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starofzhang吧 关注:6,876贴子:77,257
  • 16回复贴,共1
小鞋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03 20:18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6-03 20:19
    回复
      2025-05-14 21:49:38
      广告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天堂的孩子》赏析
      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讲述了伊朗男孩阿里,因为不慎弄丢了妹妹拿去修补的鞋子,而努力想要为妹妹带回一双新鞋子的故事。为了瞒住家里人,阿里和妹妹莎拉每天轮流穿着阿里的鞋子上课,为了给妹妹一双鞋子,阿里试图去城里打工,却因为父亲受伤而花光了准备给莎拉买鞋子的钱。当阿里得知市长跑比赛的季军可以赢得一双新球鞋时,便央求体育老师让他去参加比赛,然后,阴差阳错中阿里却拿到了冠军······
      本片由伊朗著名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导演,获得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以及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同时本片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创下美国放映伊朗电影的票房记录——100万美元。《天堂的孩子》这部电影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一个大爱的主题,有阿里和莎拉间的兄妹之爱,有阿里莎拉对于自己贫困但温馨的家的爱,有路人对莎拉的无私关怀和帮助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有富人对穷人间消除阶层偏见的无私的帮助和欣赏。导演抓住生活中的微妙细节,用镜头语言表现人间大爱。风格朴实独特。
      在电影中导演十分注重长镜头的使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一个固定镜头来完成一个长镜头的拍摄,摄像机镜头中的表现对象由一双粗糙的手、一双小的破旧了的鞋子和一些修鞋用的工具组成。镜头中导演用修鞋老人修鞋动作的麻利与整个镜头的冗长形成鲜明对比,引出本片的线索“小鞋子”,同时给人以心理上的压迫感。之后,导演使用拉镜头将修鞋老人,阿里,街道一一囊括其中,于是我们初步了解到故事的大体架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03 20:20
      回复
        在描述孩子们纯真感情的时候,导演加大了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的比重,用孩子脸上的表情来变现心理的变化。例如:在表现阿里刚帮妹妹取回鞋子,但不小心在店铺丢失,在回家后因为对妹妹的内疚、担心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和父母造成负担的善良的哀愁时,导演推了一个近景镜头,用孩子的表情来传达他的心理变化。
        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眼神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时间几经来不及了。
        导演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空镜头和镜头间的切换,将镜头对准兄妹俩每天上学时必经的小道,用长长的空空如也的小巷和阿里的踮脚企盼间的切换来表现情节的紧张和兄妹间可贵的爱。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再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导演瞬间捕捉到了。
        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合脚的鞋,阿里请求老师让他参加长跑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导演充分运用跟镜头,配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展现阿里心中的那份坚强和倔强。同时展现了对于妹妹和自己不富裕的家庭的热爱与守护。
        看完这部影片后,整体上它感动我的是它的真诚。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后的那几个镜头:“阿里把肿胀的双脚缓缓放到水池里,水中的小金鱼游过阿里的脚,在他的伤口,在他的脚踝边停留,似乎在静静地抚慰他。阳光照在水中,静止的双脚,缓缓游动的鱼。”宁静的力量是震撼的。如果有什么失意的事,我们可以安静地象伊朗的小男孩阿里一样坐在一个象是金鱼池边那样的地方悄悄地体味一下伤感的滋味。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你需要一种情绪来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人生有很多时刻,你会与自己心爱的人、渴望的事物错过,这时候需要的并非借助虚伪的神话来打破现实的失落和纯粹,而是宁静地与自己相守。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6-03 20:21
        回复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阿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
          影片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其实让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看后,都会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品一品生活的滋味苦楚还有一些无奈。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整体上它感动我的是它的真诚。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
          《天堂的孩子》其实是在讲一种美好信念。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那么一定会有收获。剧中阿里家一直在为柴米油盐操心担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阿里爸爸总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终于他赚到了钱,为妻子和孩子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尽管还是廉价的东西,但那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阿里一直想送给妹妹一双新鞋子,他去争取生活中每一个机会。于是他博得参加长跑比赛的资格,并在最终取得了冠军。奖品并不是运动鞋,但为阿里开辟了新的空间。而莎拉呢?她失去了唯一一双鞋子,但她的抱怨仅仅只是哥哥的鞋让她窘迫不安。最后,镜头在莎拉的新皮鞋上有所停留。其实这也是导演在整个影片中讲述的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阿里和莎拉的家庭是贫困的,但因为这其中饱含的大爱,让他们的生活宛如天堂。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03 20:21
          回复
            《小鞋子》意象及主题分析
            《小鞋子》讲述了伊朗男孩阿里与他的妹妹因为一双丢失的小鞋子而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阿里在拿妹妹的鞋子送去修补的时候不慎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家里穷困潦倒,为了瞒住家里人,阿里和妹妹莎拉每天轮流穿着阿里的鞋子上课,放学时奔跑着回来交换鞋子。
