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一年择一日为母亲节,此无父无母不知廉耻之美帝国主义节日,在中国不知始自何时?而为中国不知孝道者所欣道,无知之甚,亦足见孝之一字,今人己不喜闻,有一日做假念父念母,足矣!此美帝文化侵略我央央中华、继毁我国人谦让品德为争拖名利之后,又一成功典范也!
我国古制:子女晨昏必至父母居处问安,即养父母乃至继母、姨太太莫不如是。老莱子七十岁尤着童衣娱母,皇帝贵为天下之主,尤为表帅!古代教育宝典《弟子规》记载的非常清楚,子女要“首孝悌”要“入 则 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由此可知,我中华国中,若子女皆受教育,则父母天天过节;子女不孝,父母日日受难。
父母原有三百六十五曰,今只有一日,父母犹能忍,此可见父母之德!然子女于此亦欣然,又强拆父母独处,则其心何异“狼子”,何其毒也!
人心不古,莫此为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03 10:13回复
    《咏石》
    根植大地几千秋,形神不与潮争头。日迎朝霞夜睹月,任他东西南北流!
    其二:
    风助万丈波,气焰独嚣张;他高由他高,我且自悠悠!
    其三:
    面目虽黑,有水衬托;不逆万物,其心自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6-03 10: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看了这篇文章才明白了几个问题一是杨氏太极拳为什么是目前世界上学习者最多的拳种,二是杨家一代超过一代,都是强爷胜祖,三是杨露禅最早传的拳是不完善的,由原文为证:”杨式太极拳是由……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不断丰富”这四个字中我们看到杨露禅先师的后人们是如何的努力完善先师所传的“不够丰富”之拳法!
      在感恩“丰富”了拳法的露禅先师的子孙同时,对杨家拳又有了新的认识,想当年露禅先师凭着还没有被后代“不断丰富”的拳法,就在北京挣得了“无敌”的称号,其子孙后代习练更为“丰富”的拳法,理应成为天下第一!但他们没有去挣这个虚名,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献给了“丰富”拳法的伟大事业上,形成了今天“杨家太极拳”的万千种练法,百花园中万紫千红都是春,好!真好!
      (文章好象是赵幼斌写的,不是杨振铎,请传人们确定一下,这是要载入史册的,不能马乎!)


      IP属地:河南4楼2017-06-03 14:26
      回复
        致中得和·妇孺不欺——少林武术大师韦水旺
        韦水旺老师(1912—2004),河南南阳人,行三,世居东城外包庄村,务农。祖父凤山公非但精于拳棒功夫,尤擅弓箭制作,务农之余,兼为官府制作弓箭,后将拳艺手艺皆传于其子即韦师之父玉平公。韦师自幼即随父炼功,可谓基础扎实。韦师学武上心,甚至不愿读书,玉平公遂在韦师十三岁时,送他正式拜在少林泒一代宗师兰雨田门下深造。韦师赋性平和,虽不识字,但诸事好学,刻苦练功又不喜争强,深得师父欢心!当时兰师祖己有七十五岁,早己不再亲自教授。韦师入门之始也是由徐绍德朱云雁二位师兄代师传艺。因用功精勤,师父破例亲授于门户密技:大字拳。
        在兰师祖的精心指导下,到十八岁时,韦师己是一个精通拳械的年轻武师了。
        1930年,南阳国术馆成立,兰师祖受聘为总教习。韦师又随任馆长的师叔周虎臣(伏波),深造跤术,从而奠定了韦师在解放后成为南阳一代跤术宗师的深厚根基!
