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洋淀:建村于宋初。当时该地为大片积水如洋淀,该村又建于水边,故名为长洋淀。该村南靠津保公路,位于任丘市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2.8公里处。
白塔村:建村于宋朝末年。因该地低洼盐碱,每逢春秋,四面皆白,加之村内房屋高低不平,远望如塔,故名白塔村。该村西邻西环城路,位于乡镇驻地东北偏北2.2公里处。
哑叭庄:建村于清乾隆年间。清朝皇帝乾隆南下江南夜过此村,鸡不叫狗不咬,皇帝说哑叭村,故得名哑叭庄。
小于庄:建村于元末明初。因靠近白塔村,故名前白塔村,后有于氏二兄弟迁居于此,因弟居此村,故名小于庄。
褚家庄:建村于清朝初年。囚褚姓为大族,以姓氏命名,故名褚家庄。该村位于乡镇驻地东1.5公里处,津保公路从村南穿过。
大于庄:建村于元末明初。因靠近白塔村,故名前白塔村。后有于氏兄弟二人迁此居留,兄留此村,故名大于庄。
后长洋:该村建于宋初。因位于前长洋西北面,故名后长洋。该村北靠津保公路。
前长洋:该村建于宋初。当时该地为大片积水如汪洋,村庄建于水边,并在长洋淀南面,故名前长洋。
南五里铺:该村建于明朝。当时为传递消息而设五里一铺,该村位于市城南五里处,故得名南五里铺。 肖楼村:建村于元末明初,有一姓肖的迁此居住,经营手饰行山巳家中盖有手饰楼,故取名肖楼村。该村位于乡镇驻地东南偏北2公里处,为华北石油基地中心,东邻会战道。
思贤村:建村于明朝初年。曾名沙村,清朝乾隆皇帝南下路宿此村时,问及村名沙村,因与杀同音,不吉利,皇帝当时想起古代贤人,即传旨改名为思贤村。
宋庄:该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以姓氏命名为水庄。
辛中驿镇
辛中驿:该村建于元朝初期,原为新设的驿站,且又在河间,任丘之间,故名新中驿,后演化为辛中驿。该村东靠京开公路。
南张庄: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张姓定居,故名张家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南张庄。
刘家庄: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一家刘氏建村,称刘家庄。
陶家庄:建村于战国时期,由陶氏首居,以姓氏取名为陶家庄。
后台基寺:建村于南朝初年,南朝李后主之公主修建一台基大寺后,居民日增,因村址处台基大寺之后,以寺名定名为后台基寺。
前台基寺:元朝时,该村在台基大寺以东,村名小东村。明朝末年,因大雨成灾,小东村被大水冲淹,村民迁居到台基大寺前建村,故改名为前台基寺。
陈家边村:建村于北宋。因地处夏河河湾,居民以魏氏最多,故名魏家湾。元朝因瘟疫,居民多亡,仅剩赵氏一家,故改名为赵家湾。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陈氏定居,因地处河间、任丘、高阳三市边界,故改名陈家边村。
李家边村: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李氏定居,因地外河间、保定两府,河间、任丘,高阳三市边界,故定村名为李家边村。
惠伯口:建村于明初,因位于赵王河(古河道清朝淤平)西岸,故为西排村,日久叫成喜伯,此村设渡口,船只多聚于此,遂起名汇伯口。后演变为惠伯口。该村为我市较大集市。
北马村:建村于明朝,闪该村位于赵王河沿岸,对岸有南马村,故此村名为北马村。 铁匠庄:明朝有两户铁匠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地居住,以打铁为业,后成村,遂起名铁匠庄。
边关村:建村于周朝,因地属周朝边界,故起名边关村。
张 施:建村于唐朝,当时此处住着一位姓张的富翁,经常施舍粥饭,古人称张为张舍老人,故名张施,即以为名。
东王团村(西王团村):建村于清光绪年间,由山东迁起几户姓王的建村,后遭灾荒有的户外逃,几年后又回故地居住,遂起村名为王团,取团圆之意。后分东西两衬,称为东王团村、西王团村。
西陈庄:明初由山西洪洞市迁来三户姓陈的在此居住,取名陈家庄。于1981年12月地名普杏时更名为西陈庄。
南马村:建村于明朝,因该村建于赵王河南岸,并设有码头,故得名南马头。到清朝河渐渐淤平,南马头改名南马庄。
南马辛庄:明朝末年,因水灾,由南马村迁出一小部分人东移一里建村。遂起名南马辛庄。
刘保店:建村于明朝,由山东迁来一户姓刘的在赵王河(古河已淤平)北岸开一小店,后成村,起名刘保店。
安里店:建村于明朝,由山东迁来一户在赵王河(古河已淤平)南岸开店为生,故名南店,后演变为安里店。
边渡口:建村于明朝末年,从山西运城搬来几户姓边的在赵王河沿岸居住,并设一渡口,故村名为边渡口。
郭家口:建村于明朝,从山西迁来三户姓郭的,在赵王河沿岸落户,并设一渡口,遂起名郭家口。 谢家庄:宋朝建村,因谢姓人多势大,故名为谢家庄。
