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神论吧 关注:6,431贴子:229,712
  • 87回复贴,共1

给恒无子单开一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恒无子:
求严密推论出无神的帖子链接。
蒸锅:
1、有神论者,没有提交任何可靠的有神的证据;2、在科学已知的可观察范围之内,无神。综上,无神的证据>有神的证据,故,在现有证据下,无神论成立,而有神论没有依据。
上述内容可再数字化一下: 在科学现有可观察范围内,有神的证据为0,无神的证据为1;在科学现有可观察范围之外,有神的证据为0,无神的证据也为0。则无神论的0+1>有神论的0+0。
恒无子:
那我问一下:假如一个色盲只能看到黑白两种颜色,在他的观测范围没有红色,而看到红色的人也不提交任何证明红色存在的证据,这是否等于世界上真的没有红色?
蒸锅:
关于你的假设,请先在色盲面前证明自己不是色盲。我能在色盲面前证明自己不是色盲。
恒无子:
你如何对色盲证明自己不是色盲呢?
蒸锅:
简单的很:我拿出七种色彩的笔给色盲甲,每种颜色写上颜色名称。然后由甲背对着我用任意一种笔划出痕迹。只要我能准确且可重复地说出这个痕迹的颜色跟笔上标的颜色一致,即可证明我对颜色的识别度高于色盲。当然,这个实验只是最简单的。为了保证任何一方不搞鬼。我们还可以请第三方进行监督。
总之,想证明自己不是色盲非常容易。当我用色盲所认可的方法证明了我能识别色彩之后,他必须承认色彩的存在。
恒无子:
也许楼主你可以论证自己能够看到红色。但是比方说这个世界上有个人,他可以看到大多人都看不到的一种颜色,可是他是个文盲,他论证不出来,或者他不屑于论证,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论证,这能等于世界上没有那种颜色吗?
同样,我同意,一个有神论者是应该把神的存在给论证出来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有神论者水平有限,论证不出来神的存在,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论证,这能等于世界上没有神吗?
就像我一个朋友说,她不能肯定世界上有神,但也不敢说就没有神,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当世界上没有神了
所以说,基于这种论证,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不可知论,并非真正的无神论
我希望看到的论证并非不可知论,而是真正的无神论。首先要论证什么是神,然后论证为什么这个神不存在,这才是严密的论证
蒸锅:
1、对于没那个水平的,可以找有水平的人提出可验证的方法。
2、对于有能力而自称不屑于论证的,那百分之百是骗子,原因很简单,他都屑于宣传了,却不屑于证明,不是骗子是啥?
3、至于你那个朋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他个人缺乏逻辑能力,不代理她的观点正确。
4、不可知论是一个专有名词,含义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跟有神论、无神论无关。
-------
你所谓“并非真正的无神论”的论述,是根本不知道无神论对我们无神论意味着什么?
无神论是一种理论,对我们来说不是宗教信仰。我们选择支持无神论,并不意味着我们坚定不移地信仰无神论,认为它永远正确。我们只是基于在现有的证据之下,无神论有更充足的依据。我们没有理由放着有证据的无神论不接受却偏偏却接受毫无证据的有神论。哪一天真的证明有神了,那我们也会跟着证据走,接受有神论,如是而已。
这才是真正的无神论。
恒无子:
所以说这个无神论,其实只是“现在我们认为无神”,并非“我们确信无疑世界上绝对没有神”,对吧?
蒸锅: 回复 恒无子 :纠正你一下:是现在的证据支持无神的论点。至于“确信无疑世界上绝对没有神”,呵呵,那是宗教信徒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非理性的。
@恒无子 把贴子转到这来了。开错贴吧了,不好意思。


IP属地:山西1楼2017-06-02 21:50回复
    在科学已知的可观察范围之内,无神。
    ---------------------------------------------------
    你根据什么认为,科学就是最正确的方法呢?