        二、三十年代至日宼入侵前,因政府支持,南阳习练武术之风空前昌盛,各门沠高人竟相出山,授徒传艺,韦师也因之结识了一大批武林同志。其中高启明、马天立、朱云雁、孙善林、李成恩等人与韦师既份属同门,又义气相投,遂结为金兰,序以年齿韦师第六,恰好韦师在家族堂兄弟中也是老六,从此不惟同宗子孙,称师“六叔”“六爷”,后生学子也呼“六叔”“六伯”。
        南阳国术馆成立后,为方便推广武术,在市区各地分设了十几处练武场,包括包庄在内的几处拳场由兰雨田师祖亲自负责教授。后来韦师艺成出师,便接替师祖传艺。到抗战前,包庄数百口人除了老幼病残,几乎人人习武,日宼来宛,也曾慕韦师大名,前来拜访并邀师授拳,被师拒绝。
        韦师本性良善为人处事淳朴宽厚, 老幼皆知,道德所感,求学者极多!他一生习武岁月八十载,教拳|也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得师亲授拳艺而又有所成就者数以百计,子永显、学明、女淑芝、淑华、侄永山、孙宛秋、文龙、侄孙文生、文华等皆出类拨箤者,弟子中张胜铎、叶富安、李广、王克明等皆为南阳当代武术名家。
        韦师继承兰师祖遗志,毕生以传播武学为己任!不但从不收学费,还为远方求学者提供食宿。师待人真诚热情,教学认真且无保守,德名远播!师虽不通文墨,却深知道德之理,不要求学生钱物供养,却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思想端正、作风正沠、谦虚谨慎、勤学苦炼、团结互助、见义勇为、遵师重道、工作进步,品行良好。
        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传统武术活动,教学之余,韦师多次带队代表南阳参加省地市县各级武术赛事,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七十余岁时,还创办武术学校,亲自教学,后辈学子多受教益;南阳少林武术馆馆长赵良珠在未入余门下前,在武校学习,即得韦师亲授黑虎拳、黑虎刀 ;1995年,年已八十三岁的韦师还参加河南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夺得第一名!电视台为此专赴师家中采访,内容后在全省电视台播出,其中韦师表演双手直臂攀握旗杆,使身体平直悬空,令人终生难忘, 使全省都知道南阳仍然是武术之乡!
        北方舞狮源于汉朝,唐时已成宫庭舞蹈。舞狮的意义不外是驱邪献瑞!旧时南阳几乎村村皆有舞狮队伍,每逢节庆,都是披红挂彩走上街头,竞相献技,百姓喜闻乐见,可谓是最古老又常新的民族体育活动。舞狮因是模仿狮子的举动:跃,跳,蹦,窜,滚,翻等,表演者一般都是民间练武者,腰腿功力强健,还要一人领舞,领舞者必须拳功扎实,技术娴熟。南阳老拳师均精于此艺,李成恩、韦水旺二位老师尤称高手!李师且能自制狮头,韦师八十多岁还亲自领舞,堪为典范。
        2004年夏,九十三岁的韦师在子孙环绕中,安详辞世。


        5楼2017-06-23 21:43
        回复
          出身名门·技艺超群——南阳徐门传承宗师徐绍德
          徐绍德(1902——1992年),祖籍南阳市,为南阳市十大武术名师之一。徐师外祖父韩朔为南阳一代武术宗师,故其自幼便随母亲及外祖父习武,后拜在韩朔弟子兰雨田(1851——1954)门下,得传大小字门拳。1929年,冯玉祥西北军第五军石友三部驻扎南阳,冯部武术团武术教官麻柏年(山东济南人)在南阳招募武术人才,徐师拜在麻老师门下学习梅花拳械等。后随冯玉祥部北上,在库伦(现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练兵习武。由于军阀混战,战争连年不断,麻老前辈萌生退意,就辞官回到老家济南。到济南后,修书一封,把徐绍德举荐给当时的河南国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河南国术研究会会长徐文炳。徐绍德从济南步行到开封,经过了严格的入门考试,徐文炳见其悟性极高,功底扎实,大加赞许,并同意收入门下。这时,徐绍德才拿出麻老前辈的举荐书信,正式拜在徐文炳门下。徐绍德在开封系统学习了八式拳、四趟拳、罗汉拳、六合刀、大枪等传统武术套路以及搏击,摔跤擒拿,劈刺等对抗性技术,技艺大进。更是得到了大师兄张世德(有河南大力士之称)、寇运田师兄、黄师兄、侯师兄等师兄弟们的精心照顾,技艺日进。
          回到南阳后,徐绍德每日练功不缀,同时联络一帮武术同好,在南阳望城岗(今宛城区溧河一带),筹划成立了河南国术研究会南阳分会,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30年代末,应徐绍德之邀,徐文炳亲自从开封来到南阳,指导研究会及徐门武术的推广工作,并收徐长聚、朱云彦、孟宪章、孟宪科、李贵武等为徒。在此期间,徐文炳更是对徐绍德严格要求,精心传授,徐绍德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技艺大进。南阳国术研究会兴盛时期,会员达三百多人。