培 里:建村于1350年,原属河间,当时河间市官和高阳市官相赌,以该村为押,河间市官输与高阳市官,故起名“培里”(取“赔礼”意)。
出岸镇
百 尺: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西南河沟有一百尺长桥,因而得名百尺。该村西靠千里堤。
东良淀: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南有大浪淀(已淤平),故村名为大浪淀,后因村大分为东浪淀和西浪淀,又因“浪”字不好听,去掉“氵”遂为东良淀(西良淀属高阳市)。该村西靠千里堤。
袁果庄: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只有袁、杜,张三户,故取名袁杜张村。后因姓袁的人口兴旺,把该村改为袁果庄。该村西靠小白河。
出 岸:建村于1582年。当时该地北靠白洋淀,南为大浪淀,东为陆地,是出入水淀与陆地的地方,故取名出岸。该村西靠千里堤,小白河从村中穿过,分4个大队。
小 关: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原系驻军之地,为一小关口,故取名小关。该村西靠千里堤。
北漕口:建村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8年),因该村位于赵王河一渡漕的北岸,故名北漕口。
南漕口:建村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8年),因北边有北槽口,故取名南槽口。小白河流经村西。 东古贤村:该村建于宋朝,因在西古贤村东侧,故称东古贤村。
大辛庄:清朝乾隆年间,此地有一观音庙,庙北有个旧庄很不兴旺,为求吉利,废旧庄在庙南另立新庄。因搬迁不易,很辛苦,故名辛庄,后为大辛庄。
谢家坞: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该地洼下积水,有一谢氏从翟城搬来择一高地定居,捕鱼为生,遂取名谢家坞。
刘家坞:明永乐年间,由翟城迁来刘、黄二姓,定居谋生,后黄氏无人,遂取名刘家坞。
庄家营:建村于宋朝。当时此地为宋辽边界,经常驻兵。宋仁宗时,有一庄氏将军在此定居,故名庄家营。
王家坞: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该地注下积水,有山西洪洞市移民王氏在此停舟,居住谋生,后聚居成村,取名王家坞。
赵家坞:明朝永乐年间,有赵氏、岳氏在此落户,因被水环绕,取名赵家坞。
西古贤村:宋朝建村。村懈赵王河,为防河水泛滥,则筑堤防险,后“筑险”按音写成“古贤”,又因村在赵王河西岸,故名西古贤村。该村位于乡镇驻地西南偏南3公里处。
石家营:建村于北宋,地处宋辽边界,经常驻兵,有一石氏在此落户定居,遂起名石家营。
陈家营:北宋时,有一姓陈的在此定居,因陔地竹为军营住过兵,故取名陈家营。
段家坞: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移民段氏,居此谋生,因该地积水,故取名段家坞。
郭家营:北宋仁宗时,该地为宋辽边界,经常安营驻兵,有一郭氏在此落户定居,故取名郭家营。 宠家营:北宋建村,当时有――庞氏居住此地,因该地曾驻过军队,故称庞家营。
苟各庄镇
宗家佐:建村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山西洪洞市迁入宗氏居此,故名宗家佐。
清河口:建村于1531年,该村地处千里堤以里,南临千里堤,因位于大清河南岸,故名清河口。
马召村:建村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市迁入马姓在此居住,因马姓先居于此,故名马召村。
高召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以居民姓氏取名,又与几个召村为邻,故名高召村。
任召村:建村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以姓氏命名,因近距马召村建村,故名任召村。
黄召村:建丰十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有黄姓迁此居住,因近距马召村建村,故名黄召村。 大刘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市刘姓迁移到此,分两地居住,因居此者多,故名大刘村。
郑召村:建村子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郑姓居此,因原邻马召村,故名郑召村。 西里长:建村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里长分两村,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里长。
