况这种加大储层流体抽取量、储层改造式的“地层流体抽取法”,就是破坏钻井区域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把压力稳定的储层搅拌改造为流体,只要井壁不塌,尽最大可能应用高压加大该流体的抽取量。
                        而且,截至目前各国试采都控制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原因在于可燃冰气化会带来海底空腔,如果空腔大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引起海底地层垮塌,导致大面积可燃冰气化失控,而注入二氧化碳虽然可以抑制海底空腔,但技术并不成熟,我国此次试采并未提及该技术。


                      IP属地:河南11楼2017-06-14 20:50
                      回复
                          可燃冰多储存在海底泥沙之下,降压法开采不可避免析出泥沙。日本经过十几年努力,在2013、2017年二次试采皆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我国此次试采利用的也是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打破可燃冰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水、砂、气分离技术将天然气取出。据专家介绍,此次核心技术“地层流体抽取法”是防砂技术,针对可燃冰开发面临的储层沉积物易出砂、低渗等问题,而提出的在储层和井壁稳定允许的降压幅度下,通过各种方法(储层改造等)加大储层流体抽取量,从而达到高效取出天然气的方法。
                          在可燃冰正式商业开发前,有环保组织对这一新能源未来的大规模开采潜在的环境安全风险问题进行了提醒。对此,叶建良表示,试采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各种环境风险因素,实时监测与开采前本底数据对比显示,甲烷参数及海底地形无变化,结论是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今后将继续监测,为制定可燃冰开采的环保方案提供依据。”叶建良说。
                          可燃冰分布广泛且无法集中开采,钻井平台就需要多点移动,更严峻的问题是可燃冰极不稳定且有爆发性,钻井进入海床本身就极易破坏可燃冰的稳定,使其大规模爆发。所以即使有保障的安全开采,也有可能发生甲烷大规模逃逸涌入大气层,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25倍,这是不折不扣的生态灾难。神狐海的储量相当于194亿立方米甲烷,如果逃逸1%,则相当于墨西哥湾漏油级别的甲烷释放量。
                          更何况这种加大储层流体抽取量、储层改造式的“地层流体抽取法”,就是破坏钻井区域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应用加热、搅拌等方法把压力稳定的储层改造为流体,只要井壁不塌,应用高压尽最大可能加大该流体的抽取量。
                          而且,截至目前各国试采都控制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原因在于可燃冰气化会带来海底空腔,如果空腔大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引起海底地层垮塌,导致大面积可燃冰气化失控,而注入二氧化碳虽然可以抑制海底空腔,但技术并不成熟,我国此次试采并未提及该技术。
                          并且,海底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并不是象“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发生,当时海底地形无变化并不能得出我国此次试采是否合理、科学。


                        IP属地:河南12楼2017-06-15 20:50
                        回复
                          支持环保


                          13楼2017-06-16 13:46
                          收起回复
                            点赞了


                            14楼2017-06-16 13:51
                            收起回复
                              2025-07-22 10:3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些人认为可燃冰开采会带来甲烷气的泄露,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告诉中新社记者,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的温压曲线之内,例如:500米的水深、5摄氏度的海水温度,甲烷气即便溢出,也会二次生成水合物,不会大量跑到空气中去。而且,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也会分解出甲烷气,形成海底“冷泉”。
                                而中国此番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和世界其他储层比较,开采难度最大,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中国此次使用的防砂技术、储层改造技术等走在世界前沿的技术,均来自于自主创新。
                                据介绍,目前试采井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评论:
                                1、低温高压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可燃冰极不稳定且有爆发性,竟然会得出“温压曲线”之内是安全的这个结论。可燃冰具有极不稳定且有爆发性的特点,在低温高压特定条件下才能重新形成,甲烷气溢出后既然脱离这一特定条件,到底有多少可以二次生成水合物,有多少会跑到空气中?看看甲烷气溢出速率就明白了,最好请他看看鱼缸底氧气水泡的上升速度。
                                2、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也会分解出甲烷气,形成海底“冷泉”。这个“自然条件”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极个别的现象,它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大量可燃冰分解出甲烷气不危险。
                                3、世界上开采难度最大,再加上这个有争议的自主创新的“储层改造技术”在海底的加热、搅拌,不得不怀疑此番试采的科学性。
                                4、环境变化具有缓慢发展的特点,所以后续情况更加扑朔迷离。


                              IP属地:河南15楼2017-06-17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