            这部电影里的“小鞋子”代表着一种美好信念,尤其是对亲情的珍惜与对家人的爱。“奔跑”则可以说是他们对这个信念的追求,象征着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电影中阿里家穷困潦倒,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阿里爸爸总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终于他赚到了钱,为妻子和孩子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尽管还是廉价的东西,但那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阿里一直想送给妹妹一双新鞋子,为了挣钱,他去城里打工,争取每一个机会。当他得知长跑比赛的季军奖品是一双运动鞋时,他恳求老师允许他参加。于是他博得参加长跑比赛的资格,在最终却阴差阳错的取得了冠军,也跑坏了自己的那双鞋子。冠军的奖品并不是运动鞋,却为阿里开辟了新的空间。莎拉失去了唯一一双鞋子,但她因为对家人的爱,只好与哥哥一起隐瞒自己的父母,只为了不让父母烦心,从头到尾,善良的莎拉困扰的都只是哥哥的鞋子太大太脏,令她难堪。当她发现自己的鞋子在另一个小女孩脚上的时候,由于那个小女孩的父亲是盲人,于是她与阿里又无功而返。这都体现着阿里与莎拉内心的真善美。最后,镜头在莎拉与阿里的新鞋子上有所停留。其实这正表明了最后他们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体现了整个影片的主题,积极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这部影片到底体现了怎样的伊朗文化和精神我并不知道,但这部电影中一直体现着的主题就是,每个人都可能贫穷,可能要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轻易屈服于这种状况。在无论怎样艰苦困难的环境中,要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03 20:23
            回复
              《小鞋子》--守住电影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G①等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在给电影提供更广阔延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它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带给我们什么?看看最近几年的商业大片如《星战前传》、《哈里波特》、《指环王》、《金刚》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频频在科技的助力下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但最后除了炫目的动画特效,再难寻找其精神内核的价值。电影究竟要带给人们什么——娱乐?思考?启迪?……不管答案如何,其精神内核是不容缺失的,而具体则表现在影片对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照上,我想伊朗电影《小鞋子》或许在这一点上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 影片简介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第三代电影人②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的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97年,主演:Mohammad Amir Naji、Fereshte Sarabandi,片长为88分钟。该片获得1998年蒙特婁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选票最佳影片;伊朗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入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单元;入围多伦多影展、纽约影展、伦敦影展、香港电影节;1998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终因为政治原因惜败于《美丽人生》,但在美国取得百万美元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小鞋子》是一部讲述儿童世界的影片(剧情略),关于这部影片的创作,还是看看导演自己的说法吧:
              《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影片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从马基德导演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读解出强烈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电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这个主题,渗透这种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
              ~ 1 / 5 ~
              二.导演生平
              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是伊朗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生于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有五个兄弟, 马基德是老大。青少年时期马基德开始表演,十二、三岁加入了一个剧团,十七岁父亲过世, 马基德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这对其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经济原因,小时候他有很多愿望无法实现,十一、二岁时想要一辆自行车,没有能够实现;十七、八岁想要摩托车,愿望也没能实现,这一时期虽然比较艰苦,但对于其个性塑造起了很大的帮助。
              经历了伊斯兰革命③之后,大概25岁开始实验性的拍一些电影,在这个过程当中, 马基德从事了不同的行当,如副导演,编剧等等。目前共拍了五部短片和六部长篇:1991年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首度获选 1992 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1996年,他执导的《父亲》一片在多个影展上获奖。1997年执导《小鞋子》入围奥斯卡,1999年执导的《天堂的颜色》再次在各个影展上备受好评,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并在美国拿下17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票房保证的“伊朗之光”。他还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执导了《巴伦》和《风吹柳树静》。
              从一个导演的生平是最容易窥见其作品风格和所希望表达的思想的。有人曾经说过:“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电影,以后的作品都是在重复他的第一部作品。”我们无从考证这句话的准确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导演在他的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自己的影子,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从马基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童年的生活对他的影响之大,过早承担家庭的重担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童年并不宽余的生活,许多梦想的落空让他学会了不向现实低头;青少年时期的演出经历磨砺了他的艺术气质而生活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生活。
              生活的经历给我的创作带来的最大帮助是,学会了如何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有时候看来非常细小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拍摄来说,细节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形成一种对社会的更深的认识
              无论是《小鞋子》、《天堂的颜色》抑或《巴伦》都将视点对准了儿童,并能用朴实而细腻的情感震撼观众,答案已不言自明。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也正是马基德童年经历的磨砺和折射。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读影片的钥匙,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的。
              ~ 2 / 5 ~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03 20:28
              回复
                三.用细节关照人性和文化
                电影的民族风格是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拍中国自己的民族电影,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民族电影呢?