东里长:建村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该村低洼易涝,乡里百姓不断增土垫高,故名为里长,后村渐大分开,又位于东部,故名东里长。
枣林庄:建村于宋朝,因建村时该地枣树成林,故名为枣林庄。该村座落在千里堤之上,南有二十五孔闸,西靠白洋淀边,淀水与安新市相连。
小刘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市迁来刘姓到此,分两地居住,因居此者少,故名小刘村。
苟各庄:建村于宋朝,因该地多红荆,故名为荆美庄,后发现一只狗经常卧于村边场屋处,故改名狗卧庄,后又改为苟各庄村。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南临京开公路。
将 庄:建村于唐朝,因村西有一土丘,据传为唐朝一将军墓,故起名为将庄。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王各庄:据传建村于清朝,由王姓建村,故名王各庄。该村北临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万各庄:建村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迁入毛、刘二姓,因避孤单,求兴旺,起名叫万各庄。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大董各庄:建村于明朝,因有朱姓居住,取名朱家台。后来迁入汪、栗、董三姓,因姓董的势力较大,遂改名为大董各庄。
小董各庄:建村于明朝,原名赵圪挞村,因紧靠大董各庄,遂改名小董各庄。
吕公堡镇
吕公堡:建村于唐朝。因建村时西北有一吕公墓(即吕洞宾墓),故名吕公堡。分4个大队。该村为本市较大集市。
杨 村:建村于明初。以杨姓命名为杨村。
陈 庄:建村于东汉,原名盛水坑,1780年迁入一户陈姓,遂改名陈庄。
梁家村:建村于明朝初年。以梁姓命名为梁家村。
毕 村:建村于元朝末年。有王奎山者在此建村,故名王家屯,明朝永乐年间有一姓吕的从坝上小兴州迁入王家屯,与姓毕的联姻,因王姓势力败落,遂改为吕毕村,后叫成毕村。
北宋村:明朝中期由本市思贤村迁来一宋姓在此建村,因户少庄小,起名小宋村,1958年成立吕公堡乡镇后,因本社有两个宋村,而该村位于北,故名为北宋村。
颜家村:建村于元末。原名勤俭屯,后迁入颜姓,故改名为颜家村。
邢家村:建村于明初,原名蒋家坞,由蒋姓建村。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入一户邢姓,因蒋姓败腐,改名邢家村。
籍 屯:建村于唐朝。因姓籍的建村,故名季屯。以后迁来“于”、“籍”二姓。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姓籍的当伪村长,改名为籍屯。
吴 屯:建村于清朝。由姓吴的建村,故名吴屯。
李家屯: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李姓建村,故名李家屯。
宋家屯:建村于唐朝末年。由宋姓建村,故名宋家屯。
北十里庄:建村于唐朝。原名正洛南庄,因距长丰十里,所以清朝改为小十里庄。1958年改为北十里庄。
北王庄:建村于明朝中期。由八方社王各庄迁来一部分人居住,故起名小王庄。解放后属长丰区管辖,因长丰有一王庄,故改此村名为北王庄。1958年归属吕公堡乡镇后,因有南王庄,故更名北王庄。 圈 里:建村于清朝。因旗人跑马占圈成村,属南十里庄管辖,1928年分村,故名为圈里。
南十里庄:建村于唐朝,因离长丰十里,故名十里庄。清朝因正洛南庄改为小十里庄,故名称为大十里庄,1953年改为南十里庄。
西袁庄:建村于元朝,由一姓谢的建庄,后有一姓袁的搬居谢家庄西南边,住户渐多,更名西袁庄。 后李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迁来一部分人,在李花村北面建村,故称后李花。
前李花:该村建于唐朝初年,因建村时此处生长李子树,花叶茂盛,故起名李花村。后北面又建一村,称后李花,故该村改为前李花。
张 佐: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张姓居多,故名张佐。
南宋村:明朝建村,以宋氏命名。1959年吕公堡乡镇成立,因有两个宋村,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南宋村。
南王庄: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迁来一王姓在此建村,故名王庄,1958年吕公堡乡镇成立,因辖两个王庄,该村在南面,故改名为南王庄。
周 村:建村于隋末唐初。有周龙、周虎者在比建村,因该村位于淤泥河西岸,故名周西坡村,后改为周村。