    2楼2017-06-02 22:10
    收起回复
      赏心悦目


      4楼2017-06-03 11:30
      回复
        楼主,你跟一个深陷神秘主义精神异常的神棍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6-03 13:01
        收起回复
          有趣有趣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6-03 19:38
          回复
            我们这个世界不允许没有开端和边界的事物存在,凡事总有开端,包括时间。那么时间开始之前,包括一切的边界之外是什么?只能假设为神,所以说我们这个世界的特性决定了有神。神本身受制于这个世界以外,所以我们的逻辑不能用来推断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6-07 07:13
            收起回复
              对了,有点要说明。道只传有缘人,所以道学往往说得很含糊,有缘的人自然就看得懂,看不懂说明无缘。
              不要指望道门的人什么事都会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的,如果你因为不明白而不信,也没有人会勉强
              也不要说什么既然是传道就要说个明白否则就是诈骗,因为有缘的人一点就通不需要说太明白


              10楼2017-06-18 21:08
              收起回复
                恒无子: 回复 蒸锅 :只给你说一句:越是高级学问,能知道的人越少,要掌握是要缘分的。即使是科学,许多资料也是掌握在高层手里不许轻易外泄的。在三界同样如此,比如人有灵魂这些,在过去只有极少数跨性别者才有缘知道,随着科学发展才慢慢揭示出来,这就是缘分到了。
                -------------------
                这话把我笑惨了


                IP属地:江苏11楼2017-07-17 11:33
                收起回复
                  转帖:
                  中国人其实对佛学思想多少都有一些接触,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句子,大家多少都有耳闻。但要说佛经上到底讲了什么道理,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很清楚。这并不奇怪,深奥难懂,这点和现在的理论物理学一样,这也许是佛学与现代科学的第一个共同点吧。但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要比单独看佛经或单独看量子理论更容易理解。
                  佛家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佛经中说的“空、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样的句子,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常人一般都认为现实世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感知到了这个鲜活的世界。放眼望去,碧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轻声鸣唱,可爱的孩子露出灿烂的笑颜。这一切,如此生动而真实,怎么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幻象呢?诚然,这一切是生动而真实,但这也很有可能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我们能看到颜色,是因为视觉神经细胞感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的光波的刺激,视神经将这种振动传达给我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意识就将不同频率的振动翻译成不同的颜色,这样,我们就“看见”了各种不同的颜色。但是,所谓的颜色,其实是我们意识自己制造的一种感觉,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客观的“颜色”存在。同样的,所谓的声音,也是我们的耳膜和听觉神经接受到外界声波的振动刺激后,将这种振动传达给我们的意识,而不同频率的振动在意识中则体现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客观的“声音”存在,所谓的声音是我们自己意识的产物。同理,我们所嗅到的气味,尝到的美味,接触到的光滑、粗糙等感觉,都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所谓的客观世界,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了知其确切面目。


                  16楼2017-07-22 17:09
                  回复
                    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句子,表达的正是以上所分析的这种含义。在佛家看来,现象世界,仅仅是意识的产物,没有任何实在性,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意识制造的幻境中,认假为真,因此逐渐迷失了自己本来清静的本性。
                    对于佛家所说的这种“空”和“幻”,没有经过长时间思维训练的人是很难想象和体会的,而这种空幻的感觉也不是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佛家常用的一个比喻,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表达这种体悟的不可言传性。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空,什么是幻,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年,科技已经足够先进,量子计算机已研制成功,对人脑的生理机制也有了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开发出了一款网络游戏产品。该产品的原理是:通过与大脑接触的一个微型芯片,将人的所有感觉神经(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号与该公司服务器上运行的网络游戏平台进行无线连接,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处理器、内存都异常强大,基于互动分形函数的软件设计得也非常精细,虚拟世界里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与虚拟世界里物品接触的感觉和现实世界里的感觉也是一样的。那么,现在请想象,你自己现在就在这样的游戏中!你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维持这样的想象五到十分钟,能否体会到一点空和幻的感觉呢?