                如果我说《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还是看看马基德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的吧: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始终跟着镜头或平缓或激烈的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的这个段落,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画面出现了一个停留时间并不长的空镜,而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细微周到,令人折服。
                文化价值的体现除了对民族特色的展示之外,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国家,而“伊斯兰”的字面意义,即无条件和心甘情愿地顺从安拉的权威法律。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尽管生活上他们是贫瘠的,精神上却乐观开朗。他们坚信着:真神会保佑一切。所以他们会施舍于人,帮助于人:阿里送汤给邻居;清真寺里的糖决不拿为己用;虽然自己没鞋穿,也不忍心问家庭更加窘困的女孩把鞋要回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置都使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而影片结尾的设置也是极具宗教意味的。金鱼对小阿里的“安慰”,仿佛超越贫穷,超越苦难,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民族电影怎样表现,电影的文化价值怎样表现,马基德的做法无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都是一种启迪。
                而在影片人性价值的体现上,导演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准。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丢弃的鞋子,他们想去索要回来时却发现那个孩子的父亲是个盲人。尽管他们只有一双鞋穿,可是孩子们认为那个小女孩更加需要这双鞋子,当两人决定不再向女孩讨回鞋子,默默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背景响起了清真寺里的音乐,这是全片不多的两处有源音乐之一。这段音乐实际上是下一场景的转场音乐,而声音先入的方式,仿佛为这两个孩子送去赞许的礼物,来自真主安拉的礼物一般,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心是这么纯洁无私。
                这种人性价值还表现在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始终用温情的目光关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用俯视的角度关注;用平视的角度倾听。
                ~ 3 / 5 ~
                四.用视听语言关照人性和文化
                影片总体在视听上极其朴实真挚,没有花哨的卖弄;没有主观的强迫;也没有极端的风格,全片大量的俯拍镜头表达了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关注,而影片最具主观性和形式感的镜头出现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1分44秒,固定机位的特写,形式感极强,导演强调的意图非常明显,看似简单,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从中能够解读到的细节可能需要用一个扩句的形式来说明:一只鞋;一只红鞋;一只女孩穿的红鞋;一只补了不止一次的女孩穿的红鞋。一个镜头,不仅交代了镜头前能看见的内容,“正在发生的事件—补鞋”;也交代了镜头前无法看到的内容:“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等,而仔细分析才发现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量不仅如此,从这个镜头的画外空间中,我们解读到了更多的内容:近处的叫卖声,远处的叫卖声,女人高跟鞋的声音,口哨声,妈妈牵着不大的小男孩经过的声音,这个镜头的空间在瞬间被无限扩展开,使我“看到”了热闹的街市,“看到”了妈妈牵着小孩经过的身影,“看到”了街上的小青年吹着口哨四处溜达,镜头的信息承载量再次被扩大。而所有的这些信息仅仅是在一个镜头中得以准确的传达,而镜头的内部调度也通过画外空间的使用得以实现。这一手法不可谓不朴实,但效果却甚为精妙。
                导演对于兄妹俩的关系,也不断的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段给我们以暗示,首先看看女主角莎拉的出场,莎拉的第一次登场是通过阿里的主观视线隔着玻璃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为什么要隔着玻璃?这暗示着兄妹两之间的隔阂,而在随后两人的镜头中,除了交代环境的镜头外,两人的对话始终被导演分割在两个画面中,故事直到阿里考试得了高分,把老师送的笔转送给妹妹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带关系的正反打,使人们感觉到了这种无法分割的亲情的力量。在镜头语言中时刻透露出导演对两人关系和命运的关注,而观众也能从中体味到导演的这份关照。
                影片的结尾段落应该说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这场赛跑戏,用了四台摄影机进行拍摄,整个段落7分20秒,共82个镜头。这一段落导演运用了五种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对比效果,将剧情和情感同时推向高潮:
                首先是风格上的对比,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6-03 20:29