北 罗: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有罗氏兄弟三人在此建村,以方位定名,该村为北罗(中罗、南罗属河间市)。
张 庄:建村于明朝。因张钢者先居此地,故名张庄。
白塔村:建村于宋朝末年。因该地低洼盐碱,每逢春秋,四面皆白,加之村内房屋高低不平,远望如塔,故名白塔村。该村西邻西环城路,位于乡镇驻地东北偏北2.2公里处。
哑叭庄:建村于清乾隆年间。清朝皇帝乾隆南下江南夜过此村,鸡不叫狗不咬,皇帝说哑叭村,故得名哑叭庄。
小于庄:建村于元末明初。因靠近白塔村,故名前白塔村,后有于氏二兄弟迁居于此,因弟居此村,故名小于庄。
褚家庄:建村于清朝初年。囚褚姓为大族,以姓氏命名,故名褚家庄。该村位于乡镇驻地东1.5公里处,津保公路从村南穿过。
大于庄:建村于元末明初。因靠近白塔村,故名前白塔村。后有于氏兄弟二人迁此居留,兄留此村,故名大于庄。
后长洋:该村建于宋初。因位于前长洋西北面,故名后长洋。该村北靠津保公路。
前长洋:该村建于宋初。当时该地为大片积水如汪洋,村庄建于水边,并在长洋淀南面,故名前长洋。
南五里铺:该村建于明朝。当时为传递消息而设五里一铺,该村位于市城南五里处,故得名南五里铺。 肖楼村:建村于元末明初,有一姓肖的迁此居住,经营手饰行山巳家中盖有手饰楼,故取名肖楼村。该村位于乡镇驻地东南偏北2公里处,为华北石油基地中心,东邻会战道。
思贤村:建村于明朝初年。曾名沙村,清朝乾隆皇帝南下路宿此村时,问及村名沙村,因与杀同音,不吉利,皇帝当时想起古代贤人,即传旨改名为思贤村。
宋庄:该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以姓氏命名为水庄。
辛中驿镇
辛中驿:该村建于元朝初期,原为新设的驿站,且又在河间,任丘之间,故名新中驿,后演化为辛中驿。该村东靠京开公路。
南张庄: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张姓定居,故名张家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南张庄。
刘家庄: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一家刘氏建村,称刘家庄。
陶家庄:建村于战国时期,由陶氏首居,以姓氏取名为陶家庄。
后台基寺:建村于南朝初年,南朝李后主之公主修建一台基大寺后,居民日增,因村址处台基大寺之后,以寺名定名为后台基寺。
前台基寺:元朝时,该村在台基大寺以东,村名小东村。明朝末年,因大雨成灾,小东村被大水冲淹,村民迁居到台基大寺前建村,故改名为前台基寺。
陈家边村:建村于北宋。因地处夏河河湾,居民以魏氏最多,故名魏家湾。元朝因瘟疫,居民多亡,仅剩赵氏一家,故改名为赵家湾。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陈氏定居,因地处河间、任丘、高阳三市边界,故改名陈家边村。
李家边村: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李氏定居,因地外河间、保定两府,河间、任丘,高阳三市边界,故定村名为李家边村。
惠伯口:建村于明初,因位于赵王河(古河道清朝淤平)西岸,故为西排村,日久叫成喜伯,此村设渡口,船只多聚于此,遂起名汇伯口。后演变为惠伯口。该村为我市较大集市。
北马村:建村于明朝,闪该村位于赵王河沿岸,对岸有南马村,故此村名为北马村。 铁匠庄:明朝有两户铁匠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地居住,以打铁为业,后成村,遂起名铁匠庄。
边关村:建村于周朝,因地属周朝边界,故起名边关村。
张 施:建村于唐朝,当时此处住着一位姓张的富翁,经常施舍粥饭,古人称张为张舍老人,故名张施,即以为名。
东王团村(西王团村):建村于清光绪年间,由山东迁起几户姓王的建村,后遭灾荒有的户外逃,几年后又回故地居住,遂起村名为王团,取团圆之意。后分东西两衬,称为东王团村、西王团村。
西陈庄:明初由山西洪洞市迁来三户姓陈的在此居住,取名陈家庄。于1981年12月地名普杏时更名为西陈庄。
南马村:建村于明朝,因该村建于赵王河南岸,并设有码头,故得名南马头。到清朝河渐渐淤平,南马头改名南马庄。
南马辛庄:明朝末年,因水灾,由南马村迁出一小部分人东移一里建村。遂起名南马辛庄。
刘保店:建村于明朝,由山东迁来一户姓刘的在赵王河(古河已淤平)北岸开一小店,后成村,起名刘保店。
安里店:建村于明朝,由山东迁来一户在赵王河(古河已淤平)南岸开店为生,故名南店,后演变为安里店。
边渡口:建村于明朝末年,从山西运城搬来几户姓边的在赵王河沿岸居住,并设一渡口,故村名为边渡口。
郭家口:建村于明朝,从山西迁来三户姓郭的,在赵王河沿岸落户,并设一渡口,遂起名郭家口。 谢家庄:宋朝建村,因谢姓人多势大,故名为谢家庄。
培 里:建村于1350年,原属河间,当时河间市官和高阳市官相赌,以该村为押,河间市官输与高阳市官,故起名“培里”(取“赔礼”意)。
出岸镇