          国民党河南省第六行区政(南阳)督察公署专员罗震的卫士刘跃成,人高马大,体重250斤左右,擅长摔跤。当时南阳几个拳师都败在他的手下,因此刘跃成目中无人,口出狂言,声称南阳无人能敌。有好事者将此事告知徐绍德。以武会友本是武林中常事,徐绍德爽快的答应与之切磋。二人一搭手,徐先生感觉刘跃成两臂力量很大,心想只能智取,就利用自己灵活的步伐,避实就虚,用手在刘的脸上一晃,趁其后仰躲闪之际,下边使出本门绝技——迎门三步腿,刘跃成小腿骨折,应声倒地。
          徐绍德自幼习武,不辞千辛万苦,拜师求学,在众多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练就一身硬功夫。特别是散手技击,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南阳武术界享有盛誉。徐绍德身怀绝技却毫不保守,对入门徒弟悉心指教,徐门武术中迎门三步腿、盖手摸眉、琵琶掌、虎弹掌等散打绝技及擒拿、摔跤等绝学均毫无保留,悉数传授。
          徐绍德老师与师弟朱云雁练功照(摄于1987年)
          80年代初,中国大地掀起了武术热,各地纷纷办起了武术辅导站及各种类型的武术学习班。南阳市工人文化宫、市人民公园等武术辅导站,到处可见徐绍德先生指导学生练功的身影。他为人正派,热心武术事业,武德高尚,是南阳公认的有名望的老拳师之一。许多人愿意投到他的门下学艺。当时的徐绍德虽年届八旬,却腰板挺直,步履矫健,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常骑自行车奔走于各武术辅导站之间,加上尺许长白髯飘飘,路人皆为之注目。徐绍德对学生的教育,严肃认真,诲人不倦。凡是跟他学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他对大家的每招每式,一拳一腿,都是言传身教,不厌其烦,直到动作符合标准为止。据不完全统计,跟随徐绍德练习武术的不下千人,有不少弟子成为武术骨干和优秀东峰、严凤林、冯振宇等是其门下佼佼者。其再传弟子柯光红、徐中晓、龚茹昌、魏国胜、李松等在省、市级武术散打比赛上争金夺银,为南阳武术事业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资料:河南第六区(南阳)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罗震(1899—1987),南召县人,历任西北陆军第七师中校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军少将参谋长、讨逆军第十五军中将参谋长、河南第六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国民党河南省委员兼秘书长。后接受中共指示,策动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兼河南省主席张轸率部起义。


          7楼2017-06-23 21:46
          回复
            半生风华·半生落魄——叱咤江湖的少林大师朱云雁
            朱连成字云雁(1908-1995),南阳城东泥营方庄村人。生于1908年,少年时即入兰雨田先师门下学艺。因其肯用功夫,深得兰师喜爱,允其入室。朱师通文,故深明拳理;又好学,青年时期入伍,曾随军至开封,拜开封名家“铁腿孙霁虹”学得少林密技“青龙入海”拳;在登封与少林释德根结拜并在山中同修武功;又曾在密县得隐士晁神医(据朱师述说:晁是杜心武弟子,医术得自家传,嗜酒能饮十数斤而不动形色。)指点武功诀要,后返乡示与师父兰雨田,兰师甚为赞赏。
            朱师身怀武学绝技,解放前也曾叱咤风云,南阳历史上第一辆三枪自行车即为朱师所有;他曾是国民党南阳驻军部队的武术连连长,负责城门防务,平常身挎双枪,招摇过市,也算风光无限。其余名家如孟献章、顾百全,李桂武,徐绍德等人都曾充任教官,也就是解放后定名的“伪人员”,都是被监管的对象;朱师又曾长期护卫河南第六区(南阳)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罗震,即俗呼之贴身保镖,多次为之出生入死,“劣迹”虽未必有,“恶名”却是远扬,所以在解放后,朱师饱受歧视,言行自由均受限制,不要说习武传功,就是正常的生活来源都成问题,常常是吃了这顿没有下顿,虽然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也偷偷教了几个学生,但当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吃饱饭对于朱师仍然是个问题。八零年前后,国家开始提倡传统武术,几个学生商量给老师办个公开的学习班,以微薄收入来维持老师生活。遂有八一年南阳工人文化宫武术学习班的产生。但学习班结束,朱师生活并未得到改变,不得已,朱师去了南阳市二十一中学看门,生活才算基本安定下来。
