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静功无极桩为载体,说明《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解析养生之道,附文《详析无极桩》;
第二部分以动功禹步(或八卦行步)为载体,解析自然运动规律;前两部分以明了健身功法所以能健身之理,目的是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通过武门内传的混元易筋经练习(精功三式),切身体会大道至简至易的法与理,快速获得强身健体功效。
《提纲》黄帝时代,史称中古;因为黄帝,中国完成了从野人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转!布衣代替了兽皮、文字结束了结绳……更重要的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明白了万物生化之道,作《归藏》以知天理,从此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哲学养生之道亦即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黄帝与岐伯桐君雷公的对话,则是文化、卫生具体的理法;前者言性,后者析命,理、法兼备,道即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黄老学说,即因黄帝始传于先,老子遗教于后。从此来看,《内经》不单是本医学经典,实在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历代多有闲散无聊者,粗知文墨,未能深入,不能切实认知我华夏文化乃圣贤文化,以《内经》一书,无论词旨,太过完美,便疑非古圣所作,愚蠢至甚!
后两部分讲课题目:
1.《提挈天地》
《提挚天地》
提的是一个诚字,所谓正心诚意,这是惯彻始终的要求!无诚则信无以立,诚于中自显于外,否则,即无学术可言!《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心真诚则于事物无不通达,即佛教彻见自性之开悟。)自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挈是和合。合于时也。古人以天地为莫大之物,上下两极,示阴阳之无尽,周遭四维,现浩然之无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可以正心诚意终趋自然。具体用功则是要正
位三才:头正象天以养神,足端象地以大方,心居中以虚无。
三才定,万化安!
2.《思想》
《思想》练功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我们通过某一种或多种形式,是要获得一种技能?还是要回归或叫做证明、自然本能的原始存在亦即彻见自性?若是求取技能,虽易见效,但是局限;而自性则是一切具足的,
同样用功,因为思想的不一,效果自然各异。
其实当我们把养性当做练功的目的时,我们己经走向无法归本的斜路上了。
3.《柔和》
《柔和》
柔者一团也,此一团中有阴有阳,阴者弱阳者强,强弱均衡即为柔,柔则含有顺、纫之义;顺指肢体动转柔顺(协调),纫指筋肌弹性良好;和者心性圆满也!心性本虚,能圆满者,即外无所求也!以圆满之心性合于柔顺之肢体,至一团和气无处不在,即成柔和!
4.《阴阳》
中国的文化是阴阳!阴阳无处不在,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有阴阳,其最大特性即是互倚相生,并无独立的阴或阳能够存在!所以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我们看不到阴阳平衡,因为身处其中,同此理,我们只能感知识见不平衡。
5.
6《有与无》
《有与无》
常人以无为无,以有为有,以无来自有,以有前虽有无,无是贫无,不具富有,故生得失之心;圣人以有生于无而归于无,乃万物自然规律,有不见有,以有为无之用;无不见无,以无为有之本;有无虽有分别,心性本乎一元,而无执着之念。
其一
气功古称导引,乃以心运意、以意行气,以气摄血,导心神而引气血以归正途也。
其二
练拳行功,中气必自身前降下,经丹田转运再下与地气浑合,久后始能去芜存精。此精积久,而自化气;此气精纯,而能自升即循背后上行至百会,则督脉先通。
身前下降之气乃人体营卫之气,降得下则神清气爽、腰松腹空、胸怀清明;与地气相接则可渐成深长厚重之功而循督脉上升,谓之阳升,升而通天而与天气交合,复自身前降于身中,谓之阴降,久则任脉通。上下贯通,周身皆得滋养,此所以名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
(个人行功且将气渐能至身前降下,与人合修则可引导精元上升。)
参考文献
「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比)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阴阳,分別四時。順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以現代觀點來說,是說我們要瞭解天地阴阳變化的規律,掌握養生之道,恬淡愉快,精神內守,心無罣礙,蓄精養氣,鍛鍊身體,和光同塵,逍遙自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就能延年益壽、身心健康,達到賢人、聖人,甚至是至人、真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