百 尺: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西南河沟有一百尺长桥,因而得名百尺。该村西靠千里堤。
东良淀: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南有大浪淀(已淤平),故村名为大浪淀,后因村大分为东浪淀和西浪淀,又因“浪”字不好听,去掉“氵”遂为东良淀(西良淀属高阳市)。该村西靠千里堤。
袁果庄: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只有袁、杜,张三户,故取名袁杜张村。后因姓袁的人口兴旺,把该村改为袁果庄。该村西靠小白河。
出 岸:建村于1582年。当时该地北靠白洋淀,南为大浪淀,东为陆地,是出入水淀与陆地的地方,故取名出岸。该村西靠千里堤,小白河从村中穿过,分4个大队。
小 关: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原系驻军之地,为一小关口,故取名小关。该村西靠千里堤。
北漕口:建村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8年),因该村位于赵王河一渡漕的北岸,故名北漕口。
南漕口:建村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8年),因北边有北槽口,故取名南槽口。小白河流经村西。 东古贤村:该村建于宋朝,因在西古贤村东侧,故称东古贤村。
大辛庄:清朝乾隆年间,此地有一观音庙,庙北有个旧庄很不兴旺,为求吉利,废旧庄在庙南另立新庄。因搬迁不易,很辛苦,故名辛庄,后为大辛庄。
谢家坞: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该地洼下积水,有一谢氏从翟城搬来择一高地定居,捕鱼为生,遂取名谢家坞。
刘家坞:明永乐年间,由翟城迁来刘、黄二姓,定居谋生,后黄氏无人,遂取名刘家坞。
庄家营:建村于宋朝。当时此地为宋辽边界,经常驻兵。宋仁宗时,有一庄氏将军在此定居,故名庄家营。
王家坞: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当时该地注下积水,有山西洪洞市移民王氏在此停舟,居住谋生,后聚居成村,取名王家坞。
赵家坞:明朝永乐年间,有赵氏、岳氏在此落户,因被水环绕,取名赵家坞。
西古贤村:宋朝建村。村懈赵王河,为防河水泛滥,则筑堤防险,后“筑险”按音写成“古贤”,又因村在赵王河西岸,故名西古贤村。该村位于乡镇驻地西南偏南3公里处。
石家营:建村于北宋,地处宋辽边界,经常驻兵,有一石氏在此落户定居,遂起名石家营。
陈家营:北宋时,有一姓陈的在此定居,因陔地竹为军营住过兵,故取名陈家营。
段家坞: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移民段氏,居此谋生,因该地积水,故取名段家坞。
郭家营:北宋仁宗时,该地为宋辽边界,经常安营驻兵,有一郭氏在此落户定居,故取名郭家营。 宠家营:北宋建村,当时有――庞氏居住此地,因该地曾驻过军队,故称庞家营。
苟各庄镇
宗家佐:建村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山西洪洞市迁入宗氏居此,故名宗家佐。
清河口:建村于1531年,该村地处千里堤以里,南临千里堤,因位于大清河南岸,故名清河口。
马召村:建村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市迁入马姓在此居住,因马姓先居于此,故名马召村。
高召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以居民姓氏取名,又与几个召村为邻,故名高召村。
任召村:建村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以姓氏命名,因近距马召村建村,故名任召村。
黄召村:建丰十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有黄姓迁此居住,因近距马召村建村,故名黄召村。 大刘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市刘姓迁移到此,分两地居住,因居此者多,故名大刘村。
郑召村:建村子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郑姓居此,因原邻马召村,故名郑召村。 西里长:建村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里长分两村,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里长。
东里长:建村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该村低洼易涝,乡里百姓不断增土垫高,故名为里长,后村渐大分开,又位于东部,故名东里长。