                    17楼2017-07-22 17:10
                    回复
                      佛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就像身处在一场三维的立体电影当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虚幻的。我们看平面电影时,电影画面其实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画面连续放映而成,电影中的人物景象只不过是光影的把戏,三维空间中的我们并不会把二维电影中的画面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三维的立体电影中,就像刚才的思想实验描述的那样,我们还有把握作出同样的判断吗?我相信没人敢有把握做这样的判断。霍金在2002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所作的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中开玩笑说:“也许我们真的只是一个被连接起来的巨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我们发出一个启动信号,摆动一只虚构的脚,踢在一块虚构的石头上,计算机发回一个表示疼痛的信号!我们未必不是一些被外星人在电脑游戏里摆弄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不被各种感觉所控制着,饿了、渴了、累了、痛了,我们觉得难受,各种感觉形成的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觉得快乐,反之则觉得痛苦和烦恼。各种各样的感觉不断写入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末那识,我们的思想行为被潜意识支配,使我们已经无法停止对感觉的依赖。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就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本来面目呢?一朵鲜艳的红玫瑰,它的红色是它的本来面目吗?我们并不能这么自负的认为它本来就是红色的,在一个色盲的人的眼里,它可能是黄色的,在一只蜜蜂的眼里,它可能是灰色的。在别的动物眼里,可能又是另外一种颜色,那么谁对谁错?我们凭什么说色盲人和蜜蜂看到的就是错误的呢?难道就因为我们是人,或者正常人的人数多吗?假如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是色盲,那么又是谁对谁错呢?


                      18楼2017-07-22 17:10
                      回复
                        当我们还在幼儿时期,执著心比较弱,由于对感觉系统的依赖不强,各种感觉还没有在潜意识中开始制造感觉的囚笼。这时,人类的超感能力却很容易体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莱因设计了一种测试超感能力的方法,利用25张背面是黑色的卡片,每张卡片的正面都有不同的图形:比如十字、五角星、圆圈或者一列数点。研究人员随机抽取卡片,要求被试人员猜测。按照概率计算,普通人猜对的概率为1/5,而拥有超能力的人可以全部猜中。2006年俄罗斯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1500名年龄从3岁到5岁的孩子进行了这样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猜中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年龄越小,准确率就越高。2007年7月美国的《心理科学》期刊也刊登了意大利心理学家卢卡教授的研究,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13个月大的婴儿具有读懂成人意念的能力。
                        对成人与婴幼儿脑电波的比较中,我们和很容易发现不同点。成人的思维敏捷而活跃,脑电波表现为较高频率的α波(读作阿尔法波)或β波(读作贝塔波),幼儿中则没有这样的波形出现。幼儿的脑电波主要表现为频率很慢的δ波(读作德尔塔波),这种波形,成人只有在深层的睡眠状态中才可能出现。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也就是心念的分别活动非常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熟悉感官世界的规则,我们能够正确的分别事物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而相应的我们的执著心也就越来越强,心灵本有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弱。佛家洞悉这一切奥秘,所以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告诉人们不要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谓六根清净,不是说什么都不听、不看也不想,而是指不要执著于外在的现象世界。六祖慧能禅师提倡无念法门,并解释所谓无念,就是“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六祖朴素的话语,直指修行的根本。


                        20楼2017-07-22 17:11
                        回复
                          老子同样深知此理,在道德经中,多处劝导世人不要执著于感官的享受。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具体阐明了“为道”与“为学”的差异。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意识是说,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的。老子在这里所推崇的“无为而为”,与六祖所提倡的“无念行”,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教人们不要执着于感官的享受,不要受现象世界的羁绊,如果能做到“于相而离相”,那么离“道”就近了。因此老子非常推崇回归到没有虚妄分别心的婴儿时期。在第十章中,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第五十五章中又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这些话都表明,老子主张的为道,就是要返璞归真,回归挚诚的本心。


                          21楼2017-07-22 17:12
                          回复
                            基督就是普世价值,说一条人人生而平等你有没有,没有下地狱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7-28 12: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