            解放前罗震虽任国民党河南省委员兼秘书长,但却同情革命,多次利用职权掩护中国地下党组织成员;解放前夕更是接受中共指示,策动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兼河南省主席张轸率部起义,有功于国;解放后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开封市政协常委,河南省委名誉常委。1987年才因病去逝。如果朱师了解这些情况,而能与罗震有所联系,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武风空前兴旺,很多老师都出来传功授艺;而作为兰雨田宗师的衣钵弟子,在解放前朱师就已经开始代师授艺教导那些年轻师弟,因此,无论是在学生中还是同门中朱师都素享盛望。除了指点其他老师的门下弟子外,跟随朱师学拳的记有:王中武、张平安、张建洲、黄山、李进军、闫国华、孟明凡、杨林周等数十人。 朱师与孟献章、徐绍德二位师兄私交极好,往往一同传艺而不分彼此。相传朱师带兵看守城门时,徐绍德老师每天五更担柴至城门外,朱师也是绝早起来违章放徐师进城;徐师送柴回来,两人一同至荒郊练功……当俩人都已八十多岁时,门下弟子犹能见到二老之兄弟亲情!
            朱师所授计有:五虎拳(一至三路)、五褔拳(一至五路)、猱拳、大、小字拳、猿猴棒、六合群枪、少林阴阳八打


            8楼2017-06-23 21:47
            回复
              教学大纲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静功无极桩为载体,说明《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解析养生之道,附文《详析无极桩》;
              第二部分以动功禹步(或八卦行步)为载体,解析自然运动规律;前两部分以明了健身功法所以能健身之理,目的是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通过武门内传的混元易筋经练习(精功三式),切身体会大道至简至易的法与理,快速获得强身健体功效。
              《提纲》黄帝时代,史称中古;因为黄帝,中国完成了从野人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转!布衣代替了兽皮、文字结束了结绳……更重要的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明白了万物生化之道,作《归藏》以知天理,从此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哲学养生之道亦即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黄帝与岐伯桐君雷公的对话,则是文化、卫生具体的理法;前者言性,后者析命,理、法兼备,道即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黄老学说,即因黄帝始传于先,老子遗教于后。从此来看,《内经》不单是本医学经典,实在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历代多有闲散无聊者,粗知文墨,未能深入,不能切实认知我华夏文化乃圣贤文化,以《内经》一书,无论词旨,太过完美,便疑非古圣所作,愚蠢至甚!
              后两部分讲课题目:
              1.《提挈天地》
              《提挚天地》
              提的是一个诚字,所谓正心诚意,这是惯彻始终的要求!无诚则信无以立,诚于中自显于外,否则,即无学术可言!《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心真诚则于事物无不通达,即佛教彻见自性之开悟。)自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挈是和合。合于时也。古人以天地为莫大之物,上下两极,示阴阳之无尽,周遭四维,现浩然之无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可以正心诚意终趋自然。具体用功则是要正
              位三才:头正象天以养神,足端象地以大方,心居中以虚无。
              三才定,万化安!