                收起回复
                  2025-05-14 21:43:38
                  广告
                  首先是风格上的对比,从发令枪响开始的十七个镜头中,导演用了纪录式的摄影风格以固定镜头来展现群体的奔跑场面,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大全景的连续组接,让观众自己去看,去寻找。目的除了交待大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外,也为后面的渲染起到了铺陈和对比作用,所谓欲扬先抑。但随着一个带环境的大远景的插入以及环境声的细微改变(环境声开始由集体奔跑的嘈杂声和喧闹喧闹声变化成安静的环境声,如鸟鸣,微微的风声等等),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摄影风格的改变,镜头开始运动起来,侧跟、前跟、后跟,镜头始终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而景别也趋近于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在风格上与之前的纪实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在剪辑上的对比,这个段落的第21、22两个镜头以及第26个镜头,导演插入了妹妹在街道上奔跑的镜头,与正在赛场上奔跑的阿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组蒙太奇的组接,也是应证爱森斯坦“1+1=3”的理论的绝佳例证。两个不同时空的奔跑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我们仿佛看到了阿里奔跑时内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兄妹间那种无法分割的情感力量,看到这,无数人为之感动,因为它真的触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曾经拥有,你终将失去,你不再拥有,你无限渴望……
                  再次是在镜头上的对比(其实也应该隶属于剪辑的范畴,在这我们将它拆开来分析),包括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正常速度与升格镜头的对比。镜头32到38,运动方式同样是侧面的跟移,但导演运用了一组长焦特写镜头和广角全景镜头的交叉剪辑,突出人物,增强节奏,给人以更加紧张之感。镜头48-51,导演又运用了一组正常速度与升格镜头的对切,这既改变了观众心理感受的正常节奏,也延长了影片的叙事时间和观众的心理时间,充分的渲染了“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这一影片的终极主题,这种通过强烈的视听手段对人性主题的挖掘再次展现了导演的人文情怀。
                  再次,对电影基本时间和空间④的改变形成的对比,发令枪响后的20个镜头和接近终点的35个镜头,从数字上可以看出,前者跑了长距离的路程,导演仅用了20个镜头,而临近终点不到100米的距离,导演却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并不惜采用升格的方式来延长时间和距离感,前者压缩了时空,后者延长了时空,这一压缩一延长的对比,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情感刺激。
                  最后是在音乐音响上的对比,首先我们能听到的音响有:跑步时厚重杂乱的脚步声、人群的喧闹叫嚷声,没有音乐;接下来我们能够听到鸟的鸣叫声,人群的声音渐渐减弱,音响开始发生过渡,仍然没有音乐;再接下来,出现了妹妹说话的回忆的声音,环境声减弱,混响渐渐加入进来,没有音乐;接着,带混响的环境声和真实的环境声交叉出现,没有音乐;快接近终点的时候,环境声已经完全失真,混响效果强烈,最后音乐加入进来,直至到达最后的终点。从这一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读解到导演的创作思路在一步步把观众从真实的环境带入到思想的意境中来,或者说是带入到男主人公阿里的精神世界中,让大家和他一同经历一次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人性价值的心理历程。
                  最后的结局,导演大胆地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这正是故事的完美收宫,也是导演视听技巧的完美收宫。
                  ~ 4 / 5 ~
                  五.结语
                  从某种角度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一部儿童电影所表达的范畴。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它的朴实和纯真,让这个略嫌沉重的主题变得温馨和令人感动。
                  布莱松说:“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小鞋子》就具有这样的力量。这是一部民族电影,因为它始终深情的传达着伊朗文化价值的魅力;它也是一部人文电影,因为它强烈的注入了人性价值的关怀。
                  注 释
                  ①“CG”原为ComputerGraphics的英文缩写,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在日本,cg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可以是二维三维、静止或动画。现在CG的概念正在扩大,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
                  ②从伊斯兰革命之后算起,伊朗一些比较活跃的电影人被习惯成为伊朗第三代电影人
                  ③.为争取用伊斯兰教的教法治理国家,打倒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的战争.
                  ④.电影有三个基本时间:即事件时间、叙事时间和感受时间;以及两个基本空间:银屏幕空间和动作空间.
