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两次徙治考略
单睿
自东汉王景治河,黄河“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结束了此前西汉时期北流入海的历史。东汉至北宋初期,黄河没有大的改道,然小规模决口泛滥屡有发生,给下游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给沿岸多个城邑造成威胁和破坏,并迫其迁徙治所。当然,城邑的兴建和废弃,自有多重因素,人口增减,政权更迭,都是造成古代地方政府建制不断调整、合并和析出以及改变隶属关系的直接原因。但对于黄河下游两岸来说,这一问题则多和水患有关。
商河,东汉至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主要分支,并在一定区域内曾与黄河同流而异名。据《水经注》记载,商河自高唐故城(今禹城伦镇西城子坡村)西,北流经今平原、德州陵城区,自临邑县西北转东,经今商河县北境进入滨州市惠民县后,东北再进入今阳信县,然后分为两支入海。值得一提的是,同是《水经注》,黄河流经所在,自高唐故城至今临邑县北一段,与商河流经的记述完全吻合。在今临邑县东北,黄河与商河始分为二,商河以南者为黄河,东南经今商河县城南,南流接今徒骇河。这是《水经注》记载的黄河在该地域的具体流经路线,也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黄河在该区域的具体方位。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朸县故城置滳河县。自此以后,各种方志均未出现商河县徙治的记载。但朸县故城并非今商河县城所在地,如此,就造成了记述本身的矛盾,给后人对于理解和认识历史地名与河流流经路线制造了混乱。
朸,《辞海》:“棱角。《诗·小雅·斯干》‘如矢斯棘’陆德明释文‘棘’,《韩诗》作朸,朸,隅也。”朸又作扐,《辞海》:“汉代地名,字亦作‘朸’。《汉书·高五王传》:济南王辟光以扐侯立。”《康熙字典》朸:“又《类篇》屋隅也。《诗大雅》如矢斯棘。《韩诗》作斯朸。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属平原郡。”扐:“又县名。《前汉·高五王传》济南王辟光以扐侯立。《注》扐音勒,平原县也。《史记索引》音力。按《说文》作朸,别见木部。”《说文解字》朸:“平原有朸县。卢则切。”但《说文解字》“扐”字条下并未释此字为地名。查《史记》并《汉书》原文,二字多处互见。这些史籍成书均远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由此推之,书籍由汉简或帛书的方式传抄流传,二字字形相近,音亦互训,两字通假或讹传不足为奇。但也由此发现,《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为东汉时人,去朸县之兴废未远,对“朸”释为县名而“扐”字条下不注,是正确的。进而论之,古人皆以名词或形容词用为地名,动词用为地名者,极为鲜见,“扐”是一例,木旁讹为提手而已,另外,如果我的观点没有错的话,扬州之“扬”也当属于该情况。
商河流经汉朸县南。据《水经注》原文:“商河又北经平原县东,又经安德县故城南,又北经平昌县故城南,又东经般县故城南,又东经乐陵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经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我们求索郦道元北魏时期及此前这些古地名,通过各种资料查证,可以得出:
平原县,今平原县王庙乡东;
安德县,今平原王凤楼镇马腰务村;
平昌县,今陵城区麋镇;
般县,今乐陵市郑店乡盘城孟村;
乐陵县,今乐陵市花园镇大顾村;(以上地名现均属德州)
朸县,今商河县沙河镇棘城村。(该地名现属济南)
单睿
自东汉王景治河,黄河“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结束了此前西汉时期北流入海的历史。东汉至北宋初期,黄河没有大的改道,然小规模决口泛滥屡有发生,给下游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给沿岸多个城邑造成威胁和破坏,并迫其迁徙治所。当然,城邑的兴建和废弃,自有多重因素,人口增减,政权更迭,都是造成古代地方政府建制不断调整、合并和析出以及改变隶属关系的直接原因。但对于黄河下游两岸来说,这一问题则多和水患有关。
商河,东汉至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主要分支,并在一定区域内曾与黄河同流而异名。据《水经注》记载,商河自高唐故城(今禹城伦镇西城子坡村)西,北流经今平原、德州陵城区,自临邑县西北转东,经今商河县北境进入滨州市惠民县后,东北再进入今阳信县,然后分为两支入海。值得一提的是,同是《水经注》,黄河流经所在,自高唐故城至今临邑县北一段,与商河流经的记述完全吻合。在今临邑县东北,黄河与商河始分为二,商河以南者为黄河,东南经今商河县城南,南流接今徒骇河。这是《水经注》记载的黄河在该地域的具体流经路线,也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黄河在该区域的具体方位。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朸县故城置滳河县。自此以后,各种方志均未出现商河县徙治的记载。但朸县故城并非今商河县城所在地,如此,就造成了记述本身的矛盾,给后人对于理解和认识历史地名与河流流经路线制造了混乱。
朸,《辞海》:“棱角。《诗·小雅·斯干》‘如矢斯棘’陆德明释文‘棘’,《韩诗》作朸,朸,隅也。”朸又作扐,《辞海》:“汉代地名,字亦作‘朸’。《汉书·高五王传》:济南王辟光以扐侯立。”《康熙字典》朸:“又《类篇》屋隅也。《诗大雅》如矢斯棘。《韩诗》作斯朸。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属平原郡。”扐:“又县名。《前汉·高五王传》济南王辟光以扐侯立。《注》扐音勒,平原县也。《史记索引》音力。按《说文》作朸,别见木部。”《说文解字》朸:“平原有朸县。卢则切。”但《说文解字》“扐”字条下并未释此字为地名。查《史记》并《汉书》原文,二字多处互见。这些史籍成书均远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由此推之,书籍由汉简或帛书的方式传抄流传,二字字形相近,音亦互训,两字通假或讹传不足为奇。但也由此发现,《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为东汉时人,去朸县之兴废未远,对“朸”释为县名而“扐”字条下不注,是正确的。进而论之,古人皆以名词或形容词用为地名,动词用为地名者,极为鲜见,“扐”是一例,木旁讹为提手而已,另外,如果我的观点没有错的话,扬州之“扬”也当属于该情况。
商河流经汉朸县南。据《水经注》原文:“商河又北经平原县东,又经安德县故城南,又北经平昌县故城南,又东经般县故城南,又东经乐陵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经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我们求索郦道元北魏时期及此前这些古地名,通过各种资料查证,可以得出:
平原县,今平原县王庙乡东;
安德县,今平原王凤楼镇马腰务村;
平昌县,今陵城区麋镇;
般县,今乐陵市郑店乡盘城孟村;
乐陵县,今乐陵市花园镇大顾村;(以上地名现均属德州)
朸县,今商河县沙河镇棘城村。(该地名现属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