              2.《思想》
              《思想》练功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我们通过某一种或多种形式,是要获得一种技能?还是要回归或叫做证明、自然本能的原始存在亦即彻见自性?若是求取技能,虽易见效,但是局限;而自性则是一切具足的,
              同样用功,因为思想的不一,效果自然各异。
              其实当我们把养性当做练功的目的时,我们己经走向无法归本的斜路上了。
              3.《柔和》
              《柔和》
              柔者一团也,此一团中有阴有阳,阴者弱阳者强,强弱均衡即为柔,柔则含有顺、纫之义;顺指肢体动转柔顺(协调),纫指筋肌弹性良好;和者心性圆满也!心性本虚,能圆满者,即外无所求也!以圆满之心性合于柔顺之肢体,至一团和气无处不在,即成柔和!
              4.《阴阳》
              中国的文化是阴阳!阴阳无处不在,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有阴阳,其最大特性即是互倚相生,并无独立的阴或阳能够存在!所以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我们看不到阴阳平衡,因为身处其中,同此理,我们只能感知识见不平衡。
              5.
              6《有与无》
              《有与无》
              常人以无为无,以有为有,以无来自有,以有前虽有无,无是贫无,不具富有,故生得失之心;圣人以有生于无而归于无,乃万物自然规律,有不见有,以有为无之用;无不见无,以无为有之本;有无虽有分别,心性本乎一元,而无执着之念。
              其一
              气功古称导引,乃以心运意、以意行气,以气摄血,导心神而引气血以归正途也。
              其二
              练拳行功,中气必自身前降下,经丹田转运再下与地气浑合,久后始能去芜存精。此精积久,而自化气;此气精纯,而能自升即循背后上行至百会,则督脉先通。
              身前下降之气乃人体营卫之气,降得下则神清气爽、腰松腹空、胸怀清明;与地气相接则可渐成深长厚重之功而循督脉上升,谓之阳升,升而通天而与天气交合,复自身前降于身中,谓之阴降,久则任脉通。上下贯通,周身皆得滋养,此所以名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
              (个人行功且将气渐能至身前降下,与人合修则可引导精元上升。)
              参考文献
              「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比)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阴阳,分別四時。順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以現代觀點來說,是說我們要瞭解天地阴阳變化的規律,掌握養生之道,恬淡愉快,精神內守,心無罣礙,蓄精養氣,鍛鍊身體,和光同塵,逍遙自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就能延年益壽、身心健康,達到賢人、聖人,甚至是至人、真人的境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12 09:49
              回复
                李瑞东《艺学练法总论》
                  夫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受病于前,而欲除病于后,不亦难哉,故此有初练所忌、单练四要、双练三要之分,明艺学之规矩,应注意参考。
                太极拳初练所忌
                夫初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端者正心诚意,趋者恭敬之心,向者向道不舍之意。),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眼,此谓瞎练。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而力与气连,气与神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乎,故此谓之痴练(今之习拳者之通病矣!)。
                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注目远则自得凝神之效),轻摇之以松其肩(轻摇者心,以心荡漾其意,则肩自松!),柔随之以活其身(心能随人,久而意自柔,心意柔和身体自活。),徐行之以稳其步(徐者踏实也);待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镇头者:目前远视,顶劲上领,使头脑有后贴靠坚其所依之感,而神意愈稳定也。),以渐至其身力顺利,则气自流通(气足则血畅,力自生也。),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所学之法,习演务斯纯熟;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眼到——“眼须先到”一语可知为先贤诀要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19 16: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续一)
                  单练四要
                  夫单练者,乃一人独练也,独练不必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势而单练之,此为练势(练势即修身也)。或练三、五势而急练之,此为练气(气足始能驭势以平和)。或趁势之便力,而任意练之,此为练机(此求灵动也)。或酌势之运用,想象练之,此为练理(法也),合之单练之要也。