                  ~ 5 / 5 ~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6-03 20:30
                  回复
                    《小鞋子》再一次证明,电影的表现力是无国界的,把剧中那些街头的场景、家庭的普通日常、以及主人公阿里的校园生活放在中国任何一个乡村或者是城镇,都无比地融洽。
                    而主人公阿里,好像就是从我们家乡长大的穷苦孩子一样,承担了在这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内心。
                    电影讲述了一个伊朗小男孩的故事,阿里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爸爸打零工养活全家,母亲染病卧床,家务活和照顾襁褓之中小弟弟的工作,就落在了阿里和妹妹两个人的肩膀上。
                    阿里在一次外出买东西的时候,不小心将妹妹唯一的鞋子丢失,担心父母责骂,其实更是担心爸爸没有钱给妹妹买新鞋子的阿里,只能让妹妹穿着自己的破球鞋去上学。
                    而阿里每天都会穿着拖鞋在小巷子的门口等着妹妹放学归来,换上鞋子再飞奔着去上课。就这样日复一日,阿里和妹妹弱小的身影在小巷子里奔跑着,穿过一家家店铺,一条条街道。
                    阿里为了给妹妹买一双新的鞋子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四处去找拿错鞋子的人,和爸爸一起出去打零工,去参加运动会,拼命奔跑希望能够拿到一个季军,因为只有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穷苦家庭的孩子,所遭受的困难总是比别人要多一些。
                    年幼的妹妹穿着哥哥的鞋子,总不是太合适,不小心把鞋子掉进水沟里,险些将兄妹两人唯一的鞋子丢掉。阿里因此几次三番那迟到,差一点被学校教导主任赶回家。
                    在阿里的帮助下,父亲好不容易接到一个园丁的工作,却因为自行车刹车失灵,把自己和阿里弄得遍体鳞伤,在这一刻贫穷家庭的困难被再一次放大。父亲似乎都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挫折。
                    阿里的父亲是穷苦家庭的典型形象,他吃苦耐劳,善良正直,不会占任何人的便宜,也不会欺骗任何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实的好人,每天面对的就是房东的催租和一日三餐的窘迫。
                    电影中的父亲不时的对阿里发火,父亲的指责对已经非常懂事的阿里是极为不公平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父亲心里已经把阿里当作这个家庭唯一一个能够指靠的人。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在本应该最宠爱他们的父母那里,尤其是父亲的眼中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已经应该承担家庭的责任。
                    不能说这样的父亲就不疼爱阿里,在父子两人外出打工成功收获归来时,父亲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儿子和女儿买新鞋,而当阿里懂事地说只需要给妹妹买鞋子,父亲因为一天有收获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告诉儿子:不!也要给你买一双新鞋子。
                    剧中阿里的妹妹萨拉表现同样出色,因为丢掉鞋子蹲在水沟前哭泣的那一幕让人无比怜惜。而对这个年龄的小女孩来说,更加窘迫的是,要穿着脏旧破的鞋子和同学们站在一起,萨拉看着小伙伴们五颜六色鞋子,自然而然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更能体现出她懂事的内心。
                    伊朗电影《小鞋子》就是用这样朴实无华的镜头,真实展现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实、伊朗贫困家庭的现状和一个伊朗男孩的日常。
                    这部电影最优秀的地方,莫过于导演有层次的镜头语言,即使他着力展现出了伊朗社会最艰难的生活,但是在这艰难生活的背后却不缺乏温情。
                    无论是富人区的老大爷、还是街边店的路人,都在经意不经意之间用他们自己力量帮助了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在贫穷中挣扎,但却在善良中发展,每个人都展现出这个民族乐观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阿里对给妹妹买一双新鞋的坚持,和对待捡到妹妹鞋子的更加贫困的家庭的态度,更是把伊朗民族坚毅和善良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在影片略显苦难画面下面,社会的温情和人内心的善良才是导演希望表达的东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6-03 20:34
                    回复
                      《小鞋子》看到一半,我以为这是一部如《偷自行车的人》之类描写生活底层人民的艰辛,揭露社会阶级矛盾的政治意义片。从阿里家生活的困窘对比有花园人家的富足,从有钱人家小孩参加长跑一身的名牌对比阿里露脚趾的破球鞋,从买菜大叔的臭骂对比阿里的无助和隐忍。。。。这些信号都明显的让我感到如看《三毛流浪记》后一样的嫉恶如仇,那些我们从小就被有意识挑起或者被引导的情绪,对富人阶层即所谓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穷人即受剥削阶级的同情。如果我这样就下了论断,这其实也算的一部好的政治片。但是继续看,我开始怀疑自己了。那些强烈的情绪在阿里的奔跑里慢慢化解。因为片子里找不到足以升华阶级仇恨的高潮点,没有《白毛女》之类斗争题材所惯用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桥段来赚人眼泪,催生对立。
