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推场景中最重要的不是人流,而是人群。
众所周知,在地推活动开展中,品牌摊位通常会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进而想办法吸纳用户,而去什么场地,推广什么产品,以什么形式,说什么话,成了地面推广是否事半功倍的关键,也是设法精准收获目标用户的重点,所以一个恰当的地推方案,理应是从推广场景出发去思考的。
而人,永远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核心,不管是商品导向型还是内容导向型的产品,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模式,人一直是所有事件背后的总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分众,从线上的年龄维度到线下的地域维度皆如此,都潜在催化形成产品必然的用户类型。
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个人可以只属于一个场景,也可以随着社会活动横跨几个场景,所以某种程度上,解决不同需求的产品,其用户是按场景群分的,也因为场景,人群才被标签化。
一、社区
适合产品:O2O类、生鲜类

大妈:这东西安不安全
大爷:试一下看看
场景分析:在日常作息内,社区场景的人群大多是家庭主妇、退休的大爷大妈,活动半径以居住小区为中心,直观需求是日常的柴米油盐,以及其他与家庭相关的事宜。
人群情绪:多数为悠闲状态,存在较高的被说服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推荐,他们也愿意适当了解。
二、商圈
适合产品:旅游类、O2O类

小红:有补贴吗
老王:有补贴吗
场景分析:年轻群体居多,属于赋闲玩乐场所,人群大多围绕吃饭、购物、看电影等商圈配套娱乐,典型的消费场景。
人群情绪:状态休闲,哪里热闹往哪里凑,对折扣、优惠等信息感兴趣,对一切推广促销手段持较为主动的心态。
三、写字楼
适合产品:理财类、游戏类、电商类

白领A:匆忙飘过……
白领B:有没有返现
场景分析:年轻上班族为主,上下班及就餐时间是进出人流高峰,人群在短时间内聚集又在短时间内退散。
人群情绪:缺乏耐心,停留时间较短,对各式各样的推广手段司空见惯,多数不以为然。
四、高校
适合产品:教育类、社交类

学生A:这不错
学生B:玩得人多吗
场景分析:垂直的人群场景,以学生为主,适合推广任何关于学生活动、社区属性、休闲娱乐的产品,且接受度较高。
人群情绪:对新新事物存在猎奇心理,对课程相关和课余活动的产品接受较高,只要需求匹配,存在较乐观的可引导性。
五、加油站
适合产品:交通类

老司机:太麻烦了吧
场景分析:目标人群直接明确,主要围绕与驾驶相关的交通产品都能在这找到较为精确的用户,流量中等,停留时间短。
人群情绪:对未知事物存疑,且对新形态的协作方式存在陌生感,从而天然地拒绝,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使用指导。
六、高铁站
适合产品:金融类

乘客:真的假的?
场景分析:日吞吐量巨大的场合,人口稠密,各地人群、各阶层云集,其中工作日往返的多为商务人士,城际交通存在必然的候车时间,人群被动闲置。
人群情绪:候车百无聊赖,存在排解时间的需求,对周遭事物存在合理的好奇度和参与度。
地面推广的意义是简单直接地找到对应的目标用户,它较之线上推广营销显得相对传统而繁复,但就结果论而言,这样看似“笨拙”地去寻找匹配人群,然后定点营销,收获的用户数量和用户质量则某程度比线上渠道来得更真实,而在下到一线推广后,收获用户量的同时,也是一次用户调研,每一次的地面战都会沉淀更多货真价实的用户反馈,从而驱动产品的发展。