                  夫人本理以造势(故凡动必合理),借势以运气(行气必随势),借气以生机(气足机自生),行机以达理(归于自然),四者本一贯之道,绝不可混言乎(一贯之义乃是循序以次第进)。然道可混言,而练有专规,不练势而势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道可混言者:无处非道而不一而论,练有专规者:各有其道也。)
                  且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真者心无所在也)。不练势而徒练气,则气不贯(不贯者气运不知所为也)。不练气而徒练机,则机不活(无灵性也)。不练机而徒练理,则理不圆(以理无出处也)。学者宜沉思之。
                  双练三要
                  夫双练者,乃二人对练也,对练不可吸取成套,盖成套为一定不移之法,练者心于神驰,手脚俱设假象(积久则认假为真,真反成假。);屈而不伸,如戏台之比势,无非虚应故事也,练之即久,不但无益,而反有害之(害未必有,益亦未必无,但真拳意则必失矣!)。
                  惟此发彼接而较,比练之以试远近之分寸,此练节数之要也(此要即今言之距离感)。或傍恭证而问难练之,以及来往之变化,此练见识之要也(亦假设一敌也)。或各势所长,而争强练之,以考因应之得,此练用度之要也(此言把握功力也)。合此之要,此为双练,则益斯大矣。
                  要之单练、双练,非初学之功,无以神艺之用(初学用功则为筑基,远未及用也。);而初练、单练、双练非用纲领、修目、总论口诀之亦无以讲明体用之理、而长艺,人之知此,余立说之次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19 16:03
                  回复
                    昔二程从周子学,濂溪教寻“孔颜乐处”;故程颢有“自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孔、颜,圣、贤也,所乐何事?予何人哉,岂有所见?
                    尝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追求真理的人,即使吃粗粮,饮白水,拿胳膊当枕头,也充满着道的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转瞬即逝的浮云。
                    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圣人乐处。
                    孔子称赞自己的学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上述乃孔、颜之乐的部分出处。对于圣贤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故"孔颜乐处",便成了后世儒学关于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的命题!汉唐以来的儒学大师都把它奉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
                    简言之:儒家安贫乐道之志、明信达观之怀,尽在此乐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8-19 16:05
                    回复
                      清静无为是道家修炼的主旨,神清心静而有无为之乐也。无为者此身无所不为、此心无所染著也;身心各守其本而得自由自在,处道中而不觉,故有无为自在之乐,是以《庄子》书中引用孔子的话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8-19 16:05
                      回复
                        大家现在看到进步则后跟、撤步则前收的太极拳练法,都认为这是孙氏的特点,这是个误区!这是武氏太极拳固有的一个特点!孙绿堂先生不过掌握了这个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而己。其实这种练法不过是为了符合太极拳经典“随屈就伸”要求的一种体现罢了,陈氏(陈照奎传)、吴氏(杨禹廷傻)内部都有相同用功法,不算稀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8-19 16:06
                        回复
                          草书自有其规律!于右任近代大家也!然”标准”一词,从何而来?此言若兴,则不学于书者皆“不标准”矣!前曾于曲江附近见有所谓“贾某某研究会”做活动,贾以善述男女不堪入目事,成名于上世纪末,与于老原不可同日而语!二事在兹,由是观之,皆扯虎皮拉大旗尔!先贤己逝,功在其时!后人缅怀,无可厚非,果为艺术乎?只恐未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8-19 16:13
                          回复
                            散打约分三级。初阶遇敌,彼我胜负既莫测,时势亦未能审度,心中但恐落败,未必便有求胜之意!故当其时也,唯有一鼓作气,拼命上前,若技术悬殊不大,或者凑巧,也就赢了;多有几次,便积累下经验:但鼓勇上蚤,多能以气势胜!日久渐遇不为气势所动者(此必精于拳法变化者),往往失之,遂不得不还究拳理,以促进技能——此时即中阶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8-19 16: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吴图南先师像赞》(序:这张“金鸡独立”拳照,大概是在百岁前后拍摄的。从中正不偏的形体上,可以感受到顶天立地的气势;从其祥和的表情上,可以感知其平静宽松的胸怀。)
                              师出名门,卓然大家。百岁演武,尤显神功!双手平展,见势而不见力;一气贯串,仰神而不显气;前虚后实,神圆而形方;肩自合于胯,而胯无开合之相;肘遥对于膝,而膝无屈伸之意;脚尖无上挑之意,精神存虚领之功;年高德长,气养体壮,若实若虚,意含万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8-19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