                      影片的调子一直是平和而冷静的,干净的,没有过激的言辞和情绪,好似伊朗孩子那双清澈的大眸子。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清苦的,生活的压力已经压的一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不堪重负。妈妈重病,父亲牢骚不断。但是,这个家庭没有谁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有着全世界的穷苦人家的集体表情,懦弱,善良,隐忍。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不容易,并默默释放着内心坚强的秉性。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抓狂崩溃,呼天抢地。因为,反抗和斗争其实并不是生活的主题。只要还可以承受,他们绝对不会爆发。生活底层的人民,永远是最能忍辱负重的。但是,本片远远不是,或者根本不打算仅仅告诉我们这些。不像我们看过的许多政治片那样,告诉我们造成这样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如果这样肤浅的去揣测了导演的心思,等明白了片子的真正用意,你绝对就会面有愧色,为自己被体制化的大脑意识感到悲哀。
                      片子没有讨论平等,自由,或者根本就不想在那些体制意义上被严重关切的话题里纠缠。在生活面前,导演只睁开了一只眼睛,冷静而客观。是的,生活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场看似平等的长跑赛,也有恶毒的手在后面拉扯一把。但阿里又爬起来了,他只是要跑,而且只要跑第3名,多么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啊。
                      请记住这样一个导演,他或许很乐意跟庄子这样的人做朋友,思想高屋建瓴,写意而空灵,充满人性的赤子之辉。他不想告诉我们生活多么残酷,或者建议我们反抗种种安排,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告诉我们什么,仅仅只是把人性中平和而温良的一面展露给我们,让我们羞愧,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共勉。
                      生而为人,最大的不是体制,道德,规则,而是人性。就象在这次汶川地震面前,一切争端矛盾都需要给生命让步。什么“推翻3座大山”“打倒土豪劣绅”“消除不平等”“共同富裕”之类尖利的口号,也许在他们看来是极端而恐怖的。尖锐激烈,原本就不应该是城市小市民所应有的真实情绪。他们本来就应该是平和而达观,隐忍而包容的,不需要为莫须有的所谓历史责任背负奴役的镣铐。父亲喝茶坚持用自家的糖,不用帮清真寺代管的糖;阿里的妹妹发现了鞋穿在了别人的脚上,但因为对方同样是穷苦人家而默默走开不揭穿那个善良的同学;街上的大叔帮阿里妹妹拣落在水坑里的鞋子;病重母亲不忘给邻居爷爷送吃的,邻居爷爷给阿里一把零食作为回报
                      。。。。。这些细节都是那么温暖而祥和。而这样的“祥和”,其实根本不需要我们高举的“和谐”来冠名。
                      也许你看过很多很炫很酷,很煽情很感人的电影,他们让你震撼让你很爽很过瘾很痛快,但在我看来,都不如这只是因为真实的片子令人回味,过目难忘。就象你吃过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到头来也许最怀念小时候家乡的一碗阳春面。生活是真实真切的,它就在那里,不需要粉饰,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显得娇情而失真。因为真实,所以美丽,一切云淡风轻。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6-03 20:43
                      回复
                        为什么男孩说话的时候经常把手举起来?这是伊斯兰文化的一种礼仪吗?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6-03 20:47
                        回复
                          别处转来的,涨姿势:
                          这的确和宗教有关,
                          伊斯兰教
                          ,打坐时念到“外哈歹胡”(只有独一的真主时)时,抬一个手指表示招认真主独一,放下手表示确信肯定;或者抬一个手指不停地转,意思是:抬手是认主独一,不停地转是表示否认一切非主,只有真主;另一种是不抬手指,或者因拿不定该什么时候抬手指,两者从内心招认诚信都使得。也就是说,
                          小演员
                          在用伊斯兰信徒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我现在说的都是真话~
                          43 1
                          伤央变态
                          2014-03-08 22:58:54
                          可能是对主发誓。表示自己说的都是真话,主在看着自己呢。。。。这是我的猜测。。。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03 20:48
                          回复
                            妹妹的鞋子被水冲走时的焦急很感染人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7-27 00:25
                            回复
                              2025-05-14 21:37:38
                              广告
                              今下午才看了《小鞋子》,感觉伊朗富得流油,贫富差距却那么大,看来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不是对等的。而且穷人生那么多孩子,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增加负担!


                              IP属地:四川15楼2018-08-21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