枣林庄:建村于宋朝,因建村时该地枣树成林,故名为枣林庄。该村座落在千里堤之上,南有二十五孔闸,西靠白洋淀边,淀水与安新市相连。
小刘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市迁来刘姓到此,分两地居住,因居此者少,故名小刘村。
苟各庄:建村于宋朝,因该地多红荆,故名为荆美庄,后发现一只狗经常卧于村边场屋处,故改名狗卧庄,后又改为苟各庄村。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南临京开公路。
将 庄:建村于唐朝,因村西有一土丘,据传为唐朝一将军墓,故起名为将庄。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王各庄:据传建村于清朝,由王姓建村,故名王各庄。该村北临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万各庄:建村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迁入毛、刘二姓,因避孤单,求兴旺,起名叫万各庄。该村北靠千里堤和大清河开卡。
大董各庄:建村于明朝,因有朱姓居住,取名朱家台。后来迁入汪、栗、董三姓,因姓董的势力较大,遂改名为大董各庄。
小董各庄:建村于明朝,原名赵圪挞村,因紧靠大董各庄,遂改名小董各庄。
吕公堡镇
吕公堡:建村于唐朝。因建村时西北有一吕公墓(即吕洞宾墓),故名吕公堡。分4个大队。该村为本市较大集市。
杨 村:建村于明初。以杨姓命名为杨村。
陈 庄:建村于东汉,原名盛水坑,1780年迁入一户陈姓,遂改名陈庄。
梁家村:建村于明朝初年。以梁姓命名为梁家村。
毕 村:建村于元朝末年。有王奎山者在此建村,故名王家屯,明朝永乐年间有一姓吕的从坝上小兴州迁入王家屯,与姓毕的联姻,因王姓势力败落,遂改为吕毕村,后叫成毕村。
北宋村:明朝中期由本市思贤村迁来一宋姓在此建村,因户少庄小,起名小宋村,1958年成立吕公堡乡镇后,因本社有两个宋村,而该村位于北,故名为北宋村。
颜家村:建村于元末。原名勤俭屯,后迁入颜姓,故改名为颜家村。
邢家村:建村于明初,原名蒋家坞,由蒋姓建村。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入一户邢姓,因蒋姓败腐,改名邢家村。
籍 屯:建村于唐朝。因姓籍的建村,故名季屯。以后迁来“于”、“籍”二姓。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姓籍的当伪村长,改名为籍屯。
吴 屯:建村于清朝。由姓吴的建村,故名吴屯。
李家屯: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李姓建村,故名李家屯。
宋家屯:建村于唐朝末年。由宋姓建村,故名宋家屯。
北十里庄:建村于唐朝。原名正洛南庄,因距长丰十里,所以清朝改为小十里庄。1958年改为北十里庄。
北王庄:建村于明朝中期。由八方社王各庄迁来一部分人居住,故起名小王庄。解放后属长丰区管辖,因长丰有一王庄,故改此村名为北王庄。1958年归属吕公堡乡镇后,因有南王庄,故更名北王庄。 圈 里:建村于清朝。因旗人跑马占圈成村,属南十里庄管辖,1928年分村,故名为圈里。
南十里庄:建村于唐朝,因离长丰十里,故名十里庄。清朝因正洛南庄改为小十里庄,故名称为大十里庄,1953年改为南十里庄。
西袁庄:建村于元朝,由一姓谢的建庄,后有一姓袁的搬居谢家庄西南边,住户渐多,更名西袁庄。 后李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迁来一部分人,在李花村北面建村,故称后李花。
前李花:该村建于唐朝初年,因建村时此处生长李子树,花叶茂盛,故起名李花村。后北面又建一村,称后李花,故该村改为前李花。
张 佐: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张姓居多,故名张佐。
南宋村:明朝建村,以宋氏命名。1959年吕公堡乡镇成立,因有两个宋村,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南宋村。
南王庄: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迁来一王姓在此建村,故名王庄,1958年吕公堡乡镇成立,因辖两个王庄,该村在南面,故改名为南王庄。
周 村:建村于隋末唐初。有周龙、周虎者在比建村,因该村位于淤泥河西岸,故名周西坡村,后改为周村。
北 罗: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有罗氏兄弟三人在此建村,以方位定名,该村为北罗(中罗、南罗属河间市)。
张 庄:建村于明朝。因张钢者先居此地,故名张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